关于语文素养的宏观审视
2023-01-11吴永福
■ 吴永福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学习要能落实到养成上来,或者说融入素养。且引前人的言说,比如朱熹说:“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读书既要虚心,又要切己,即切合于自己。“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切已体察,可视为虚心涵泳的进一步功夫。而能切合于自己来体会观察,才有助于修为,即居敬持志。“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读书摄心,然后再由内而外,见之于人生行事中。这既是读书,也是修身。再如朱用纯说:“读书须先论其人,次论其法。所谓法者,不但记其章句,而当求其义理;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中举人、进士之读书,未尝不求义理,而其重究竟只在章句;做好人之读书,未尝不解章句,而其重只在义理。先儒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又如薛瑄在《读书录》中说:“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先儒谓读书只怕寻思。近看得寻思二字最好。如圣贤一句言语,便反复寻思,在吾身心上何者为是?在万物上何者为是?使圣贤言语,皆有着落,则知一言一语,皆是实理,而非空言矣。”所谓寻思,是要将圣贤言语与个人身心互为参照,使有着落,才会身心健康。
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中说,为学与做人相比,自然是做人更重要,为学可包含在做人当中。“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吧:‘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如此言说,是说求学不能与做人分开。且就重要性而言,则是做人重于求学。知识是服务于人的,其本身并非目的,这自是沿续了重行为养成的传统。钱穆在《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中讲曾国藩“阅陶诗全部,取其大闲适者记出,将抄一册,合之杜、韦、白、苏、陆五家之闲适诗,纂成一集,以备朝夕讽诵,洗涤名利争胜之心。”这就是着眼于素养的读书。钱穆又说:“从来只有读书通了才去著述,并没有为要著述才来读书的。若为著述而始读书,那读书所得的印象决不会很深,因为他早已心傲气浮,他所读的书籍,只当成他一己著述的材料看,决不肯虚心静气浸入书籍的渊深处。继此而往,读书工夫,便会渐渐地变成为翻书。”如何读书,仍是值得讲究的。“最好是为着自己的身心修养,及文学的欣赏,情趣之陶写,以及留心政治、文献、思想上诸要项而去读书。即不然,在少年而斐然即有述作之思的人,亦应划一部分时间与精神,超然在其著述之外,而潜心去读与自己的著述绝然无关的书。如此才能开拓心胸,增长智慧。”此种言说,表明超乎读写之上的,仍是素养。
素养完善于人格,或者说要健全人格。曹聚仁在《经子渊先生》中讲经先生提倡的是人格教育。“所谓人格教育,就是要把一个学生陶养为一个健全的公民。”再如罗庸在《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中说:“照我个人的看法,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实在只是一件事的两方面,但要真能做到圆满,就非国文教师先对于中国文化有清楚的了解,并真能自己具有士大夫的风格不行。”仍要以人格陶冶为重,至于昔日士大夫的风格则不必照搬。又如张伯苓在《三育并进而不偏废》中说:“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丰子恺在《艺术教育》的序讲中说:“科学教育致知,道德教育励心,艺术教育陶情,完成圆满之人格,三者各有其任务。”仍是说健全人格需有多方面的修养。“故真善美三位一体。科学道德艺术乃圆满人格之三面。”要而言之,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丰子恺在《中国三十年来艺术教育之回顾》中又说:“普通教育以养成健全人格为目的,非培植专门人才之教育也。故普通学校各科皆须以精神修养为主目的,而以技法传授为副目的。换言之,注重间接效果,而不注重直接效果。”这间接效果,也就是涵养精神、健全人格。
叶圣陶在《动动天君》中说:“我们相信,千言万语谈教育,无非要改造社会,使社会向完美的途径发展;无非要养成个人,使个人作为社会的健全细胞。所以,教育的注目点应该是社会,而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是个人;就学校教育而言,着力点便是一个个的在校同学。”就个人而言,就是要健全人格,才会是社会的健全细胞。再如《不应当受这样的教育》中说:“要受用必须自己用心思,自己花力气,不是听老师讲讲就做得到的。书本是经验的宝库,但读熟几本书,也只是记诵之学,要真个消化了才能受用。”又说“只有认定目标,为了受用一辈子,自己去努力追求;不要只听老师讲讲就算了事,只读熟了几本教科书就算了事。”这受用一辈子,就是有益于人生或生活。叶圣陶在《怎样教语文课》中又说:“我认为对语文教学来说,只要把文章讲透了,也就是‘文’与‘道’兼顾了。那么怎样才算把文章讲透了呢?所谓讲透,就是让学生充分领会和消化文章的内容,变成他们自身的东西,化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化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才有益于生活,或者说让生活得以提升。
马斯洛说:“联想式的学习与疏导已被认知的学习所取代,代之以不断增加洞识与理解力,代之以自我认识和以人格的稳定成长,亦即增强综合性、整合性和内在一致性。改变显然不是由习惯所获得,亦非由一个接一个的习惯联结而成,而是指整个人格的变化,亦即变成一个新人,而不只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再外加一些新的习惯,如同加上新的财产一般。”改变不只是改变习惯,而是调整认知,增加洞识或识见,有助于人格的稳定成长。马斯洛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中又说:“内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孩子们无法达到自我实现,除非他们的安全、归属、尊严、爱、尊重与自尊等需求都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孩子是没有焦虑的,他知道自己是可爱的,并在被爱中得到归属感,他知道自己是属于这个世界,有人尊重他,需要他。”按照其理论,是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的需要则为自我实现。“所有自我实现者都有其坚信的目标和为之献身的事业。他们说‘我的工作’是指他们的人生使命。”人生使命,就是要有可以为之献身的事业。“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存在价值的唤醒和实现,这也是自我实现的一个方面,我们将拥有一种新文明的巨大繁荣。人们会变得更坚强、更健康,并在更大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增加个人生活的责任感,用合理的价值观指导个人的选择,会使人们开始积极改变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推进心理健康的运动,也是推进精神安宁和社会和谐的运动。”马斯洛又强调说:“只要它能促进朝向自我实现的成长,它就是‘良好’的教育。”“一个人能达到自我实现(就其独立自主而言)的境界,便能达到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意识、超越自私之境。这个人也比较容易做到与全体共融,亦即将自己投入较大的整体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全然与全体共融的条件在于能完全独立自主,反之亦然。”独立自主,即健全人格,才能更好地与全体共融。素养包括身心健康、健全人格、有益生活及自我实现,这其中健全人格是根本,大可呼应前人所说的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可谓现代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