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伶官传序》为例谈论述文的写作

2023-01-11

中学语文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事理论据道理

■ 梁 政

论述文是针对社会生活的现象或问题阐发观点、表明态度,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性文章。作为阐释问题类的文章,论述文以说理为核心,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和严密,还应突出论说的逻辑性。就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体式和逻辑顺序而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基本的思维程序,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基本的构成要素。尽管文章类别很多,且各特点,但写作时,遵循共性的文体规律是基本要求。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只有依体作文,文章才不会走样。否则,写出的文章就可能四不像。淡化文体,并不是说不受文体范式约束。

写作是一种表达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理解与看法的言说方式。不同文体选择的视角不同,言说的方式也不一样,议论文是从说理的层面透析世情。从考试的角度审视,随着新高考时代的来临,新材料作文,即任务驱动型写作日渐占据主导地位。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作文提供的写作素材可以发现,不论是连续性的,还是非连续性的;不管是文字的,还漫画的,蕴涵的主题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现实生活,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生活味道。在材料的统摄下,写作要求一般都有明确的任务指令,写作者需根据指令要求围绕材料提供的话题范围,联系生活实际选材、组材,分析说理。回归到教学现场,作为一种逻辑严密性的说理文章,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议论文都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是,“万物皆有法,有法皆可依。”胡适先生说:“一切的创作都源于模仿。”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互益性精神劳作活动。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纯粹的理论学习可以实现,而要通过大量文章的阅读,在解读具体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涵养形成的。从现行入选教材的文本看,很多经典的议论文,像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不论从谋篇布局,还是从论述说理采用的方式上,都可以作为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范本。下面以《伶官传序》为例,通过剖析文章分析说理的方式,从中探寻议论文写作的要旨。

一、开宗明义亮观点,明确是什么

议论文以探讨问题、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涉及的话题包罗万象,社会的,国家的,个体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虽然选择的角度不同,关注点有别,但都是从众多表象中抽离出本质的东西,然后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拨开云雾以探明现象背后蕴涵的本质。就是说,议论文的写作,现象只提供由头,划定范围,为分析和论述问题服务。在材料确定的前提下,问题从哪里来,是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等必须明确。当然,不同的文本对这些问题设置的方式不同。就高中阶段的考场作文而言,因篇幅和写作情境的设定,一般采取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的方式。这样既一目了然,也为读者寻幽探密提供线索和方向。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言。综观全文,虽为序言,但与一般序言的写作有很大的不同。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以此为切入点阐述国家兴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当然,作者论述道理的目的是讽谏统治者应以史为鉴,戒骄戒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以防重蹈历史的覆辙。从全文的布局看,四个自然段围绕中心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述,阐明道理。第一段三句,第一句简单两个字的感叹句,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篇不凡,引起读者的注意;第二句直奔主题,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为全文的核心,“天命”与“人事”对举,先宾后主,突出“人事”在“盛衰”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第三句以“原”连接,从观点句过渡到事例。其中的“得”与“失”对举,引发深思。三句话,寥寥几十字,分别从情感、论点和事理的角度安排,不仅明确了文章论述的问题,还为下文的展开做了张本。

议论文是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旨归,所以明确问题是前提;而由于应试作文篇幅所限,开篇不可能花大量笔墨引出观点,而是以言简意赅的方式点出文章论述的中心。这样,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也为下文的论述确立了方向。抓住了“牛鼻子”,也就有章可循。当然,篇首段除了明确主题,还应做好上下文衔接的铺垫。有了粘合剂的粘连,段落间才不至于显得松散。

二、事理相谐做分析,探寻为什么

观点明确,确定了问题的方向和写作的目标。不过,观点只是抽象的理论,是空洞的道理,如果没有详实论据的支撑,很难让人信服。就论据而言,常见的有道理和事实两种:道理,即从理论上针对论点展开分析。这种分析不是个人化、片面性的,应带有普遍性的共性特质,这样才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为了收到应有的效果,除了纯理性的分析,也可以引用名言警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语作支撑,不仅增强说理的力度,也能够增加文章的厚度;事实,即与观点有紧密关联的事件。众所周知,同样的问题,阐述相同的道理可以有很多事例,这就要求在遴选材料时应关注典型性和普适性的材料。论述的问题是共识性的,这样在分析时选择的事例不应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更不应该以个别性的代替共相性的。

《伶官传序》继开篇提出论点,再以一句话领起后,接下来用两个自然段从庄宗牢记先祖的遗嘱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以洗雪耻,使晋重振雄风,变得强盛,以及安定之后,没有心怀居安思危之思,陶醉于取得的胜利,沉溺于享受,结果招致“仓皇东出......泣下沾襟”的命运的历史事实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盛衰之理......岂非人事”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两个问句从事件的叙述过渡到事件所蕴含道理的探讨。“得之难”与“失之易”,“皆自于人”,紧扣事件进行分析的同时,也照应了开头。继之,“满招损,谦得益”的警句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的引申,既概括了庄宗“成败之迹”的理论,又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了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经过两段对照的分析,揭示出事件蕴涵的道理。接着,最后一段归纳庄宗盛衰之理。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忽微”在事情成败中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欲不尝失败的苦果,应重视“忽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论点时,对事理的处理不是只呈现事理,也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摆出事理之后应多角度展开分析,以揭示事理背后蕴涵的道理;同时,在分析时不仅仅停留在论点的浅层,还应进行深度挖掘,并适度引申拓展,以揭示其普遍性的意义。也就是说,事理的分析不是拘泥于论点的本身,应该推而广之,由殊相走向共相。只有从单个延展到群和类,探讨的问题、揭示的道理才更有普遍的说服力。

三、思辨探讨巧论证,明白怎么样

论点解决 “是什么”的问题,论据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论证是对“怎么用”问题的探寻。在三者关系中,论证起到粘连论点和论据的作用。问题——论点提出来以后,如何让别人信服,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即需要论据。有了具体材料的佐证,再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才能使论点不再处于悬浮状态。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论述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思维过程。一篇规整的议论文,在论述问题时会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论点,像举例论证(这是议论文普遍使用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纵观《伶官传序》,文章在证明中心论点时,为了增强论辩性和说服力,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举例论证——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事件,对比论证——励精图治,得天下难与忘乎所以,失天下易形成鲜明对比,揭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引用论证——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的警句,进一步强化“人事”的重要性。当然,文章中对问题从理论层面的道理分析渗透到方方面面。正是这样,一篇史论文,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事实的证明,还有正反的对照,更有名言警句的佐证,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把道理深刻地揭示出来,令人信服。

道理是既定的静态存在,对道理的分析则是动态立体的。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才能比较全面揭示问题,并清晰地认识问题。如果平面化、单一性地探讨,即使能够识得冰山一角,可能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建立立体的认知问题的空间,方可由点入面进体,对道理的理解才全面深刻。

议论文是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文体,理论性强是基本的特点。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需要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层挖掘。只有经过严密的逻辑布局,摆事实讲道理才不至于杂乱无章。当然,鲜明的论点,典型的事理,多样的论证是体现文章特色的基本元素。文无定法,但有章法,以教材中典范的议论文为仿写的范本,仿其形,取其神,经常训练,时间一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诌”了。

猜你喜欢

事理论据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语 丝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道理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智珠
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