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基于思维发展的点拨策略探究
2023-01-11饶文广
■ 饶文广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点拨教学法本质上是为学法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学习情境的灵活性,所以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尤为适用。
一、点拨关键点,激发兴趣,发展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语文学习中,通过点拨作者陈述自己学术见解的表达方式,关注作者的论述逻辑,可以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研读《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时,可以点拨关键点,激发兴趣,促进思考。作者是如何反驳乡下人是“愚”的?首先,文章指出此观点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论据和论题不相干:在马路上是否会走路、避让汽车,这与是否愚蠢无关;不识字,也与是否愚蠢无关。然后,点明此观点违反了“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论证原则,犯了“论据虚假”的逻辑错误:乡下人识字能力并不差,只是缺少识字的环境且缺少练习的机会而已。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归谬法”进行反驳:如果说乡下人到了城市,不会在马路上避让汽车,就断定乡下人愚蠢;那么城里人到了乡下,把包谷当作麦子,不会赶狗,这也可以断定城里人愚蠢;很显然这些都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既然是不是智力问题,何来愚蠢之说。
设置疑问,促进思考,梳理论证逻辑,可以有效地梳理作者的陈述学术见解的表达方式,发展逻辑思维。
二、点拨精彩点,催活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通过头脑中得到的具体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语文学习中,通过点拨文本的精彩部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联想力。
学习《兰亭集序》一文,作者说“信可乐也”。为什么可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绘出当时的场景(何时何地何人何景何事)。此处描写是否似曾相识?让学生学会联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意境与其何其相似。蔡澄清先生在教《阿Q正传》时,就特别注重标点符号的作用,品味标点符号的艺术,从而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对于“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一句中的标点,蔡先生认为,“原句中用了两个感叹号,充分表现了这个豪绅咄咄逼人的气势,中间的一个破折号活现了赵太爷步步逼人的气焰”。
通过对场景、破折号的点拨,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得以催活、激发、丰富,这让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三、点拨“无疑”点,激疑促思,发展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合理审查、理性判断等方式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包含六大要素: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和尊重他人。语文学习中,通过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大胆思考,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
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一句明显是有语病,“大约”“左右”重复了。在《呐喊》(自序)中,作者说“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此处“终于”的用法,今天看来确有不妥——“终于”是用来表达人们期待的结果最终实现。当然这里有历史原因,新文化运动刚开始,语法还没有今天这么规范,我们不能苛责作者,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在《咬文嚼字》中,作者觉得“推”字更契合全诗的意境,“‘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有声就一定搅扰了无声的意境吗?古诗常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的《鸟鸣涧》就是用月光惊动宿鸟来写月夜之静。
通过对“无疑”处生疑的点拨,学生的质疑力、思考力得以激发,多了勇气和自信,这让批判性思维得以发展。
四、点拨忽视点,挑拨争鸣,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通过新颖、独特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学习中,通过点拨忽视角度,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从新颖、灵活、独特的角度来争鸣——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促进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我们从来不怀疑烛之武善于劝说的形象,就是因为他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礼;论利述弊,引援史例,结合当下;既真诚,又不卑不亢,最终成功地劝退了秦师,力挽郑国于狂澜。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其他人就不善劝吗?从这个角度争鸣下去,我们会有创造性的发现。佚之狐难道不善劝吗?他向郑伯推荐烛之武时,只用了18字,而且是在郑伯并不信任烛之武的情况下(起码早年是如此)。寥寥数字,既指出兵临城下、国将破家将亡的严峻形势,又为摆脱困境指明方向,还以坚定的态度(“必”)描绘未来蓝图以增强郑伯的信心。郑伯难道不善劝吗?当拒绝被起用,他也只用了两句话,就让烛之武回心转意。面对牢骚,他诚恳地承认自己的失误,间接肯定了烛之武的才能,这让烛之武对早年不被任用得以释然;面对困境,他指出个人与郑国休戚相关的处境,这让烛之武明白形势的严峻,出征的紧迫性。晋侯难道不善劝吗?盟军退兵,出征不利,看他是如何劝慰部属的——既直接表达决心,又用委婉的口气“商量”;既说明历史原因,也从凝聚人心、军事等现实角度分析弊端。可以说,烛之武,佚之狐,郑伯,晋侯都善劝,都是劝说大家;都善于揣摩人物心理,都是心理学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篇以劝为核心,描写劝说家、心理学家群像的文章。
通过对忽视点的点拨,学生会对《烛之武退秦师》有新颖、独到、创造性的认识、理解,这让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五、点拨“负面”点,拨堵为通,发展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通过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看似“负面”,好似损毁了人物的高大形象。其实不然,稍有瑕疵,富有个性,反而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荆轲刺秦王》中,仅仅展现了一位忠肝义胆,勇谋兼备、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英雄吗?面对太子的“迟”、“疑”,荆轲没有耐心地去解释缘由,以求达到共识;只是表现出“怒”“叱”“遂发”——急躁、草率,没有做好准备,也为最终失败埋下伏笔。《鸿门宴》中,沛公死里逃生,惊魂未定,回到军营,未经调查就完全信任敌人的说法,“立诛杀曹无伤”。一个“立”字,写出他做事草率、鲁莽(如果敌军使了离间计呢?);但也是做事果断坚决的表现,和项羽的优柔寡断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怒”“叱”“遂发”“立”的点拨,学生会对荆轲、刘邦的形象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这让辩证思维得以发展。
运用点拨教学法进行思维发展时要抓好两件事。一是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注重激发非智力因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注重可视化思维工具的运用。可视化的实质是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形成能够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
总之,语文教学要贯穿点拨教学的原则,运用点拨教学方法,以思维发展为主线,创设思维训练情境,引发思维冲突,促进学生思维建构;进一步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思维品质提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