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应用中成药常见问题浅析

2023-01-11张一芳王雅君孙运刚刘晓睿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成药儿科处方

张一芳 王雅君 孙运刚 刘晓睿

(上海健康医学院药学院中药教研室,上海 201318)

中成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具有疗效稳定、质量可靠、服用方便的特点,尤其对于儿童,口感较传统汤剂更易于接受,服用量也较传统汤剂大大减少,故一直是儿科医师治疗儿科疾病必不可少的药品,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1]。但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是用药的特殊群体,使用不当易发生问题。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症,则莫知其乡”。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勃勃,发育迅速”,其新陈代谢旺盛,吸收、排泄较快,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肝肾功能均未完全发育,对药物比较敏感。且中成药本身成分复杂,其中的大分子物质如鞣质、多糖、多肽、蛋白质等,具有较强的抗原性,进入体内容易引起高热、皮疹、内分泌改变,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2]。所以如何安全合理地使用儿科中成药,自古以来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药剂科进行临床行业践习期间,通过对药房窗口及门诊处方的观察整理,发现中成药在儿科疾病中使用率很高,绝大多数中成药处方为对中医药不甚了解的西医师所开,出现了以下一些临床不合理用药的问题。

1 辨证不明

中医和西医是2 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注重辨证,西医注重辨病。由于西医师对中医基本理论、用药规律、中药的药理药性等不太了解,临床用药往往望文生义,只看药名。如治疗鼻炎的中成药“鼻渊舒口服液”,其功能主治为疏风清热、祛湿通窍,用于鼻炎、鼻窦炎,属肺经风热及胆腑郁热证。临床表现应为鼻塞不利,流黄浊涕,香臭难辨,或伴有头额胀痛等症状,符合以上适应证才能用此药。但很多医师认为“鼻渊舒口服液”就是治疗鼻炎的药,不问寒热,不加辨证,甚至鼻流清涕、喷嚏连连等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的过敏性鼻炎也开此药,这就南辕北辙,不仅无益于治疗,反而会加重病情。过敏性鼻炎如果用“辛芩颗粒”就比较对证[3],但因从药名上看不出“鼻炎”的字样,往往被医师弃之不用。另外,在治疗感冒时也不去辨别患者的证型是“风寒”还是“风热”,随意开具感冒类中成药。

2 配伍不当

2.1 中药配伍禁忌 从《神农本草经》的“七情配伍”到金元时期的“十八反”“十九畏”,中药的配伍禁忌是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由于临床医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开中成药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的问题。如将含有附子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与含有贝母或半夏的中成药如“蛇胆川贝液”“儿童清热利肺口服液”同用,含有三棱的“小儿化食丸”与含有芒硝的“木香槟榔丸”配合使用等。虽然现代药理毒理研究还不能完全证明“十八反”“十九畏”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但在还没有掌握其治疗和毒副反应全部规律的情况下,最好还是避免含有“十八反”“十九畏”药物的中成药配伍使用,尤其是不能用在儿童身上。

2.2 复合型疾病配伍不当 中成药在治疗复合型疾病的时候,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对主病主证重点治疗,如果治疗兼病兼证的药物会影响主病主证的疗效,应暂缓使用。如患儿在感冒的同时还有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医师开了治疗感冒的“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后,同一张处方又开了“健脾生血颗粒”。“健脾生血颗粒”中含有党参、黄芪、大枣等补益类中药以及龟甲、五味子、龙骨、牡蛎等收涩类中药,这些药均不适合在感冒初起时服用,还会减弱“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处方中解表药的发散作用,影响其药效,2 种药不适合在同一时间段服用。医师或药师应嘱咐患儿家属,在感冒好了之后再服用健脾补血之类的中成药。

2.3 中西药配伍禁忌 中西药联合用药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途径,在儿科临床应用非常普遍。中西药合理联用,可以互为补充、提高疗效及减少剂量,对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疾病痊愈有重要意义。但中成药成分复杂,如果联合西药应用不合理,可使药效降低、消失,增加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含钙离子的中成药如“龙牡壮骨颗粒”等不宜与酸性西药如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同服,可产生钙离子络合物,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用,会形成螯合物,使这些药物的溶解度下降,胃肠道难以吸收,从而降低药效;含有生物碱的中成药如“儿童回春颗粒”“小儿牛黄清心散”等,与酸性头孢类抗生素联用易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2 类药物疗效均降低,甚至失去治疗作用;含鞣质的中成药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不宜与酶类制剂配伍,鞣质与酶制剂中的酰胺键、肽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缔合物沉淀,使酶的效价降低,影响药物的代谢使药效减弱或完全丧失;含有麻黄碱的中成药如“咳喘宁”“小儿热咳口服液”等与氨茶碱合用,可增加心悸、失眠、头痛等不良反应;处方中有甘草的中成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可使抗炎及抗过敏作用增强,但也可使各种不良反应增加,如水肿、高血压、低血钾、高血糖等,故还是应尽量避免联用[4];“藿香正气水”不宜与胃肠动力药吗丁啉同用,因前者抑制胃肠平滑肌的蠕动,而后者促进胃肠蠕动,二者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使药效降低。另外,藿香正气水中含乙醇,不宜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免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牛黄解毒片”与阿莫西林、新霉素联合应用可产生畏寒、流涕等感冒症状,而达不到治疗目的。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值得临床医师和药剂师深入研究和学习。

3 重复用药

根据大量的门诊处方观察统计,一张处方同时使用2 种或2 种以上的中成药的情况比较普遍,有一些属于重复用药。如患儿感冒发热咳嗽,医师会同时开“健儿清解液”“小儿热速清颗粒”“小儿豉翘清颗粒”“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小儿咽扁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这些都属于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的一类中成药,功能主治如解表退热、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等有所重叠,而且处方中很多成分如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等是重复的,应避免同时开具功能主治类似的中成药,否则服用过多药物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患儿肝脏负担,对身体反而不利,也造成了药品的浪费和患者经济负担的加重。应遵循儿童用药品种要少,“可用1 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2 种药物”的原则[5]。

4 药量过大

大多数医师都能遵循说明书的剂量和疗程开药,但也有个别会超量开药。如给2 岁的患儿一次性开了3 盒珠珀猴枣散。该药的功能主治为清热化痰,安神消积。主治小儿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痰鸣、不思饮食、烦躁易惊、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等症,临床常用,但其组方寒凉,不适合患儿长期服用。经沟通,医师说这是患者要求多开些带回去作为常用药,医师自己也认为中药多吃点没关系。殊不知,小儿脏腑娇嫩,如果长期超量服用寒凉药物,会损稚阳,伤脾胃,严重影响体质,故服用中成药要做到“中病即止”,不可超期超量服用。

5 现状与对策

5.1 现状 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成分非常复杂,在使用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辨证施用,还要注意中药之间的配伍禁忌,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注意中成药的用法用量;注意观察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古人云:“药者,毒也,用之得当可以治病,用之不当可以害人”。为保证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必须对西医师进行中医药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国家卫健委规定,西医师应该“经过不少于1 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遵照中医临床基本的辨证施治原则,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6]。但该规定只是以通知的形式下发,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故没有资质的医师开中成药处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目前,许多中成药缺乏儿童用药研究,数据尚处于空白状态,儿童专用中成药数量较少,《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 年版)》中儿科专用药仅22 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品5 个品种,中成药17 个品种,儿童专用中成药比例仅占4.92%,且存在儿科中成药说明书普遍成分含量未标示,功能主治不规范,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不明确等问题[7]。患儿家属通常缺乏中医药知识,加之求治心切,用药安全意识不足,也经常会出现不遵医嘱,擅自加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等现象。

5.2 对策 落实国家关于西医师开中药处方资格的相关法规,完善中医药知识的培训体系,西医师考核合格后才能开具中成药;实行中西药分管制[8],分开设置中西药品专柜,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要深入研究,处方要有专人审核把关;医院药剂科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掌握并反馈第一手资料;同时要加大对儿童专用中成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强对已有的中成药治疗儿科疾病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剂量、禁忌、不良反应等内容;另外,还要通过网络、电视、讲座、宣传手册等途径大力宣传中医药基础知识,提高公众的中医药素养,指导患儿家属安全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大中成药的经营和管理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的中成药品经营活动和虚假广告,防止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中成药儿科处方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老年人便秘,中成药如何选择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人间处方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处方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