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三全育人新理念探索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方法*

2023-01-1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妇产科育人大学生

雷 磊 邓 敦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论断肯定了思政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2],完整的提出了“三全育人”,为高校育人建设方面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大学的必修科目,要求所有学生认真对待,争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019 年7 月,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湖南省教育厅公布了湖南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单位名单,湖南中医药大学入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要从思想引领、要素集聚、改革评价上着力,立足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等领域,以强大合力强化育人实效[3]。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师资力量雄厚,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作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教学育人方法上进行了不断摸索与改进,如研究性教学、翻转课堂、互联网+课堂新模式等。三全育人模式是在原有基础上更细节化的探索,如何将三全育人的理念与妇产科学实际教学、管理和服务融合起来是我们接下来探讨的内容。

1 高校对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

1.1 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强调每个人都有育人意识,树立起育人责任感,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优秀表现来正面影响身边的学生。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同伴辅导员制度,就是在在校大学生中,优中选优,通过选拔,让优秀的学生代表来担任新生辅导员,既消除隔阂,没有同教师的距离感,又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学弟学妹们引导和建议,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融入新集体。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发挥育人的功能,教师引导答疑,学生互帮互助,相互配合,在不同层面上发挥作用,构成完整、全面、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格局。

1.2 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育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大学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正确的引导教育,老师们要认真学习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入社会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以及每个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及方法。如对低年级学生就开设了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课程,让刚入大学的新生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个心理预期,明白即将迎来的学习任务及走出校园后的就业前景,提早作出规划才能对未来不迷茫。创业基础课还可以为学生们扩宽道路,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指导性帮助,如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23 栋提供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们创业思想的萌芽提供成长的土壤,并基于大学生经济能力现状在费用上给予政策性倾斜,为学生梦想的实现提供可能。对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理解学生们面对就业、面对步入社会将遇到的种种困难,贴合学生现状,面对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给予指导,“积极就业,先就业,再择业”为学生们提供方向,举办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岗位选择。

1.3 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工作要体现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思政大会上强调:“教育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课程教育新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通过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人文素养。在校大学生会定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思政教育,进行宿舍卫生检查及寝室文化大赛,及各类运动会、校园歌手大赛、经典知识竞赛等,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

全方位育人不仅包括对人才全方位的培养,培养人才,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2007 年国家新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构建了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学金及学校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相结合的资助体系,确保家庭困难有受助需求的学生能获得帮助,能用心学习深造,自身无后顾之忧。当然,深化“服务+资助”育人功能不仅仅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还应深化服务育人理念,指导学生摆除因家庭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树立信心,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学生对于所受资助,能够常怀感恩之心,将爱心传递。高校为促进公平公正,更好地服务学生,应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做好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认真做好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审及发放工作。

2 如何继续加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育实践

2.1 筑牢基础+临床课程基石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一门与临床紧密相连的学科,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接受过了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用药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夯实基础是更好接触临床的基石,全过程育人讲究从基础到临床全过程都得抓牢,授课时不能让学生思维局限在这一本书当中,要将书中新的知识点与既往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同时,不能把妇产科与其他临床课程完全分离,内、外、妇、儿本是一家,在教授妇产科学内容时,除着重讲本科目的常见病种外,授课教师还应将与疾病相关联的鉴别诊断、并发症等串联起来。如开放二胎以来,高龄产妇越来越多,怀孕过程中所并发的内科疾患多而复杂,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心脏病或肾病等。全过程讲好基础与临床,各临床科目全方位一体讲好一个妇产科疾病就对教师的教学与临床功底提出了要求。

2.2 夯实课程+科研+实践育人平台 医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未知领域的科研探索和临床技能的实践培训。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医学基础课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到医学临床课程内、外、妇、儿,课程安排循序渐进,贴合学生能力进阶。妇产科学在授课过程中穿插着医学实验课程和临床见习课程,由于解剖部位的私密性,大部分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带学生们进入实验室,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见证生命的奥秘,感受科研的魅力,还可以筛选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的入门与探索,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科研,发现未知;教师会在自己的坐诊时间带学生们进入医院见习,熟悉常见病种及常规治疗方法,“战士”学好了技术最终是要回到“战场”,在医院实践的课程中,可以看到曾经只存在书本里的文字出现在了眼前,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当然更多的是接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所学有限,然而患者病情复杂莫测,学习教师的诊疗经验,我们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摸索、成长、熟练应对。课程、科研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是一个合格医师的必经之路。

2.3 巩固文化+网络+心理育人阵地 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各大高校推迟开学时间,纷纷开展网络教学任务。为应对此次突发情况,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研室也开拓网络教学新领域,网络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事物,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及时疏通不良情绪,通过网络向学生宣传正能量,如抗疫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共同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作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学生,疫情的发生与专业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最新报道和研究成果,追踪新冠病毒感染孕妇病例,研究病毒感染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跟随名师读经典,研究中医在疫情中如何发挥作用。

学校将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为契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研组着力筑牢“基础+临床”课程基石,夯实“课程+科研+实践”育人平台,巩固“文化+网络+心理”育人阵地,齐心协力构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四维五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高校要将“三全育人”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来思考[4]。将教育放在国家发展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不能单独拎出来拆分成部分谈发展,就像医学院校临床课程的教学,不能将课堂授课与临床实践、科研学习割裂开来,要作为一个整体互相糅合、融会贯通。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整个教育事业分离开来空谈、泛谈,脱离学生成长过程和教师教书育人实践来开展工作,空谈政治是抽象的,政治只有与民生、教育这些人们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落到实处,才有意义,才能看到变化。

猜你喜欢

妇产科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中医护理在妇产科的临床研究
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留学生妇产科学见习课全英教学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