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剪春韭
2023-01-10匡济供图视觉中国
文匡济 供图视觉中国
·一·
韭菜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大意是说初春时节祭祀祖先,要献上羊羔和韭菜。后世沿袭了先秦这一祭祀礼仪。《礼记》载:“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这里所说的是“荐新”礼,即挑选当季的时新蔬菜,搭配肉蛋类,祭献给祖先以表达孝思敬意。
古人为何要用韭菜进行祭祀?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投射和情感寄托,人们发现韭菜有“剪而复生”的特点,给人以生生不息之感,用其进行祭祀,有祈愿儿孙代代兴旺的意思。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祭祀先祖的活动中,韭菜即被当作首选食材,制成腌菜,称作“韭菹”,放置于名为“豆”的容器中,祭祀时最先进献给先祖。西周之后,韭菜继续保持着尊贵的地位,在一些重大礼仪活动中它总是人们首选的吉祥之物。如在唐代,韭菹是婚礼中夫妻双方共同食用的第一道菜肴,寓意两人白头偕老、幸福久长。
·二·
祭祀中所用的韭菜几乎全是韭菹,在祭祀之外的饮食中,韭菜的美食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
据传东晋时,人们每到立春这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佐以韭菜、大蒜、小蒜、云苔、香菜等蔬菜食用,这种食物被称为“春盘”。这一习俗至唐宋时期更为流行,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等诗句就是明证。后来,春盘又被称为“五辛盘”。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解释:“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后来,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就有记载:“常熟糍糕,馉饳瓦铃儿,春饼、芥饼、元子。”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由此,吃春饼逐渐成了立春日的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种类繁多的蔬菜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有些蔬菜看似普通,实则承载着漫长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比如韭菜,外表同杂草似无多大区别,在古代,它却是一种了不得的食材,不仅用于各种隆重的祭祀仪式,更得到许多文人骚客的青睐,为它赋诗作词,传颂千古……
韭菜盒子
韭菜盒子是北方常见的早点,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其制作之法有非常详尽的记载:“韭合: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又有一道韭饼,出现于明代美食家高濂的《遵生八笺》中,称其制法是将韭菜切段,与肉末、羊脂、花椒、砂仁等一同揉于面皮中,烙成面饼。
今天常见的韭菜饺子、韭菜馄饨,清代就已出现。清人李虹若所著《朝市丛载》就提到了这种美食:“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辛香,韭菜也常被作为一种调料,与肉食搭配,组合出更加繁多的菜式。如元代有一道炒羊杂,取羊肝、羊肚、羊肉、羊百叶,皆切成丝,加韭菜、萝卜丝、生姜爆炒,再加葱油淋浇即成,极为鲜美。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记载了一种用面、鹅肉等制作的美食“麻腻饼子”,是以肥鹅、小面饼、韭菜、生姜丝、茭白丝、木耳丝、笋干丝加麻腻、鹅汁制作而成,常见于高级筵席。
韭菜的根茎和花亦是美味,根茎多炒食,花则常捣烂制成酱。东汉文学家崔寔在他的《四民月令》中记载:“七月藏韭菁。”韭菁就是韭菜花,可与韭菜、苹果、盐、姜等一起制成韭菜花酱。唐末书法家杨凝式,某日午睡醒来,腹中饥饿,此时恰好有人给他送来一盘刚制成的韭菜花酱,闻之奇香无比,杨凝式即令家厨烹一只肥羊,用这新鲜的韭菜花酱相佐食之,大快朵颐之后书兴勃发,挥笔将这段美食经历写成书法作品,被后世称作“韭花帖”,成就了一段美食佳话。
·三·
因为韭菜美味而雅兴盎然者,还有一位南朝的名士周顒。当朝的文惠太子问他:“菜食何味最胜?”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他认为人间至味莫过于早春的韭菜和秋末的白菜。这一典故在后世被许多文人拿来发挥,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嫩割周顒韭,肥烹鲍照葵”,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宋代文豪辛弃疾的“夜雨剪残春韭。明日重斟别酒”……
韭花帖清内府藏本五代 杨凝式无锡博物院藏
南宋诗人陆游堪称写“韭”高手。他诗句中的韭菜意象可谓姿态万千、意蕴丰富,如“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雪晴蓼甲红,雨足韭头白”“黄耳蕈生斋钵富,白头韭出客盘新”等。
宋代的文豪苏轼也喜食韭菜,留下许多关于韭菜的诗句,如“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他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一词写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虽并未直接描写韭菜,却让人似乎嗅到了春盘中韭菜的独特辛香,让人沉浸于春日的清新中,这是发于自然的快乐,不需要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只需要一盘翠绿鲜嫩的韭菜,当然,夜雨下剪来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