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课程思政隐性融入方剂学的教学路径*

2023-01-11陈西平叶倩波张晓丹王冬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德育评价

陈西平 叶倩波 张晓丹 王冬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 610075)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精湛的医术,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传承与奉献精神。本文探讨“课程思政”隐性融入方剂学的教学路径,以期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医风、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

1 将课程思政隐性融入方剂学教学路径的必要性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1]。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各中医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2],不同于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程”。因此,不能把思政课内容生搬硬套地加入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而应深入挖掘方剂学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教育融入方剂学的知识讲授中,实现渗透性教育,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本文将探索如何把“课程思政”隐性融入方剂学的教学路径,仅供同道参考。

2 课程思政隐性融入方剂学的教学路径

2.1 课堂思政

2.1.1 案例教学 增强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重搜集方剂运用的精彩病案,挖掘病案中蕴含的德育元素,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增强中医文化自信,树立“学好方剂学,服务临床,受益终身”的决心。

例如,教师讲授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的临床运用时,引入被英国医院放弃治疗的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病案:2002 年5 月,刘海若在英国因火车出轨受伤,被诊断为“脑死亡”,转往北京宣武医院治疗。由于出现了败血症、高热不退,加之使用了大量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故予以开窍剂“安宫牛黄丸”醒神开窍,3 d 后,体温正常,由昏迷转向苏醒,刘海若感慨地说:“我觉得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我要好好看中医方面的书,多了解中医”[3]。通过这一案例教学,有利于消除部分学生的“中医无用论”,让中医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充满信心,增强从事中医药事业的自豪感。

2.1.2 情景模拟法 角色扮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是实践性,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才能较好地促进德育教育[4]。教师备课时,注重选择渗透着德育元素的临床情景,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又可以在情景模拟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教师讲授桂枝汤的用法后,让学生小组代表模拟门诊对话场景,注重观察“医生”是否能耐心细致地给“患者”交代服药方法:“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以服用方法为切入点,引入医德教育,要求医学生务必详尽地交代服药方法,培养学生对患者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避免患者因错误的服药方法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2.1.3 PBL 教学法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PBL 是以学生为教学实施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己承担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任务。浙江大学杜悦等[5]提出“将PBL 教学法应用于医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带汤”的临床运用时,以PBL 教学思想为指导,提前2 周布置讨论专题“完带汤的临床运用概况”。学生课前查阅大量资料,教师负责组织讨论,课堂采用小组发言与个人发言相结合的方式,评分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在PBL 教学法指导下,学生学习“完带汤的临床运用概况”,经过了“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三大环节,明白了临证用方当“尊古而不泥古”:完带汤不局限于治疗妇科带下病,还可以拓展到肝郁脾虚、湿浊下注所致腹泻等疾病。由此可见,通过PBL教学法讲授完带汤的临床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2 线上思政 实现渗透性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填鸭式”讲授的教育模式,已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大多用于观看视频、发微信、刷微博。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学习功能,在当下的高校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根据方剂学知识体系与高等中医药院校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设置方剂学思政课程的诚信、敬业等专题,联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讨论,通过开设微信班级群、QQ讨论群等网络载体,积极打造生动的线上思政教育阵地,搭建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渗透性教育。

2.3 临床思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近年来,由于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导致医德医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6]。当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其角色就从学生向医生转变,如果教师能将德育元素渗透到临床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7]。临床带教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们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大医们学习,例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圣张仲景,以及穷其一生,遍寻医方,编写《千金要方》的药王孙思邈。教师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患者,医生询问病情不仔细,仅用三言两语,甚至不望舌,不摸脉,就下笔处方,患者难道不会产生抱怨情绪吗?感冒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部分感冒患者的诊治,往往因为医生辨证失误,误将寒证当作热证,导致症状加重,病情缠绵难愈。如何避免辨证失误?作为医生,应当把患者视为自己的亲人,详细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去伪存真,竭尽所能做到辨证准确,提高遣药组方的疗效,为患者减轻痛苦。

3 育人效果 从教与学2 个维度客观评价方剂学课程思政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评价指标,用以反映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思政目标的完成情况。相对而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与单纯的专业课程评价基本一致,可以用成绩为参考进行分析,而思政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起来比较困难,笔者将从“教”与“学”2个维度进行评价。从“教”的维度进行评价:通过学校督导专家对任课教师的点评,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考核教师授课过程中对德育元素的融入,是否做到润物细无声?是否能够激励学习内动力?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方剂学基本理论?从“学”的维度进行评价:遵循过程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标准。过程化评价指标主要是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参与度、作业完成的质量、对德育元素的理解程度等,终结性评价是学习整门课程后学生给出一个综合性思政感悟,以心得的形式进行提交。

4 结语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涉及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元素。通过“课堂思政”“线上思政”“临床思政”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较好地实现了“渗透性”教育,增强了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等优良品德,实现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思政德育评价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