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传承经典 教学中品味文化
2023-01-10黄锦
黄 锦
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与气派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不竭养分,也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助力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有力举措。语文学科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部分教师未能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导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逐渐降低。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力求突破、创新、改善传统文化教育。
一、趣读诗文,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古诗教学并非以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去应付考试为最终目标,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经典古诗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因此,教师应当从诵读教学入手,设计不同的趣味教学活动,使得听、说、读之间相互渗透、有机配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乐于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比如,在讲解《游山西村》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以介绍诗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掌握诗人处世态度,使之能够产生欣赏古诗的兴趣。随即展示古诗的断句提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让学生对照提示来模仿古人进行朗诵,使之在趣读诗文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写作风格、思维方式,根据“游”字初步了解其对于当时社会的态度。然后,可以通过展示与诗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对应诗句,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并理解诗意。最后,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朗读技巧,结合教材注释以及图文资料的提示,读出韵味和节奏,体会诗歌中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意境,解读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品味传统文化意韵,感受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二、群文阅读,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可以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精髓。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群文阅读议题,阅读结构化文本,围绕核心线索来逐步构建文本意义,在阅读中形成共识。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针对本单元中的四篇古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与五篇古诗《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歌咏山水”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引导其围绕议题进行充分的阅读和交流。首先,教师应当呈现与三峡、承天寺、山峦、富春江等有关的美景,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寄寓古文之中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要介绍唐诗的流派,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朗读比赛,使之能够在群文阅读之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的不同风格。最后,应当在群文阅读中为学生提供有关古文翻译的注释详解,为其提供结构化文本资料,助力其深入解读古文之中的传统文化,使之体会三峡不同季节景物特征,体会《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美感,从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中,理解作者的热爱之情。同时,应当为学生提供有关唐诗的常识性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之能够在群文阅读中,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其中的语言之美、修辞之妙、结构之巧,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怀。
三、引经据典,培养传统文化情怀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经典故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之能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情怀。
比如,在讲解《桃花源记》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引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要将朗读与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特质,再对历史上的寄情山水一类诗人及相关诗句予以整合,由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良好的传统文化情怀,使之能够了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乃人间仙境。然后,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梳理文章的线索及行文结构,让学生品味“美”和“乐”,同时引用道教神话体系中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突出重点“桃花源”中的绝境与美景,让学生感受古文中丰富的传统意蕴。最后,教师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用现代汉语描绘桃源美景,让学生抓住具体的景物,进行合理的想象,联系当时桃花源外的社会环境来思考陶渊明的心境,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使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四、多元实践,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定期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多元实践活动,可以开辟多种渠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意境之美。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参与传统文化工艺制作活动,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路径,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和热情,使之能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分自然段朗读与分角色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中,营造阅读氛围浓郁的环境,激发学生思考、质疑、发表见解的积极性。然后,根据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介绍《儒林外史》,使其明白本篇课文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乃全书最为精彩的片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中,品味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士人的精神风貌,知道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与封建道德风尚的势利虚伪。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呈现影视剧资料,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选取文中精彩段落进行表演,在多元化实践中开启学生智慧,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广泛关注。初中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部编版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和一线教师不断摸索、精心编织而成的,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具备较高的育人价值,可以帮助初中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实现创新发展。面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格局,语文教师应当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扩充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