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创新:发挥“半边天”作用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届全球女性发展论坛综述
2023-01-11李慧波
李慧波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待和科学构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把促进包括女性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2021年10月8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了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明确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0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进一步强调当前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推动妇女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妇女发展与共同富裕互进共进、互促共促,成为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的全新命题”。[2]
为了总结和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女解放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探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路径,2021年10月23—24日,第三届全球女性发展论坛在浙江省建德市举办。该论坛由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浙江省妇联主办,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杭州市妇联、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承办。来自埃塞俄比亚、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等近20 个国家的150 余名与会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了交流分享。会议包括开幕式、圆桌对谈、主题发言、平行论坛和参观研讨五部分。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探讨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创业的新方位和新路径,并达成以“半边天”力量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彰显全球女性新作为的“千鹤共识”。
一、传承千鹤妇女精神,为全球女性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千鹤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20 世纪50年代,千鹤村妇女打破旧俗,走出家庭,参加农业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毛泽东主席为此题写了512 字的按语,提出了“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的重要论断。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蔡淑敏指出,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妇女地位和作用的生动写照。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传承千鹤妇女精神、探讨共同富裕主题,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 周年高级别会议中提出加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合作四点主张的践行和落实。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指出,以千鹤精神变革经验为示范,总结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女解放与发展的伟大经验和成就,研讨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产出新经验、新理论、新思路的探索之旅,也是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认同、支持和参与。中国将妇女发展放置于全人类整体观念的思想框架中,为推进性别平等和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举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国别主任安思齐指出,2021年10月25日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 周年,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对推动中国以及全球妇女权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出台,是推动妇女和女童生活变革的重要机遇。希望未来中国在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方面能进一步向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认为,中国在推进性别平等事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希望未来在推动妇女赋权与妇女社会参与,保障女童接受教育权利,关注老龄化与女性权益保障,减少疫情对妇女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一步向全球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近年来,浙江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了浙江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示范改革任务。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郑荣胜指出,作为“五四宪法”起草地和“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重要发源地的杭州,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为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做出更大的贡献。浙江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陆英指出,浙江省妇联将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为妇女创业就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切实担负起团结引领全省广大妇女建功新征程、奋斗共同富裕的政治责任。
在与会领导与专家学者的共同见证下,达成了题为《传承“半边天”精神彰显全球女性新作为》的“千鹤共识”:
20 世纪50年代,中国浙江建德千鹤妇女打破旧俗,走出家庭,投身农业生产,孕育了千鹤妇女精神,得到毛主席512 字的按语,在中国妇女运动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德千鹤成为“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今天,来自第三届全球女性发展论坛的各方人士,齐聚浙江建德,在薪火传承中探索女性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业创新创富的新方位,形成展现女性新风尚、新担当、新作为的千鹤共识。
我们主张: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努力消除针对女性的偏见、歧视和暴力,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社会风尚;让广大女性走在时代前列,充分发挥女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女性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我们承诺:传承并发扬千鹤妇女精神,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以行动建功新时代,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以自身发展的“一小步”,推动全球妇女运动发展的“一大步”;坚定不移加强全球合作,为国际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我们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广大女性将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努力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在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目标和伟大进程中发挥“半边天”作用,彰显巾帼力量!
二、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践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推进妇女事业发展的根本要义。“反映了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坚持包容发展、共建发展、共享发展、平等发展的政策要求和发展取向。”[2]在主题发言和圆桌对谈环节,发言者阐释了男女平等对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实现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妇女共同富裕的路径。
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内在价值的体现,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之一。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主体性的发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金一虹对20 世纪“铁姑娘”运动两次高潮的劳动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铁姑娘”运动对女性主动挑战、打破职业的性别隔离、改变旧有的劳动性别分工体制、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锻炼妇女组织才干起到了赋权于己身的作用。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努力把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同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曹立指出,对共同富裕要从关注物的分配到关注人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差距到关注群体差距,从强调分配结果到重视发展过程等方面进行新的理解。她进而指出,要从包容性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农村妇女、妇女精神生活及妇女发展的能力。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女性学系魏开琼结合《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指出,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纳入妇女与性别视角,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是当前应该重视的面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李涛认为,妇联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群众组织,妇女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千鹤妇女精神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精神力量。
圆桌对谈环节,浙江省妇联兼职副主席、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屠红燕,中共建德市委书记朱欢,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张立,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小英,五位嘉宾围绕“平等”“传承”“创新”“发展”“自强”五个关键词探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男女平等实践、传承弘扬千鹤妇女精神、女性创新创业、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路径以及新时代女性自强与自主等内容。
三、促进妇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妇女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平行论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妇女参与”围绕妇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党和国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来推进妇女参与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静分享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推动女性参与权方面的努力,并结合《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对中国妇女政治参与权进行了展望。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博士生杜辉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妇女思想,提出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家务劳动社会化、增强女性的身份认同感等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妇女参与对策。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李慧波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分析了新中国初期基层党组织带领妇女参与生产劳动的过程。建德市千鹤村党委书记王丽娜分享了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重理乡村治理“三本账”,发动妇女多角度、全方位参与乡村治理,走向共同富裕的经验。
在党和国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背景下,“女性社会组织独特的性别视角助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柔性的力量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丰富了社会治理新格局形成的组织依托”。[3]作为“公共服务输送者”[4]的妇联组织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学者们围绕妇联组织的性质、妇联组织在促进妇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陈伟杰通过“党—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来分析妇女联合会,并从行动、策略和效果等层面进行了阐述。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石鑫分享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妇联组织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晓莉分享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中深化改革的主要做法,在对首批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典型案例进行编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女性社会组织为社会性别主流化所做出的贡献。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陈辽敏分享了妇联组织从家暴案件预防和家庭纠纷化解着手开展“平安家庭”建设、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女性学系张健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探究了建德市三都镇头村妇女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
其他国家的社会组织在推动妇女参与社会治理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卢旺达性别与家庭促进部总干事米雷尔·巴塔穆利扎(Mireille Batamuliza)指出,卢旺达政府不仅将两性平等置于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而且将之作为优先事项贯穿于各个领域。同时,介绍了当地社区卫生组织在村一级开展妇女儿童工作以及在产妇保健、降低儿童死亡率和发育迟缓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毛里求斯罗德里格斯区域议会管理支持官员安妮·路易丝(Anne Louise)分享了当地在提高社会性别意识、支持暴力受害者、解决妇女文盲问题等方面赋予妇女权力和促进两性平等的实践。
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妇女在参与国家治理及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发言者就城市全职妈妈带领家庭成员参加社区公益、城市女性参与社区健康、农村妇女参与基层治理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李洁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阅享美创全职妈妈志愿服务团队的考察,分析了“都市中产阶级全职妈妈”带领家庭成员一起参与社区公益和志愿服务的过程。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孙艳香借助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指出以妇联为中心的社会协同网络依托未来社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有效考核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在未来社区健康场景中提高女性健康素养的措施。
四、数字社会推动妇女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将是未来若干年内我国数字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将给妇女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机遇。平行论坛“数字社会与妇女发展”围绕数字社会如何更好地赋能女性、推动妇女全面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议题,开展了经验分享和研讨交流。
数字信息技术是促进女性经济赋权和推动性别平等的有效途径。因此,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数字性别平等,“需要主动适应数字技术的新诉求而实行内涵式变革”。[5]近年来,各地妇联系统秉持创新引领、数据赋能和高效服务的理念,从技术、应用和政策等多个方面提升服务效能。与会学者围绕妇联系统数字化改革实践和数字化对女性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浙江省杭州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丁立燕分享了杭州市妇联在数字化改革方面的创新机制,以及以数字化改革打开妇女儿童共同富裕发展空间、激活女性内生动力、推动妇女儿童的精神提升等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探索。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家庭教育》编辑部徐士青分享了杭州市妇联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多跨协同的工作合力,流程再造和闭环高效的维权工作机制,以及畅通高效的维权服务通道等家庭治理的实践经验。在数字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网民与政府部门的互动模式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陕西融媒体集团惠洁洁以女性马拉松跑团为例,分享了该社群从虚拟空间到现实影响决策主体部门的过程,提出新时代下女性网民有效参与政策过程的优化路径。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劳动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宋月萍就数字经济对女性就业的利好与困境展开讨论。她指出,数字经济优化了就业结构,提升了女性劳动收入,促进了灵活就业,促进了家务劳动社会化,但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给女性就业造成了性别之间数字鸿沟的加剧。建议关注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业态、新职业女性需求,促进女性就业;促进女性STEM 教育,增强女性参与数字经济就业创业能力;监管平台算法,维护女性劳动权益;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以数字经济反哺家庭发展。委内瑞拉妇女和性别平等人民权利部性别暴力监察办公室主任萨希里·弗朗哥·西普里亚尼(Sahili Franco Cipriani)分享了数字化时代赋能女性的路径,即给予女孩平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机会,考虑到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女性的参与,加大平台培训资金,增强数字化社会人们的性别意识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林晓珊认为,数字化时代对提升女性主体性、增强女性消费能力、扩大女性就业空间、促进女性生活福祉、缩减消费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女性学系聂真真认为,目前机器学习算法可能在不断固化和加深原本就存在的社会歧视,解决算法模型中的性别歧视尤为关键。数字社会中,网络空间的文化安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王海媚从信息通信设备可及性、信息收集和使用有效性、数字身份安全性等方面,指出数字性别鸿沟对女性群体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王琴指出,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成为网络中被辱骂攻击和人肉搜索等暴力欺凌的对象,提升女性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需要媒体传播、政策保障和教育培训的合力。
促进农村女性创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数字化平台为广大返乡创业女性和农村留守女性创造了新的时代机遇和发展契机。“政策支持、融资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等利好条件正呼唤着农村女性进行创业,而农村女性积极主动的创业行为也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的创业环境。”[6]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裴彤指出,返乡创业女性利用互联网科技优势,兼顾职业劳动与家务劳动,对促进农村发展进程、营造乡村生态环境、助力文明乡风建设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于凤静认为,农村留守妇女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实现了从闭塞的劳作者到数字时代的参与者,从居家赋闲者到数字经济的创造者,从被迫留守者到网络社群的创建者的转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唐觐英指出,以最广大工农阶级为中心构建平衡互哺的城乡关系,是数字化时代妇女发展的方向。
数字技术使得电影和电视剧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性选择,其“独特的叙事逻辑、呈现方式、社交体验等,给影视视听传播带来发行放映和观影模式等各方面的变革”。[7]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秦勤讨论了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影像与叙事,对女性导演的影像风格与市场接受情况进行了比较,并阐释了体制内女性导演的创作环境与经验。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付超以多部都市电视剧女性形象的表达与呈现为蓝本,探究了女性形象建构所遵循的逻辑规律与延续,并辅以现实生活中女性真实情况,对比了当下女性在数字化使用、数字化传播等方面的差异化和多因性。
五、女性创业与共享改革成果
随着党和国家对女性创业的持续关注和支持,越来越多的行业涌现出创新创业女性群体,她们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多女性走向共同富裕。平行论坛“女性创业与共享改革成果”围绕推动女性创业、促进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女性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
“女性创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改善民生和促进女性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8]女性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女性创业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受到学者的关注。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管理学院高秀娟对近十年间出台的女性创业政策进行分析,从数量、类型与效力、结构等方面阐释了女性创业政策的发文特点。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刘旸认为,数字经济虚拟的组织形态发挥了女性在组织中的领导力,相比城市女性,移动上网更能提高农村已婚女性创业比例,并阐释了数字经济时代女性创业领导力的变化、动机、方式、特征和影响。乌干达产业研究院社区联络官员布莱恩·那木丽(Branon Namuli)指出,女性企业家在为女性创造就业机会、赋予妇女经济权力和实现两性平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女性企业家在技能、财务知识和业务方面面临着挑战,从性别视角出发,女性创业“还面临着行业进入和市场进入等方面的现实障碍”,“潜能有待进一步释放和开发”。[8]
“女性创业者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人力资源。”[9]同时,女性创业活跃度又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10]学者们对“宝妈”电商主播、农村走向城市女性、女性非遗传承人、农村妇女等不同群体的女性创业者进行了关注。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之易以互联网中树立及维持商业化的“宝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宝妈”表演劳动的进行过程、劳动控制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边界的改变。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何冰冰以经历较大流动跨度的女性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活方式、创业行动策略、身份认同及其在流动的“她力量”和“她桎梏”中的主体性。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杨文娴分享了海南黎族女性非遗传承人的生命历程与生存状态,指出农村非遗女性传承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经济赋权给女性创业者带来性别角色和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女性财富的增长带来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冲击着夫妻和代际原有的权力关系”[11],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期望对女性参与创业活动的束缚”[12]也不容忽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周海燕以“国家—社会—市场—家庭”多主体互动为主线,分析了女性在创办社会组织过程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互动与跨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裴谕新指出数字经济为女性带来自主创业和自主决策的空间,并分析了创业所锤炼的主导型女性气质与家庭中对于女性的配合型气质间的矛盾关系。博茨瓦纳总统办公室监督与评估高级官员科莫索·普莱瑟斯·凯西亚尼(Kgomotso Precious Kesianye)指出了女性进入被认为是属于男性社会空间所付出的努力。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薛亚利探讨了女性成功议题的认识框架以及女性自身的践行和认同,指出在家庭—职业互构的局限性的情境中,女性通过阶段性的退缩—进取和身份的扩展—窄化方式获得发展突破。
“创业环境、创业精神整体上对农村女性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3]学者们围绕创业者个体内在要素和面对的外部环境探讨了推进女性创业的路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治所冮树革提出了强化女性创业的引领和规划,发挥社会组织助推女性创业的作用,优化女性创业的发展环境等助推女性创业的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祝平燕结合自身参加女性创业的实践以及社会兼职经历,总结了培养创富能力,提升女性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女性创业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积极推动农村女性创业,既是实现农村女性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长远之策”。[13]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升级、吸引人才返乡下乡等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湖南女子学院女书文化研究所周红金分享了江永女书赋能女性、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提出了挖掘女书的现代价值,创新传承主体,赋能女性,整合校企及政府资源,培育女书非遗文化产业人才,研发文创产品和改良制作工艺等推进创业的新途径。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女性学系杜声红分析了浙江省建德市三江口渔村渔嫂互助小组的互助形式、内在动力及其在女性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姐妹情谊”“邻里互助”“家人协助”是渔嫂互助组形成的文化和情感基础,同业结对、同业互助与跨业联合对抵御风险、扩大业务和发挥渔嫂潜能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此次会议的分享和交流,与会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同历史时期妇女解放与发展成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道路上促进女性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女性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助推女性创业、共享改革成果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会议提出的既有时代特征、又可面向全球推广的“千鹤共识”,对引领广大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