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麦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的措施
2023-01-11孙伟国
孙伟国
(广饶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东营 257300)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只有不断提升粮食产量,才能“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小麦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占据关键地位,做好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保证良种供应,有利于提升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
1 小麦良种繁育田的基础建设要求
首先,繁育小麦的田地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方便排灌,且前茬一致,地力均衡,不可在有病虫害的地区繁育。同时,繁育田地应处于交通便利之处,方便相关人员种植、管理、验收、展示以及检验。此外,繁育田地应具备自花授粉作物,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隔离,否则可能会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异常导致“串花”,即产生不同品种混杂的现象。
其次,应根据种植区域的生产条件、地力水平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选择繁育的小麦品种。以山东省为例,在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的地块,种植丰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的济麦22、济麦44、鲁原502 等小麦品种;在土壤肥力不足的旱地,需选择抗旱能力强的品种;在冬季气候寒冷的地区,需选择耐寒性品种[1]。
2 小麦良种繁育栽培要点
2.1 精细整地
整地应坚持“深、净、平、细”原则,精细化整地可为小麦良种繁育工作奠定基础。首先翻耕土地,深度控制为25~30 cm,然后进行耙地、填压,消除土壤内部的硬土块,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实现上虚下实,使土壤更为通透,提高土壤的供肥、保肥、保水能力。对于秸秆还田的地块,应施加一定的氮肥,促进秸秆腐熟[2]。
2.2 宽幅精播
肥沃的地块应适当降低播种量,推广宽幅精播技术,将以往15~20 cm 间距的密集播种改为22~26 cm间距的宽幅播种。同时,改变“一条线”密集条状播种技术,运用间距8 cm 的宽播幅技术,将小麦种子分散播种,从而使种子均匀分布,避免出现“疙瘩苗”、缺苗、断垄等现象,解决传统播种方式导致小麦植株生长拥挤,争抢肥料、水分、营养,根系不发达,麦苗弱等问题。
宽幅精播对小麦生长前期的促蘖、生长中期的促穗、生长后期的攻粒具有重要作用,可结合农机、农艺扩大行距与播幅,提高小麦植株质量[3]。
2.3 做好麦田管理工作
小麦出苗期至返青期,以发育根、茎、叶为主。小麦越冬前镇压可沉实土壤,保温抗冻,促进根系发育。返青前后镇压、划锄,可进一步沉实土壤,提墒保墒,控制小麦旺长,提高其抗倒伏性。
同时,要注意防倒春寒,以免出现小麦冻害,需关注可能出现的土壤板结、土壤酸化、病虫害等情况,科学开展肥水管理工作,合理施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适当施用基肥。此外,要重视有机肥,注意各种微量元素的施用,适当增施硼元素和锌元素,促使小麦更加健壮,增强其抗病性。
施肥前应取土化验,通过分析化验结果,结合小麦产量等要素,计算实际施肥量。壮苗麦田肥水管理时间应适当推迟,可在拔节中后期施肥浇水,防止小麦后期倒伏;弱苗麦田应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促蘖增穗;开花期或灌浆初期应根据土壤墒情浇水,确保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但应注意有风不浇,防止倒伏[4]。
2.4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2.4.1 赤霉病
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又称“红麦头”,主要在小麦的茎、穗、苗等位置发病。感染赤霉病后小麦的芽会变成褐色,根部会逐渐受到影响,直至麦苗死亡,严重则会导致绝收。相关人员必须适期防治,繁育耐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从而提升麦苗的抗病能力。
防治赤霉病,第一,应利用种衣剂或药剂拌种。第二,要开展排灌工作,在田地周围设置排水沟,避免雨水大量囤积引发病害。第三,可利用药剂防治,如48%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57%多菌灵盐酸盐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喷洒药剂时应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每间隔5 d 喷施1 次[5]。
2.4.2 锈病
锈病又称黄疸病、雄黄病,发病后小麦会消耗大量水分及营养,光合作用被削弱,导致小麦植株干瘪、籽粒较小,进而影响小麦产量。防治锈病应遵循“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早春季节做好相关预测工作,科学运用先进的防治方法,预测并掌握锈病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一旦发现小麦植株感染锈病,应立即喷药,每隔7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3 次即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6]。
2.4.3 白粉病
白粉病会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分,主要发病位置为叶片与叶鞘,如果病害十分严重,小麦的芒、颖壳也会被侵害。在病害初期阶段,小麦植株叶面会出现直径为1~2 mm 的白色霉点,随着病害程度加剧,霉点会逐渐变为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末,受到外力冲击或振动时会立即飞散。在病害后期阶段,发病部位的霉斑会变成灰白色或浅褐色,病斑上会分散生出针头大小的黑色点状物。
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有杂环类药物、三唑类药物、嘧菌酯以及醚菌酯药物。杂环类药物有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等,药效较好,但是长期使用会使病害出现抗药性。三唑类药物有三唑酮、乙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药效也较好,但是药效缺乏稳定性,最好运用于病害发生初期或尚未发生阶段。近年来,嘧菌酯以及醚菌酯药物应用较为广泛且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当在病害初期进行,病害中期或后期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2.4.4 蚜虫
蚜虫的若虫与成虫会大量聚集于小麦的叶片、茎部、秆部及穗部,吸取小麦的汁液。染病初期小麦会出现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加剧会发展为条状斑点,直至整个植株枯萎甚至枯死。蚜虫在刺吸小麦的过程中,小麦将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也无法吸收和传导养分。小麦抽穗后,蚜虫会为害小麦穗部,导致出现秕粒,降低小麦的千粒重,进而造成大量减产。
可以运用生物防治方法,引入蚜虫的天敌,同时改善药物施放技术,使用不伤害蚜虫天敌的药剂,从而保护蚜虫天敌。当天敌与蚜虫比小于1∶50 时,可不用药剂防治。小麦拔节后,每3~5 d 到麦田随机抽取50~100 株,调查蚜虫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蚜虫比大于1∶150 时,需采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择25 g/L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等[7]。
2.4.5 小麦叶蜂
小麦叶蜂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导致籽粒灌浆不足,造成减产,小麦叶蜂的具体防治措施有以下3 点。
一是农业防治。播种小麦前,必须深耕土壤,翻出土壤中休眠的幼虫,使幼虫无法正常化蛹而死亡。
二是人工捕打。利用小麦叶蜂幼虫的假死习性,在傍晚捕打。
三是药剂防治。小麦叶蜂抗药能力较弱,在小麦拔节期,可用5%井岗霉素水剂1 500~2 250 mL/hm2喷浇于小麦茎基部;在小麦抽穗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 倍液早、晚喷施防治[8]。
2.5 严格去杂
去杂是保障繁育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一般至少进行3 次。
首先,应在小麦苗期田间做好去杂工作,去杂时间通常为冬季至第二年返青拔节前,需观察小麦的叶片颜色、麦苗外形,连根拔除异形株。其次,应在抽穗期开展去杂工作,关注抽穗是否整齐,观察小麦的叶片形状和植株形态,连根拔除异形植株。再次,在小麦成熟阶段开展田间去杂工作,观察植株的高低、穗形、穗色等,连根拔除异形植株。需要注意的是,去杂的同时应顺便拔除禾本科杂草,如节节麦、野燕麦、大麦等,保障种子质量[9]。
2.6 及时收获
在收获之前,必须派遣工作人员前往田间检验,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发放合格证书。在收获过程中必须统一调度,运用专门的收割机械。在运用联合收割机之前,应仔细清理收割机的内外部。同时,要及时晾晒场地,清扫贮放仓库,防止种植地出现小麦种子混杂的情况。种子收获后,必须及时开展精选工作,确保种子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即标准净度不低于99.8%,纯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小麦种子内部不可掺杂土壤、砂石等杂质,需保证所有种子不发霉、不变质,且所有种子品相完好,破损率不高于3%[10]。
3 建设小麦良种繁育种子基地的措施
首先,必须成立专门的小麦繁育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小麦的良种繁育工作,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及时进行技术指导。繁种企业(种子公司)可在当地成立专门的种子加工中心,在加工中心内部设置科研、繁育、质检、加工等多个部门,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落实。不同部门之间应权责明晰,一旦出现问题,可迅速查找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原因,责任追究到人。当地领导应做好协调工作,使各个部门团结协作,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11]。
其次,选择优质品种及适宜的环境。要想繁育出小麦良种,必须在品种方面下工夫。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开展试验示范,考虑当地农民的需求以及专家组的意见,选择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田间综合表现优越、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品种,同时注意新品种的推广。在选择基地的过程中,应选择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广阔、机械设备相对完善的区域。基地所属的政府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去杂、现场观摩、种子收购提供便利条件。种子补贴政策是我国的专项农业政策,种子企业要抓住机遇,建立与种子补贴相结合的小麦种植基地,充分考虑当地习俗和社会条件,建立适应补贴品种的种子生产体系[12]。
再次,繁种企业必须提供符合我国相关规定的小麦种子。播种时应由基地统一调配播种机播种,争取一播全苗,确保品种纯度和播种质量。督导小组要在现场监督,避免出现农民盲目播种、随意播种的情况。繁种企业应储备适量的备用种子,一旦出现缺苗断垄的情况,需及时补种。再繁育、再推广相统一可将传统生产转变为专业化生产,将封闭式生产转变为自主生产,摆脱科研、生产、管理的约束,结合种植、繁殖推进转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13]。
最后,繁种企业及相关部门应同参与繁种的农民签订合同,在方便种子回收的同时,构建良种繁育的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培育小麦良种。可以采取分级签订合同的方式,即种子公司与当地政府部门或村委会签订合同,当地政府部门或村委会与农民签订合同,明确各方的权责、义务以及利益,督促各方认真履行合同[14]。
4 完善小麦良种繁育的措施
首先,建设小麦种子相关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良种繁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种子生产者及经营者的行为,保证相关执法工作有法可依,同时不断强化执法职能。
其次,创新成果评价及转化机制。以重要的科学技术项目、创新平台、创业基地作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使相关企业引进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企业应积极派遣优秀人才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最新的良种繁育技术。对参与良种繁育的农民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使农民掌握繁种技术要点,提升小麦良种繁育水平[15]。
再次,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以农民科技培训服务平台、农技推广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保证参与良种繁育的农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得相应的科技服务。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能力。当地政府和良种繁育公司应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开设“田间课堂”,为繁种户提供优质、高效、精准、快捷的服务,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16]。
5 结束语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多数地区广泛种植。开展良种繁育工作可提升小麦良种繁育质量,将小麦良种推广至其他地区,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贡献。在繁育小麦良种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仅要重视栽培技术,还要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优化种子市场环境,提升小麦种子的质量,实现稳产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