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语境的情景化转化探析

2023-01-11李瑞玲

中学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语境诗歌文本

■ 李瑞玲

由于古典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这就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教学障碍,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要善于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一、聚焦核心任务,由认知语境转化为个人体验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设置了教学内容和任务,在课本的每个单元前面都设有导语和学习任务,这样的编排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KWL”教学策略,其中K代表知道,W代表意愿,L代表反思性学习。这个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在个人情境中进行学习。K阶段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列举出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W阶段要求学生写出几个自己想问的问题;L阶段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回答前面所提的问题,或者提出新的疑问。这个教学策略不仅能促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和教学任务之间的差距,根据这些差距去设定一些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高中文学阅读和写作这部分内容中,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找到作者写作的独到之处,从而认识写作规律,但是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则是要求学生围绕诗歌语言分析诗歌的特点。学生根据一些学习到的新诗,觉得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比较粗糙,缺少诗歌应有的美感。其实,中国现代文学虽然高举反传统的大旗,但它毕竟是对传统的革新和调整,仍然具有诗歌的共同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古代诗只是比现代诗多了一些文字之美。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的具体任务聚焦到诗歌文字之美的分析上来。

二、提炼理解结构,以多元语境转化为认知情境

学习情境是指人在进行某种学习活动时的环境,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任何知识的存在形式和意义都具有情境性,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被学生完全理解。情境认知主要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真实的角色参与,另一种是创设实践学习的共同体,在创设的情境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基于此,我们可以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内容产生共鸣,把学科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我们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自身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作为学习的主角和同学们一起迁移运用知识。

首先,我们要围绕诗歌教学任务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对于设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开展教学: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文学知识,建立起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作者虚拟的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分析,初步建立起读者和诗歌之间的联系,适度调整学生目前的心智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新的心智模式。例如在学习《红烛》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交流,在无形中建立起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之间的联系。

第二,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去验证新知识。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一些具体的教学事件。诗歌的一些表层语言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结构,就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诗歌的内涵,找寻诗歌的内在规律。

1.立足诗歌的言语情境理解内容

诗歌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有很多是矛盾的、有变化的,或者是被隐蔽的,往往被读者忽视,这都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诗歌语言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都发生在一定的语境环境下,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必须通过语言的转换、角色的扮演等手段感悟语境,探究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心态等,在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中感悟语境,通过对语境的认知而感受文本的内涵和情感。

2.立足情境语境梳理情感轨迹

一篇优秀的诗歌不仅有优美的语言,还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思路。但是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云遮雾罩,因而学生往往不容易把握诗歌的内在逻辑。而情境语境主要指人物在发出言语行为时的实际环境,依托情境语境就能够打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触动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理清作者的情感轨迹。例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如果结合诗歌的题目去进行想象,学生就会体验到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立在地球边上的巨人向世界发出呐喊,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立足比较语境揭示写作手法

文学阅读和写作任务群提倡比较阅读。从文本之间的联系入手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容易发现文本的规律和特点。

比较阅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同质式比较,另一种是异质式比较。同质式比较就是借助几个相同的材料,在比较、辨析中发现语言语境的规律;异质式比较指的是举出反例,借助不符合语言规则的语段去验证规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借用表格的形式融入不同的语境,学生在比较中就会一目了然。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诗歌的跳跃性、音乐性等特点。现代诗歌的音乐性产生于富有节奏的诗行之间和词语之间。同时,诗歌经过作者的锤炼能引起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外,诗歌结构上的跳跃性,能促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异质式比较,如将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像旧体诗词《沁园春·长沙》运用平仄、押韵体现出汉字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的责任担当精神;而现代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则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作者情绪的宣泄通过诗歌的内在旋律实现了自然消长,表达了对毁坏和创造之力的赞美之情。通过这两首诗歌的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首诗歌虽然在韵律上存在差异,但基本元素都是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立足文化语境探究文本的深意

在诗歌阅读教学中,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意蕴,我们要对诗歌进行追根溯源,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意图,探寻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从而使诗歌的内在意蕴得到新的升华。

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所运用的特殊文字、艺术手法和自身的情感轨迹,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想法,自然渗透了作者对人生、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彰显了作者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立足文化语境和作者的个性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找寻到诗歌的深刻意蕴和内在情感,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去了解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情境,引导学生还原作者写作的背景,有意识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就是“五四运动”,这个时期正是破旧立新的时代,作者郭沫若正值青年,通过诗歌表达出要把自己的青春汇入时代的潮流,成为时代弄潮儿的壮志豪情。

把诗歌汇集到共性母题,我们所学的内容到底有什么价值?诗歌的渊源到底在何处?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依托文化习俗和社会现象去分析文本的原型意象以及精神现象。在诗歌文本中有多少个典型的语境,就会有多少个典型的人物原型。无穷无尽的重复就在无意识中把这些经验镌刻在我们精神世界中,当某种特定的原型在一定的情境中出现的时候,诗歌中的哪个原型就会自然的复活。所以我们在分析诗歌的时候,要根据诗歌无穷无尽的反复去发现原型意象。

最后,要围绕学习任务去运用新的知识。毕竟我们的对诗歌教学的持久而深刻的理解需要在语境中解决。理解了现代诗歌中那些富有音乐性、跳跃性的共性特点,采用陌生化的手法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之后,可以运用这些手法去欣赏别的诗歌。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把多种语境转化为个人体验情景、学科认知情境,引发学生去参加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就会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在这样的转化中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语境诗歌文本
诗歌不除外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