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抽象”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3-01-10山东省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 刘 淼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具有数学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数学抽象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灵魂”,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下面笔者以4个教学片断为例,说明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以数学核心概念形成根基
概念是思维的单元和细胞,重视概念教学,提升概念教学水平,其中最切实的是抓住数学核心概念形成的教学。选取学生熟悉的典型实例,提供丰富材料,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抽象过程,在概念形成的教学中学会数学抽象。
案例1 函数的概念课
(一)创设情境,初步形成概念
情境1:在旅途中偶遇某水库,水库的某处水深h(米)与蓄水量V(万立方米),数据变化见表1。
表1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几个变量?
(2)这两个量的数值是否发生变化?V的值随h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3)当水深h确定时,该水库蓄水量V是否确定?唯一吗?举例说明。
(二)归纳本质,形成概念
本案例从“问题情境—抽象概括—解释应用”的线索展开,通过一组类似问题的追问,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由“变化而变化”递进至“确定而确定”,顺势归纳出概念。此后通过正反例的辨析从多角度理解概念。由此可见,本案例着力让学生充分经历函数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得学生逐渐将抽象的函数概念具体化、清晰化,由此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二、以数学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为重点
培养数学抽象素养,在数学教学中适时进行由特殊到一般——数学模型化思维是一个有效的策略。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抽象概括就是将“数学材料数学化,发现不同对象的共同特征”。这种抽象概括能力可以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探究中形成。
案例2 探索勾股定理
问题1:在纸上作出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观察三边的平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如图1①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分别是多少,它们满足上面所猜想的关系吗?你是如何计算的?图1②呢?
问题3:对图1③中的三角形是否还满足这样的关系?你又是如何计算的?
问题4: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c,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你能利用图1④说明其正确性吗?
图1
本探究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对大量直角三角形的测量活动(问题1),归纳出a,b,c之间的关系式:a2+b2=c2。基于测量的误差学生可能还难以确认所猜想得到的平方关系,必然产生进一步验证的必要性。因此借助网格纸通过“割补法”验证了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推广到一般直角三角形时,结论的正确性(问题2),同时验证了该关系式的适用范围——直角三角形(问题3)。至此学生利用合情推理得出了相关结论。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必须通过演绎推理证明其正确性。当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度不再是整数时,跳出格点看图,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的一般性(问题4)。
教师在上述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抽象素养(从等腰三角形,到直角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到直角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进而到直角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概括能力。
三、以数学知识的温故知新为途径
数学具有逐级抽象的特点,较高一级的抽象要依赖于较低一级的抽象。数学的这种逐级抽象性反映着数学的系统性。这种数学逐级抽象性的特点体现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温故知新”。
案例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既是“通法”又是“未知化已知”的典型课例。教材从一道应用题出发,通过设元,列出方程组
由①得y=x-2,然后由于方程组中相同的字母代表同一对象,所以方程②中的y也等于x-2,可以用x-2代替方程②中的y,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再引领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组。显然上述解读型的示范性教学没有为新知的抽象创造必要的条件,不能较好地凸显转化思想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体悟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的真谛。因此在学习新知时,必要及时复习旧知,这即符合数学的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能从中领悟到数学抽象的层次性,不断提高数学抽象能力。
四、以数学实验活动为驱动
从数学的发展看,它本身也是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探索活动。教师应充分挖掘向学生展现“做数学”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分析、猜想归纳,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从中提升数学抽象能力。
案例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课前准备三角形纸片。
问题1: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还记得当时我们是如何发现和验证这一结论的?请利用手中的三角形纸片进行探究。
问题2:从拼图上看,3个角组成了平角,就能说明3个内角的和一定是180°吗?
问题3:我们撕下其中的两个角移动到与第三个角凑成平角的位置,利用平角的定义,得出三角形内角和180°的结论。如果不撕下两个角,你能通过作图的方法达到移动这两个角的效果吗?(或者:如果不移动这两个角,能否做出某些辅助的先,实现这种移动呢?)
问题4:若果只能撕下一个角,是否也能得到上面的结论?
问题5:根据学习过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所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请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证明过程?
图2 展示拼图
本案例中五个问题以“为什么内角和180°→如何实现移动角的效果→如何进行证明”为主线步步深入,紧紧围绕性质的发生、发展、形成进行设计。通过拼图活动,启发学生对直观模型进行抽象提炼,对移纸片进行严格的数学描述,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搭建适切的、脚手架式的五个问题串,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在“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处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状态,促进学生在“做数学”中提升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