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谢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2023-01-10何忠义于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抵抗患病率综合征

何忠义 于澄

(1.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危险因子在人体聚集的状态,这些危险因子主要包括高血压(或血压偏高但未达高血压诊断标准)、血脂异常(包含血中三酰甘油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等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空腹血糖偏高/葡萄糖耐受不良)、肥胖(特别指向心性肥胖或称腹部肥胖),以及高尿酸与凝血因子的不正常等。本病是以向心性肥胖为前提条件、胰岛素抵抗(IR)为中心环节,同时伴有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血压升高、低度炎症和凝血溶血功能异常等合并症,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综合征[1]。

1 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

在我国,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92年,我国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13.3%[2]。2005 年时,顾东风等[3]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有关中国人的诊断标准,对15 540 名35~74 岁的受试者进行调查,显示我国整体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6.5%。2013 年,依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 次报告(NCEPATP Ⅲ)标准,XI等[4]随机抽取7488 名18 岁以上(包含18 岁)的受试者,调查显示,我国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21.3%。2016 年宁光院士及其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共纳入了31 个省市98658 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志愿者,均为年龄超过18 周岁的成年人):中国18 岁以上的成人中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约为33.9%[5]。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在国外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美国第3 次国家健康及营养调查显示,其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27.3%[6]。HEISS等[7]于2014 年对美国18~74 岁的16 319 名受试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依据NCEP-ATP Ⅲ标准,受试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3.7%。2007 年,MALIK等[8]对阿拉伯4097 名志愿者进行调查,按照ATP Ⅲ标准,发现其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41.8%。2014 年,AL-DAGHRI等[9]随机抽取了9164 名18~70 岁的阿拉伯人,发现这些人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43.6%。世界上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不统一,对于代谢紊乱的临界点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依据各国自身的统计数据仍可以看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在不断提高[10]。

代谢综合征有着一定的人群分布特征。伊朗以及美国的人群调查显示,从年龄组20~29 岁到60~69 岁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有非常明显的提高[6,11]。其中伊朗的调查数据更加明显,年龄组20~29 岁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不到10%,而60~69 岁人群发病率为38%~67%[11]。法国的人群研究也发现,30~39 岁年龄组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5.6%,60~64 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上升到17.5%[11]。而在我国,香港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我国25~29 岁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1%,而7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则为41%[12]。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预测到2050 年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0%,倘若不加干预,代谢综合征在我国势必会流行[13]。通过对中国、西班牙、日本、美国等国家相同年龄段的女性和男性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比较发现,女性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也有明显差异。据调查,我国不同民族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也有所不同,如汉族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远低于维吾尔族[14,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我国乃至全球逐年上升。使得当下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对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进行探究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制定全面的防治策略,对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2 代谢综合征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代谢综合征研究现状

2.1.1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代谢综合征的病因主要与肥胖、遗传、环境因素及精神因素有关[16]。当前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仍在探索当中[17]。STERM[18]的“共同土壤”学说提出,由遗传及环境因素所致的胰岛素抵抗以及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是代谢综合征的生理、病理基础。国际糖尿病联盟在代谢综合征的诊断范围中,将腹围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指标[19]。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二者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腹部/向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2 个核心要素[13]。

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环节。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可以特异性地阻断胰岛素信号的传递,使机体对内、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下降,即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能力下降,从而引起机体代偿性地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最后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升高[13,16]。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血脂异常有很大的关联。所以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多种代谢紊乱的共同通路[13]。

肥胖,特别是向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脂肪不仅储存能量而且分泌多种与代谢综合征有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已经发现50 多种如:抵抗素、瘦素、脂联素等多种蛋白激素以及IL-6、TNF-α 等细胞因子[20,21]。

2.1.2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因为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临床上常采用“分而治之”[22]的方法去治疗代谢综合征引起的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目前,临床上有多种针对代谢综合征疗效确切的药物可选择,如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23,24]。但是临床效果并不尽人意且在应用于临床的同时多种并发症随之而来[25]。一线药物二甲双胍虽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但是有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和肾功能损伤的危险[23],一般通过缓慢增加药量以减少不良反应,且须定期检查肾功能,若eGFR<45 mL/(min·1.73 m2),需要谨慎用药[26]。二线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虽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但是会引起体质量增加、水钠潴留、骨折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等不良作用[24],其中罗格列酮的使用还存在心力衰竭的风险[27]。

2.2 中医学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2.2.1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病机代谢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中医学中没有此概念,但是有关于代谢综合征临床症状的记载[13]。如《灵枢·五变》中“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民病饮积心痛”,《脾胃论》中“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中医学认为代谢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是先天的体质薄弱和后天的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以及年老体衰等[13]。代谢综合征的疾病形成和发展比较复杂,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为不同阶段气血阴阳的不足,标实为水饮、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和积聚,病位主要涉及肝、脾、肾,长时间能涉及其他部位[13]。

2.2.2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干预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学注重整体、多靶点地治疗代谢综合征[22]。相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不良反应更小。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被应用到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当中。比如:将糙米发芽到一定程度得到的活性糙米对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脂代谢有一定作用。玉米须对代谢综合征能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黄连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脂。而且除了中药外,中医上还有一些非药物方法如:针灸、耳穴穴位贴敷等均可对代谢综合征防治起良好作用。

虽然中医学在治疗代谢综合征上有较好的前景,但是由于中医对代谢综合征没有统一的认识,理论阐述不够完整,理解存在许多偏差,所以现在中医学家们对代谢综合征的辨证治疗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对中医在临床上治疗代谢综合征有较大的阻碍。

3 展望

当下对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治疗仍面临很多挑战,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对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阐述仍不够完善。所以说目前对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治疗仍存在很多挑战。但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代谢综合征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此处,更多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方法被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医体系不断地完善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的应用,让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而通过当下对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并与自身的知识相结合后,本团队基于代谢综合征的痰浊、瘀血等致病因素,通过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祛瘀化痰等方法,试图在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上探讨治疗代谢综合征。希望能由此为临床上预防及治疗代谢综合征提供新的、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抵抗患病率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ges in Ribose,AGEs and Transketolase in Female GK Rat,a Type 2 Diabetic Model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Chandler综合征1例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考前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