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时代会计制度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平衡问题分析
2023-01-11院捷
文/院捷
单位会计制度是我国财政部于1997年制定的,是以保证单位能够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体系为目的,要求其规范核算流程,提高管理质量,维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为了确保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本文将围绕当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的平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确保二者的良好衔接与融合发展,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精确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引言:
由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变化形势相对复杂,在进行财政收支时难以避免的会与企业、公共机构等社会组织产生联系,使得财务预算的工作难度进一步提高。为了确保此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加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应用,使二者能够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转情况,明确经济流动方向,保证存在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平稳问题得到彻底清除。
一、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的平衡问题
(一)侧重点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在于单位资产业绩、经济运营的核算统计,并根据相关数据与信息制定财务报表,为决策人员的战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要对整个资金使用流程做出全面、系统的监督与检查,确保单位的财务状况良好,避免风险、隐患等问题的产生。通常会采用:净资产+负债财务=资产结存的饼状结构进行资产核算,并按照不同核算要求制定构成比例,从而帮助单位更好地完成运营发展。而预算会计的工作侧重点是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预算程序的批准,针对指定部门开展资金规划工作,完成预算金额、资金动向的统一筹划,当新的会计制度出台时,要及时完成预算收入的核对与校检,依照收支分类条例,进行文件、资料的有效划分。由此可看出,预算会计具有专用性、外部性和支出性等应用特点,能够依照不同的使用环境进行工作内容上的适当更改,属于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体系,容易受政策、制度的调整产生连锁变化,影响预算科目与项目。
(二)收入核算存在差异性。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本身都属于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要素界定、核算方式上保持互补关系。从结构关系上看,预算会计的主导性更强,能够负责内部多种要素的管理工作,并针对单位实际收支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提高其风险防控能力,通过账物核对、记账凭证的收集等方式,确保不良行为能被及时发现,并根据实际问题完成会计制度的适当调整,从而满足不同条件下对会计制度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力。而财务会计则主要为行政工作执行提供重要依据,使核算管理更准确、更有效。当前单位的现金流动量较大,在银行的存款、贷款数额较高,因此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大多会以分别编制会计分录的方式完成财政支付款项的划分,避免资金出现统计误差,出现经济损失。但对于政府拨款和预收款项的会计核算,大多会依照权责制的相关标准进行财务会计工作,不会直接将已收款项划分到核算资金中,只有在实际业务、资金交易完成后,才会将当期收入纳入到确认收款中,以此确保数据核算的精确性,防止重复计算导致资产统计量过高,影响后续的资金调度。而从财务会计核算角度来看,只要收到支付款项或形成稳定的资金流,就可以将相应的收付金额纳入到确认收入当中。比如当单位收到当地政府财政部门拨款后,财务会计会将其记作“预收账款”、借记成“零余额用款”。而预算会计则会将其记作“拨款收入”、借记成“资金库存”,由此可见,二和的核算收入方式不同是导致平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
(三)支出核算方式不一致。当前大多数单位在开展内部资金支出核算工作时,通常会按照账款类型、资金流出方式,选择适合的会计核算方法用以完成相关账务的处理,但由于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对核算的统计方式不一致,并且预付账款的支付与现结现付相比,及时性和可操作性都较低,容易导致统计误差,影响资金的准确核实。同时,财务会计需依照权责制度的相关条例,在账款支付时,不会将此项费用记入到核算资金中,而是在确认完成后,才可记为支出费用。但预算会计则不同,其记账方式是根据收付实现制度的有关标准进行核算支出的确认。比如:当单位预付工程款项时,会将支出费用记为“零余额用款”和“银行存款”,借记成“预付款项”。而预算会计则会将其记作“资金结存”,借记成“事业支出”。使得财务会计在付款核算中未形成相关费用时,预算会计却已经统计出相应的预算支出,从而导致核算差异性的产生[2]。
二、解决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平衡问题的方法
(一)适度分离。虽然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联性较强,但是为了确保差异性问题的减少,有效解决平衡问题的产生,需要在资金处理方面进行适度分离,将会计人员作为核算工作的主体,要求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管理意识,掌握先进的统计技术,能够切实按照财务会计的权责制要求,开展资产、收入、盈亏、负债等内容的独立核算,并深入贯彻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思想,确保生成的财务报告与决策报表能够全面反映单位的资金运用状况,进而根据发现的相关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保证单位稳定、高效的运营,防止过高的财务压力,影响资金的有效划分。最新的单位会计制度明确指出,预算会计需要进一步明确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和经济指标等相关科目,使资金结余能够完成结转与核算。而财务会计则要将收支核算、负债管理等工作包含在内,并保持较高的结构性和灵活度,将收支性、外部性等特征充分展示。比如在进行设施购置时,需要依照公共基础设施规定,完成初始账本、库存存量、建设成本的会计核算,如果出现基础设施更换必要性不明确的情况,需要预先进行预付资金与现付费用的评估,之后完成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费用核对,将生成的财务报告和决算报表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确定正确的核算结构,并保持其客观性和准确性[3]。
(二)相互衔接。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本身存在一定的衔接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控制管理上,财务会计能够为预算会计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使其依照参考对象和借鉴案例,完成财务收支、资金盈亏和发展决策信息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体现在预算会计能够针对财务会计出现的核算、制度问题,做出系统、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并制定一系列应对方案,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影响单位的稳定运营。当围绕单位的收入、负债、支出等要素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依照管理改革的绩效要求,在原有的结余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与优化,使其向盈余管理方向转变,再按照资金收入、支出、盈余等经济活动要求完成预算会计核算工作,保证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都得到合理使用。为了进一步促进二者的相互衔接,提高融合的深入度,需要将单位的服务提供依托于现有的预算会计工作,对单位的银行存款、资金流动和支付款项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与审计,并将剩余的可用资金当作下个阶段的初始余额,从而实现预算收入、支出、结余等过程的有效控制。而财务会计核算需要根据预算会计制定的相关数据结果,为收入、负债、支出等核算内容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比如:当政府进行财政拨款时,单位需要积极开展行政业务和管理工作,将涉及到的资金、项目应用情况进行统计与掌握,并采取相应的核算方式完成对固定资产和现金流的有效控制,加强经济费用的监督与审核,避免不法人员以违法行为进行资金的私自挪用,造成单位的经济损失,产生不良后果。同时还要以递进的形式完成盈余核算的转变,从而达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融合与统一,实现能效上的高度衔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办事效率[4]。
(三)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首先要保证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管理层要进一步端正人员的思想意识,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有效掌握政策的具体内容,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保持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能够认识到经济核算的重要性,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度。同时,管理层要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能够不断丰富会计核算知识,即使出现现金流断裂、账物不对应等突发状况,仍然能够有效应对,降低财务风险造成的影响。其次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和奖惩体系,用以起到督促、警醒的作用,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测评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做好针对性的提升与完善,确保工作的高效开展,保证单位的运营稳定。而对于在考核中表现优异的会计人员,则给予一定鼓励与奖励,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更好的完成资金核算工作。最后,要依照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科目顺序,对公共业务所涉及到的账目款项和资金费用进行详细的核算、审核,不仅要使财务报告能够反映资金收入和资产负债情况,还要体现预算执行的进度,提高核算过程的控制力度。比如:单位在进行授权支付方式的选择、固定资产购置的过程中,预算会计需要将相关内容记作“资金结存”、借记成“公共费用支出”,而财务会计需要将其记作“零用额用款”和“银行存款”、借记成“固定资产”。如果在后续发生资产折旧,财务会计也要将其记作“累计折旧”项目,从而保证各项资金来源都能得到全面统计,完成各项资金的核算。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单位会计制度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的侧重点不同、收入核算存在差异性、支出核算方式不一致等平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适度分离、相互衔接、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等解决平衡问题的相关措施,从而确保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保证数据报告得到综合、全面的统计分析,实现单位经济管理质量的切实提升,维持可持续化、稳定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