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高中生鉴赏现代诗歌
2023-01-11李巧霞
■ 李巧霞
现代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代诗歌形式和韵律较为灵活,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简短的诗歌却饱含真情,读来韵味十足。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要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促进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围绕意象、情感、语言和技巧展开。
一、知人论世,反复诵读
鉴赏现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否则,难以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观点。如《雨巷》的鉴赏,若学生对诗人所处的“白色恐怖”的社会背景没有了解,对“大革命”的失败一无所知,就很难体会“哀怨和彷徨”的真正含义,也很难理解“雨巷”的象征意义。故在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前,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反复诵读诗歌。
1.了解背景,走进诗歌
诗以言志,诗以抒情。诗歌是表达观点和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诗歌的内涵往往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所生活的现实密切相关。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所讴歌的正是和大堰河一样的旧中国广大妇女。诗人通过对乳母的回忆和追思,表达了对乳母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换言之,该诗是建立在“我”和“大堰河”生活基础上的。同时,“我”是地主的儿子,而“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但诗歌最后一节却写到“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说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发出深情的呼喊。可见,“我”不是以地主的儿子的身份在赞美乳母,而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赞美母亲。诗人通过大堰河这一形象,讴歌了旧中国千千万万个像大堰河一样中国母亲。
引导学生了解背景,一是要了解教材中所提供的背景知识,通过阅读获得对诗歌背景的了解;二是教师要提前准备相应的辅助资料。如作者简介、相关作品、创作背景等。三是可借助教辅、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获得对诗歌背景的了解。四是对诗歌的相关评价。如胡风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评价中就写到“诗人提出了对于‘这个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何说这个世界是不公道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背景和作者简介,以导学案形式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为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2.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现代诗歌鉴赏应以诵读为主线,在诵读中穿插鉴赏,读赏结合效果才会更好。但结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教学看,以鉴赏为主,诵读较少。诵读不仅让学生熟悉诗歌,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对诗歌意象的感悟。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不仅课前要让学生多读,课堂中也应引导学生边读边赏析,课后还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诵读,做到熟读并识记。
首先,课前引导学生诵读,扫除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前诵读可分组进行,由小组长对诵读情况进行检查,教师抽查。其次,课堂中引导学生边读边赏析。如《雨巷》中对音节美的体会。先引导学生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对比两节的不同,体会首尾呼应的妙处。同时,第一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最后一节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同样的意象反复出现,不仅增强的诗歌的音乐感,且加重了诗歌彷徨幻灭的心境。鉴赏中,引导学生读诗歌并从诗歌内容、诗歌的音乐美、主题等方面展开探究,更利于学生理解诗歌。最后,课后要注重以配乐诵读、上台诵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在教学中,也可借助录音设备,引导学生诵读并制作成音频文件,以此激励学生。
二、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如《雨巷》中,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所象征的正是大革命失败后黑暗的现实,而丁香姑娘则成了理想的化身。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景物是密切相连的,诗人往往会借助景物来构筑象征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为此,在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时,应结合景物引导学生分析意象,紧扣意象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这样才能在诗歌鉴赏中和诗人产生共鸣。
1.抓住物象,分析意象
物象包括景、物、人。现代诗歌的情感是含蓄的,诗人多会借助景、物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少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因对意象把握不准,难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其实,现代诗歌的意象是“意”和“象”的集合体。“象”乃眼中所见之物,是具体的,客观的。如《雨巷》中的“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等,再如《再别康桥》中的“云彩”“金柳”“夕阳”“水草”等。“意”则是“象”所寄托的情感,如《再别康桥》中的“金柳”,诗人将柳枝比喻为新娘,以柳来寄离情别绪,以柳来表达对曾经校园的赞美,寄托怜爱之情。寓情于景,所寄托的是诗人对康桥生活的眷恋和不舍,更是对往昔生活的赞美,金柳如同新娘,母校在金柳的映衬下变得更加美丽。
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具体的物象。以《雨巷》为例,“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逢着“丁香姑娘”。“油纸伞”是具体可见的,富有江南特色的生活物品,试想,在朦胧的雨中,一个人撑着油纸伞走在雨巷中,整个场景是朦胧的,又是让人郁闷和忧愁的。“雨巷”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在这样的雨巷中,没有声音、没有阳光,没有快乐,有的只是悠长的巷子,带给人的是沉闷的感觉。“丁香姑娘”则和“我”一样“哀怨又彷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在读的基础上找出具体的物象,分析物象的特点,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意象。
2.紧扣意象,体会情感
意象背后所承载的,是诗人的情感。要深入体会诗人在意象中所抒发的情感,需结合意象的特点和诗歌的背景展开。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先要结合意象展开分析。以《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的意象为例,丁香是纯洁和妩媚的,但也是柔弱的,诗人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结合诗歌的背景来看,当时诗人整遭遇白色恐怖而躲到了松江,对于一个具有革命理想的青年,此时内心是无比的郁闷和无奈的,这样的社会环境,正如“雨巷”一样,带给人的是压抑感。但诗人并没有放弃心中的革命希望,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就成了诗人“革命理想的化身”。
《雨巷》中“我”之所以“迷惘”,甚至“哀怨”和“彷徨”,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正是这样的心境让“我”在“雨巷”中独自走着,“我”是多么希望,在巷子的尽头,能遇到一位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看,“我”暂避松江,内心对革命的失败充满了忧愁,而“丁香姑娘”却没有让“我”的希望破灭,“我希望”所表达的正是对革命的希望,这一点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也可以得到印证。诗歌最后一节写到“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说明了“我”没有放弃对革命理想的追求。
三、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语言是诗歌的建筑材料。现代诗歌语言精炼且含蓄,要读懂现代诗歌,需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所采用的手法,体味技巧。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要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体验,结合表现手法分析技巧。
1.深入品读,揣摩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打开诗歌的钥匙。要想读懂诗歌,首先得读懂诗歌的语言。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鉴赏中,不少学生读诗歌后,只能用简单的“好”字来形容诗歌之美,而不能具体的分析诗歌美之所在。诗歌的语言美在其韵律、节奏和技巧等。如《雨巷》中,第一节写“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最后一节只是将“逢着”改变为“飘过”,旋律和节奏和相同的,内容上也是相似的,不仅做到了首尾呼应,且通过意象再现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注重在诵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深入体会诗歌语言之美。以《再别康桥》中“那榆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的梦”的探究为例,可用问题“诗人眼中的‘潭’是怎样的,一汪清泉怎么会成为天上的虹?”启发学生诵读并交流,交流后明确诗人眼中的“潭”是清澈的、潭水是晶莹的,犹如五彩缤纷的、绚丽多姿的彩虹一般。从情感上看,潭水所象征的是诗人曾经的校园生活,是富有青春活力的,清纯的,丰富多彩的。正是这样的美好青春成就了诗人的现在,所以才会说“沉淀着彩虹的梦”。
2.分析手法,体味技巧
现代诗歌是含蓄的,但情感又是丰富的,象征、比喻、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使得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故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要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技巧的作用。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诗歌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歌的第4节和第6节将“我”的家庭和大堰河的家庭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呈现旧中国地主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发出对这个不公道世界的控诉。又如反复和排比的运用。诗歌中反复用“大堰河,我的保姆”来述说“我”对乳母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找出诗人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或所采用的修辞技巧,二是结合技巧分析其作用。如《再别康桥》中将“金柳”比喻为“新娘”,用叠字来抒发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以顶真来形成首尾连珠的效果,再次吟咏惜别之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了解背景,初步获得对诗歌的感知,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此基础上,以意象为切入点,体会情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品读,揣摩语言,分析技巧。如此,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在诗歌鉴赏中获得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汲取诗歌的精髓,才能让诗歌鉴赏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初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课改起点
1980年,江苏省泰兴县城西长江岸边6个自然村的老百姓为了孩子上学方便,集资两万多元,在农田里建起了一所村办初中洋思中学。时任校长蔡林森从自己三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深深感悟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以此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今天,“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然成为洋思人的教育信仰,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好”,不仅是起初的学业成绩好,中期“品德+学业”的双好,而且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好”的标准也不是考高分,而是各个方面的增值性进步。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体现了有教无类、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情怀,引领着洋思人不断改变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模式,形成良性教育生态。洋思中学从不采用“割韭菜”的方式择优招生,也不靠延长学习时间、增加作业量来提高考试分数,而是着眼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走出了一条通往高质轻负的有效路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创新:洋思教学模式在嬗变中迭代
当年,为改变课堂作业课后做、课后作业水分多的状况,学校提出“当堂完成课堂作业”,要求改老师满堂灌为每节课最后15分钟留给学生做作业。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老师担心讲不完,家长担心讲得少,周边学校看热闹。
事实上,由于当堂教、当堂练,学生课上不敢开小差,课堂一下就紧张起来了。老师也从当堂作业中获得了真实的信息反馈,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年后,学校以巩固率、合格率、升学率均为100%的成绩对所有怀疑作出了回应。经过随后多年的实践,学校又提出了“先学后教”,要求变老师30分钟的讲授为学生先学,学生学不了的老师再教,进一步压缩老师纯讲授时间,老师的讲授指向学生先学之后的问题。实践中,又把后教改为“兵教兵”,即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学生实在教不了的老师再教。
2014年,洋思教学模式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同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有了科学界定。“先学”就是课堂上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学习。“后教”是在“先学”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合作实践、探究、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课堂上,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在老师的科学组织下,学生的反馈性活动。
——曹伟林,《中国教育报》2022年02月09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