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络学探讨太极拳在中风病康复中的作用*

2023-01-11张佛明黄婉怡李树华黄天华李月凤林昌亭梁碧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风病经络太极拳

张佛明 黄婉怡 李树华 黄天华 李月凤 蒋 丹 林昌亭 梁碧昕

(1.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三科,广东 广州 510120;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120)

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1]。2017 年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高达247/10 万,患病率高达1115/10 万。致残率高是脑卒中的特点,研究显示,脑卒中致残率高达60%~80%[2]。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主要的功能障碍,约3/4 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劳动能力丧失,甚或需要照顾[3],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不仅给患者自身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医疗负担,同时也导致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

1 太极拳可以促进中风病的康复

对于中风病患者而言,运动功能的康复,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能够最有效地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但是,临床观察发现,目前针对中风病的康复治疗措施,对康复治疗师、锻炼场地、康复仪器的依赖性均较高,费用昂贵,患者难以长期负担,严重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太极拳已经被证实有利于改善中风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具有安全、简洁、经济实惠以及易学易练的特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点,易于掌握,因此有利于社区推广和中风病患者长期在家自行训练。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的保健运动,蕴含着阴阳理论、经络学说、导引吐纳学说等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学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显示,太极拳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2 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一篇是在2010 年发表的太极拳干预治疗纤维肌痛[4],另一篇是2012 年刊登的有关太极拳改善帕金森患者平衡协调功能[5]的报道。自此,太极拳在临床康复治疗上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大量研究表明,太极拳在改善中风病患者平衡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上具有积极的作用[6,7]。

2 从经络学认识太极拳的作用

太极拳蕴含着经络学说,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相通性。从理论上说,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功拳,其内功即是练气,气可达于人体内的经络穴位,导致周身经络通畅,达到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寿的效果。因此,在连续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一般人都会产生腹鸣、指尖酸麻、发胀、针刺等感觉,从中医角度来说,这是经络之气畅通的反应。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使人体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调和,相对平衡。正如《灵枢·本藏》所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对经络系统的作用,主要通过其动作的基本原则和要领而体现出来[8]:

太极拳非常强调腰在整套拳路中的作用,腰是身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和稳定重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从中医的经络学说角度来看,也是锻炼任脉、督脉、冲脉的重要方法。如太极拳中的“主宰于腰”的要领,就是要求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原则下,通过腰部的旋转来带动上下肢的动作,中风病患者往往存在偏侧肢体瘫痪,通过腰部带动上下肢,可以有效锻炼肢体的功能,还能让患者重新学习控制肢体活动的方法。腰部活动的训练,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横行于腰腹的带脉膨胀,小腹部冲脉气势旺盛,日久能使肾部充实。

“尾闾中正”是太极拳的另一基本原则。尾闾是长强穴的别称。在整套太极拳动作的演进中,要求尾闾始终对着身下方,这是稳定重心、加强发力的措施;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中定时,始终注重“长强穴”的松沉直竖,这是“尾闾中正”的关键;而“长强穴”正是督脉的络穴,在整套拳路中,通过不断地运转、压挤“长强穴”,能够起到通调任、督脉和提摄肛门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循环的运动,它强调在周而复始的运动中使气血达于四肢末梢,是其贯彻始终的又一重要原则。正如清代武术名家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缠绕运动,劲贯四梢”。从中医理论分析,人体全身由经络系统从表到里,由内及外地互相联系着,形成一个整体。在人体的四肢上,各有六条经脉连着头部、胸部及腹部,并由此与周身相连。这十二条经络分别称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在四肢的末端等处,分布着许多敏感的穴位,和五脏六腑有重要的联系。通过太极拳旋臂绕背、弧形旋转等锻炼,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使气血流转贯注于四梢,达到本固则枝荣的目的,从而改善人体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9]。

3 在中风病的康复过程中大力推广太极拳运动

太极拳的习练要旨与中风病的现代康复技术有诸多相合之处[10]。例如,(1)中风病康复的“松”“静”理论,与太极拳强调的身心放松是一致的;(2)中风康复过程中强调患者要“有意注意”自身动作,而太极拳习练过程中也要求意念集中、意气相合,二者是相符的;(3)腰背和躯干肌肉的整体锻炼是中风病康复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而太极拳强调以腰为轴的整体运动,非常符合中风病康复的要求;(4)中风偏瘫患者联带运动期尤其注重催僵化柔的康复方法引导,而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有助于降低偏瘫肢体的僵硬程度;(5)中风偏瘫康复过程中的立位平衡和患侧负重锻炼动作,与太极拳中的静态桩功动作有不谋而合之处。此外,太极拳锻炼对中风病患者康复过程中血压、平衡能力以及精神状态的调节作用都已经得到临床证实。因此,在中风病的康复计划中,应当大力推广太极拳运动。

不过,中风病发病之后何时开始进行太极拳训练,目前仍没有定论。如果让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标准而完整的太极拳训练具有很大难度,无法取效。因此,设计一套既符合中风病患者活动特点,又能够通过练习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中风病康复太极拳”,具有重要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能够为我们设计这样一套太极拳,提供充分的依据。

猜你喜欢

中风病经络太极拳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42式太极拳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