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化教学理论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023-01-11■杜洋姚军
■ 杜 洋 姚 军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执教时,根据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的14 篇学术论文。该书篇幅较短,内容也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概念凝结。
它被纳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单元,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阅读一部学术著作,对于高中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难度不止体现在书中频繁出现的各类专有名词,还要跨越时空的界限、认知的局限,将一本薄书读厚。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指导。
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奥苏伯尔提出了同化教学理论:主张教学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再呈现具体材料以重组学生认知结构要素的教学顺序;提倡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逐渐分化、综合贯通的教材呈现原则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进行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以同化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与探索。
一、把握与原有知识的关联
1.寻找记忆联结,回顾与“乡土性”有关的课文
教材呈现应遵循逐渐分化和综合贯通两个原则。其中,逐渐分化原则是指个人对某一特殊学科的教材内容的组织是由其头脑中的一个层级结构构成的。在这个层级结构中,最概括的概念占据结构的顶端位置,即上位概念;它们下面是较低概括水平的概念、比较高度分化的从属概念和具体材料,即下位概念。奥苏伯尔假定,新知识的获得和它在认知结构中的组织自然地符合不断分化原则。按此原则来组织和系统地安排教材,就可能出现最理想的学习和保持效果。
根据逐渐分化原则,“乡土”的概念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较为熟悉。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初高中语文课堂中曾经学习过的与“乡土性”有关的课文,感知中国乡土文化在中国民众心中的深厚感情。在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文本。从李白的《静夜思》得到思乡情感表达的启蒙;从鲁迅的《故乡》等篇章中感知那透彻人骨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感;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诗作中体会血浓于水的土地情思。还可从历史中追根溯源,无论是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再到近代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多次土地改革运动,都为我们奠定了中国从农业大国一路走来,走向世界的“乡土性”基础。
2.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乡土文化资源
综合贯通原则指在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中,学生对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进行重新组织和彼此关联的过程。奥苏伯尔认为应该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加以类推、分析、比较和综合,从而明确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从身边熟知的文化现象入手,对生活中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挖掘。结合陕西的本土文化,教师立足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西安周边的“白鹿仓”“白鹿原影视文化基地”等文化资源,从理论到小说再到现实,对《乡土中国》的内容作一印证。《乡土中国》的理论在《白鹿原》中有诸多的映射,现举出几例供学生参考。
(1)《乡土本色》一章中提到“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而“无论白嘉轩或是鹿子霖,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己的手掌而是他们的土地。”
(2)《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忠信”;而小说中有“中国历史上最早成文乡约”之称的陕西蓝田《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四大宗旨。这与《乡土中国》中的理论内涵不谋而合。
(3)《家族》一章中,“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在白鹿原上,白、鹿两大氏族有各自的祠堂、族谱;大家庭、小家庭均以父系家族的单系亲属所构成。不止是书中,在现实社会中亦是如此。
(4)《无讼》一章中,“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而在乡土社会中,契约不是一张纸,而是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和传统。白鹿二人争水田的情节中,最终双方也遵守了契约规定。
又如贾平凹的《秦腔》,描写了发生在他的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改革开放年代,随着社会的变迁,乡村社会中人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作品中农民们所争取的权益,始终与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息息相关,再次印证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从小说中的人物姓名,夏天智的四位兄弟,分别以:仁、义、礼、智为名,也可以窥见“礼治”秩序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在学习《血缘和地缘》一章时,为了便于理解“乡土社会是一步步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的这一概念,教师可结合“中亚陕西村”的相关资料,告诉他们中亚的陕西村源于清朝同治年间回乱西逃的士兵,也被称作东干族,均为穆斯林;一百多年来,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陕西饮食和方言习惯,就连生活方式和房屋结构都类似,他们会唱秦腔,但不会写汉字,从最初的数千余人已发展到如今的12 万人。东干族人虽然生长在中亚地区,但他们仍然和陕西的乡村保持着血缘联系。血缘代表着亲子关系,而地缘则代表着社会地位,两者相互联结,构成了我们在社会中的人生坐标系。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也能从中感知到“地缘”与“血缘”在社会史乃至人类文化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奥苏伯尔指出,先行组织者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应该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同时能为学生所掌握,且以其熟悉的语言来陈述。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能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新内容之前,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使新旧知识清晰地联系起来,为新知识提供认知框架或固着点。
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定义、概括及类推。在《乡土中国》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主要采用定义和概括的形式对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再结合书中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掌握基本概念。
如第一章《乡土本色》中,有乡土性、礼俗社会、法理社会、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等核心概念,表达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主要观点;第二章《文字下乡》中,有面对面社群、象征体系、间接接触等核心概念,表达了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由于乡下人“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文字和语言不能完全的传情达意的主要观点;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中,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空间之隔、经验积累等核心概念,表达了文字下乡必须是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的主要观点;第四章《差序格局》中,团体格局、差序格局、群己界限、伦、自我主义等核心概念,主要观点是:中国人“私”的特性造成了独特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有很强的伸缩力。
诸如此类,再如大家庭、小家庭、氏族和部落,男女有别原则,无讼、无为政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长老统治、血缘、地缘、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社会计划等核心概念,都可作为每章的学习导引,做细致梳理。
在同化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前应进行大量的铺垫,通过课前引导,建立起新知识与以往知识的联结,打开学生思维的发展路径。通过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思路,给学生提供阅读方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找答案,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为后面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调研:我是小小调研员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倡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完成一个小课题的研究。课题由3 人或5 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报送,交由老师和全班同学集体审核评议。研究结果,通过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教师提前提供给学生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格式模板,并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开学后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述。
调研结果一:A 小组的同学,在宝鸡市内进行了调研。宝鸡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位于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汇处。1938 年的宝鸡是陇海铁路的终点,当时中原地区多发水灾、蝗灾、旱灾,一大批河南人逃难至此,居住了下来,所以在上个世纪宝鸡也曾被称作“小河南”。在宝鸡的老城区有卖鸭脖的河南周口人,卖胡辣汤的河南焦作人,卖古玩的也有很多河南人。A 组同学通过对身边河南人的调研,发现老年人相互交流仍然会使用河南方言,出门购物时,很多宝鸡人也能听懂河南话。学生据此写出了《血缘与地缘-河南籍宝鸡人的现状调研》一文。
调研结果二:B 小组的同学,在寒假期间回到家乡陇县高堎村,通过翻阅家族族谱,以及对本村郭氏族史碑志的调研,结合阅读了费老《美国人性格》一书中对美国社会家庭状况的分析,产生了深度的思考。学生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家与西方社会的家有哪些区别,写出了《中西方“家”文化差异》的调研报告。
四、测评:阅读报告单
阅读报告单的测评主要涉及学习过程中的略读部分、精细研读部分和实践调研部分。每个部分从学生自评、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就进行一次评价,直至学习任务圆满完成。
略读部分:1.核心概念掌握是否充分、完整;2.主要观点阐述是否清晰、明确;3.批注法的运用是否纯熟、得当。
精细研读部分:1.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善于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2.对于文本中有争议的观点能提出并讨论,善于表达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的能力);3.小组合作中能较好解决组员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调研部分:1.提出有意义的课题并通过审核;2.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调研;3.撰写有思考、有质量的小论文或调研报告。
说明:
1.考评原则: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考评依据:“略读”以书本上的批注笔迹和笔记本上的归纳总结为主要依据;“精细研读”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以及课上的互动答题为主要依据;“实践调研”以提出课题、社会调研以及最终呈现的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的质量为主要依据。
3.略读、精细研读、实践调研等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20%、40%、40%,各项评分按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综合考评。
4.评价主要根据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力求公正客观。
《乡土中国》作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规定的整本书阅读文本,在实际教学中也应当切合高考实际,重点从语言运用、议论文阅读、话题写作等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