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体质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概述

2023-01-11孙丽萍王新月朱建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乳腺炎气虚乳腺

孙丽萍 王新月 刘 翔 朱建敏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甲外科,山东 济南 250014)

体质[1]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等综合表现出来的固有特质。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应用中医体质学理论指导乳腺病的防治,是乳腺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从近年来中医体质学在乳腺病中的运用进行综述,并总结如下,参考文献37 篇。

1 体质学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的一种良性疾病,为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发病率在育龄女性中高达40%,占乳腺疾病的75%以上[2]。本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乳癖”。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脾肾[3],病机可凝练为肝气郁滞、肝脾不调、冲任失调、肝肾亏损多种[4]。通过比对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可见多种体质在乳腺增生病中呈现。

在理论方面,各学者对乳癖病因病机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其中,王玉章认为乳癖病位除了在肝、脾外,与肾及冲任二脉关系密切,肝郁为其标,肾虚才是其本[6]。张启平等[7]从“气”论治乳癖,从“气的生成、气机的正常运行”入手,发挥传统医学优势,中药内服与外治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疗效,为本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李伯藩认为乳癖之源在于肾虚,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肝脉,推运气血;肾阴精血虚少不能濡养肝经;由肾虚导致的肝郁是乳癖发生的关键因素。治疗上重补肾疏肝,同时调理气血。上述理论大多为学者们个人经验总结,仍需大量深入研究[8]。

为探索中医体质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中医学者们亦进行了各种临床研究。其中,李明等[9]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对105 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候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组中医体质类型多为气郁质、气虚质;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平和质和偏颇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气郁质与肝气郁结型、痰瘀互结型呈正相关(P <0.05);气虚质与冲任失调型呈正相关(P <0.05)。由此可见,中医体质与证候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体质可以影响证的形成和转化,我们可以从体质作为切入点,防治乳腺增生病。蔡国良等[10]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879 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病例组单体质患病率最高的为气郁质37.54%,复合体质患病率最高的为气郁质+气虚质,以偏颇体质为主,约占79.75%;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约占50.00%,2 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879 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中,肝郁气滞证占57.00%,痰瘀互结证占21.50%,冲任失调占21.6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从而得出乳腺增生病与中医体质和证型息息相关。段燕君[11]指出乳腺增生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质3 种体质人群中较易发病,其中以气郁质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谢春冬[12]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得出气郁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乳腺增生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并且这3 种体质的人也易患乳腺增生病。周仕萍等[13]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945 例病例组、362 例对照组进行体质研究,病例组中医体质类型以气郁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为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体质类型也有明显差异,肝郁气滞证和痰瘀互结证均以气郁质为主;冲任失调证患者则以平和质和气虚质为主。

从目前的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乳腺增生病的证候和体质之间既有明显差别,又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相互交叉。我们可以从体质切入,对易感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找出辨证分型和体质辨识的结合点,对乳腺增生病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2 体质学在乳腺炎中的应用

乳腺炎是指伴或不伴微生物感染的乳腺组织炎症,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女性群体常见疾病,其中以初产妇的发病率最高,多见于产后2~6 周的哺乳妇女[14]。本病中医学可称为“乳痈”,病因病机为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15]。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一类罕见的疾病,且病因尚未明确。其发病率正在逐年递增,且各年龄段的成年女性均可发病[16]。NPM主要分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3 大类,其中以PDM 和GLM 最常见[17]。

在理论方面,中医学者们提出了乳痈的病因病机,冯兆张认为乳痈病因病机为肝郁胃热、气血壅滞、脾胃虚弱和冲任失调,虽未能直接导致乳痈的发生,但却为乳痈的发生奠定了基础[18]。萧贤忠治疗乳痈擅从肝郁、胃热入手,以疏肝解郁、解毒消痈之瓜蒌牛蒡汤为基础方[19]。姜兆骏以清热解毒、通乳消肿、疏肝清胃法治疗初期乳痈,提示治疗关键在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用药,使未成脓之肿疡消散于无形,以求减少乳母痛苦。关于乳痈体质学说及病因病机方面理论文献内容较少,且大多为学者们个人经验总结,仍需大量深入研究[20]。

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医学者们在研究乳腺炎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体质与证候之间的相关性做了各种研究。其中,蔡李芬等[2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77 例急性乳腺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得出湿热质为急性乳腺炎发生的常见体质类型、阳虚质次之的结论。并且急性乳腺炎患者多种体质类型均多见,且兼夹体质多、兼夹情况复杂。孙晓颖等[22]采用1∶1 病例对照分析和Logistic 回归分析对574 例哺乳期产妇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其中病例组偏颇体质分布按照出现频数由高至低排序为: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特禀质;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偏颇体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并且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气郁质是影响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陈杏元[23]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5 例女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称GLM)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得出在单一体质类型中,除平和质外,气郁质和痰湿质为该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复合体质类型中,以阳虚痰湿质和气郁湿热质为主要体质类型的结论。陆清等[24]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选取115 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观察组中平和质类型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阳虚质类型及特禀质类型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 <0.05)。他总结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易感体质为阳虚质、特禀质或者二者兼夹。马争等[25]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38 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判定体质类型,他调查发现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体质以痰湿质、气郁质、平和质为多。李飒威等[26]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80 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研究对象中排名前5 位的中医体质分别为平和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阳虚质;疾病组中气郁质、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这4种体质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健康组(P <0.05)。

虽然以上某些研究数据量较小,对分析的全面性有一定的影响,但从数据中,还是可以反映各类乳腺炎患者不同体质的特点。体质作为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对乳腺炎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对易患乳腺炎体质的人群进行体质调理,从而减少乳腺炎的发病率。目前关于中医体质在乳腺炎方面的辨识以及体质与辨证之间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欠缺,这也要求我们日后在临床研究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3 体质学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本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乳岩”。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到:“郁怒有伤肝脾,结核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年后,外肿紫黑,内渐溃烂,名曰乳岩”。由此可见,明代就已经认识到乳腺癌的病因、病程及预后。清代,提出了男子也可能患乳岩的观点。

在理论研究方面,中医学者们根据临床观察,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的因素影响做了探讨,其中,徐斌以疏木健土、滋养肝肾、补益气血、调摄冲任为基本原则,以辨体质为基础和根本,以“病”“证”“体质”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为依据,结合个人辨证思维,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27]。张志芳教授认为正虚是乳腺癌发病的决定因素,邪实是其发病的重要条件。以“扶正祛邪”为总的治疗原则,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分层治疗模式,并调情志、慎饮食等[28]。潘博认为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致气血冲任失调,经脉壅阻,以致气滞、血瘀及痰瘀互结,阻滞乳络,形成乳岩[29]。上述观点和认识为临床论治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多为临床疗效观察和经验总结,仍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作进一步论证。

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医学者们在研究乳腺癌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体质与证候之间的相关性做了各种研究。其中,田欢等[30]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504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结果显示,在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4 种体质的构成比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分布在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表明这4 种体质是乳腺癌的易患体质类型。陈玉霞[31]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20 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研究的120 例乳腺癌患者中,平和质人数最多,占27.50%,偏颇体质主要偏向于气郁体质,占15.83%,其次为血瘀体质和气虚体质,分别占14.16%和11.66%。阳婷等[32]通过对64 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三阴乳腺癌中医体质以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为主,中医证型肝郁气滞比例最高,气郁质与肝郁气滞、气虚质与气血两虚关系密切,三阴乳腺癌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不同中医体质中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莫婷等[33]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和非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504 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和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的探讨,结果发现乳腺癌患者主要分布在气虚质和气郁质,而对照组则分布在平和质,2 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且他总结出气虚体质与气虚型证候,气郁体质与肝气郁结型证候,血瘀体质与冲任失调型证候具有明显相关性。马然等[34]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50 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得出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主要为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瘀血质,主要证型为冲任失调型、阴虚型和肝气郁结型的结论。

虽然以上某些研究数据量较小,对分析的全面性有一定的影响,但从数据中,还是可以反映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可以运用中医体质学说中“治未病”的理念对乳腺癌的预防以及围手术期的调理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角度,帮助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4 体质学在其他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陈清梅等[35]对152 例缺乳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9.60%为气虚质,23.02%为气郁质,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在缺乳组中医证候研究中,气血虚弱证(48.00%)与肝郁气滞型(28.29%)居多,与患者平素体质相符,说明体质对缺乳的证候类型有决定性的意义,缺乳患者群体中易出现体质偏颇聚集现象,即气虚质与气郁质更易发生缺乳。陈宝艳[36]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400 例缺乳产妇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研究结果显示:产后缺乳与中医体质类型有密切的关系,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是产后缺乳的易感体质,平和质是保护体质;体质类型与产后缺乳中医证型存在对应关系。王凤等[37]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对200 例积乳产妇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研究结果显示气郁质、痰湿质和血瘀质是积乳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平和质是积乳症发病的保护因素。

5 结论

从目前中医体质在乳腺病中的应用来看,中医体质与乳腺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病的症型和体质之间的往往相互交叉。王琦教授说过,体质是动态可变的,是可以调节的,后天因素可以使体质发生改变。从医者角度,临床工作者可以通过体质辨识早期发现乳腺疾病,同时可针对不同体质进行干预治疗,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体质辨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患者角度,患者能够及早地判断自己的体质并科学的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保持身心轻松,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大大减少乳腺疾病的发生。

目前,虽然有许多的学者从各个领域研究体质学说,但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许多的不足。目前来看,理论大多为各临床工作者的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缺乏大量的研究去论证。而体质应用在乳腺疾病的临床研究也较少,相对来说也不深入,研究数据量较小,这就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相信,做好中医体质与乳腺病的相关性研究,将为乳腺病理论与临床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乳腺炎气虚乳腺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