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髓热内涵及相关理论源流考

2023-01-10邢露露何改丽张亚茹张蒙蒙翟文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牡丹皮精髓素问

邢露露 何改丽 张亚茹 张蒙蒙 翟文生※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0)

导师翟文生教授临床发现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缺血、出血类疾病虽以虚为根本,但热邪为重要诱因,单用补益类方药效果欠佳,加用地骨皮、银柴胡、牡丹皮等清热药物疗效显著。中医认为髓与血关系密切,古医籍中提及地骨皮、银柴胡、牡丹皮等药物具有清髓热之效,遂“髓热”理论引起重视。临证以《黄帝内经》“髓热”理论为指导,宗后世“髓热”理法方药,并结合多年临证经验,将“髓热”作为独立病机应用于上述缺血、出血类疾病的治疗,临床疗效颇佳,为“髓热”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实证。“髓”为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又为人体奇恒之腑之一,髓依据分布部位可分为骨髓、脑髓、脊髓,具有精血互化,促进骨骼、脑发育以及思维灵活等功能。现代医学认为骨髓具有重要的造血功能,脊髓具有神经传导和反射功能,脑髓对中枢神经具有缓冲、保护、营养等作用。可见,“髓”在中西医理论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生长发育障碍等从“髓”论治至关重要。据考“髓热”初见于《黄帝内经》,除此之外还可称为“肾热”[1]“热在髓”[2]“髓蒸”[3]等。“髓热”经过历代医家多角度的论述,理论极其丰富却未得到有效整理。文章通过梳理“髓热”理论源流,进一步明确“髓热”理论的内涵外延,为“髓热”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髓热萌芽期——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髓热”一词及相关理论亦不例外,均从此书起有所记载。《黄帝内经》首提“髓热”一词,并初步论述“髓热”及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其概念、病因病机及证候,详述如下。

1.1 首提髓热概念《素问》中认为髓的概念有二,一为由肾精化生精微物质,滋养肝脏,充养于骨、脑内,属性为阴而迥别于血、津、液等物质;二为奇恒之腑之一,藏精气而不泻。“髓热”首载于《灵枢·热病》中:“八曰:髓热者死”“热在髓,死不可治”,认为髓热证难治,甚至为死证,自此对于“髓热”内涵及相关理论的阐述拉开序幕。“髓热”既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即精髓亏虚,虚热内生,虽精髓属阴,但阴阳概念更为广泛,且髓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不能将此类简而概之为阴虚火旺;“髓热”也可以指病变深浅,即髓腑有热。

1.2 髓热病因病机初探《素问》中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刺骨无伤髓,髓伤则……”“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黄帝内经》认为髓热病因为二:一是针刺伤髓,二是劳倦耗髓,二者均可致肾髓亏损,虚热内生。

1.3 试述髓热证候《素问》中论述:“肾生骨髓,髓生肝”“髓者骨之充也”“诸髓者皆属于脑”等,髓的生化与肝肾密切相关,并充养于骨、脑,其病变亦离不开肝、肾、骨、脑。《黄帝内经》详细阐述“髓热”相关证候。其一是面色黑、牙齿枯槁,《素问·痿论》中云:“肾热者色黑而齿槁”。二是肢体困倦、筋骨懈怠、肌肉无力,《素问·刺要论》中云:“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矣”。三是身痛、耳聋、口干、热象盛,《灵枢·热病》中云:“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热在髓,死不可治”。上述证候印证精髓之充养作用的重要性,精髓亏虚,充养作用难以维持,则出现较多干枯无华、功能失用之症。

2 髓热理论发展完善期——魏晋至明清

2.1 髓热之概念 证候张介宾继承《黄帝内经》中“髓热”实为“髓虚热生”及“髓腑有热”且难以治愈的观点,对“髓热”理论发展的贡献有二,一是强调“髓热”实为病深难治的病理状态,其认为“邪入最深,乃为髓热,肾气败竭,故死”“肾为至阴之脏而邪居之,故病深难已”;二注释“髓热”证候,如对“身痛、耳聋、口干、热象盛”解释因“邪居阴分,热深在髓”[4],认为精髓与肾、骨密不可分,肾在体合骨,在窍为耳,齿为骨之余,故出现上述症状;对《素问·刺要论》中“体解㑊然”释义为“解,懈也。㑊,迹也。身体解㑊,谓不耐烦劳,形迹困倦也”,即可理解为骨骼、肌肉缺乏精髓充养,则体倦乏力。

2.2 髓热之病因病机火有虚实,热有真假,《黄帝内经》中强调髓属阴,“髓热”的病因病机更偏重于精髓亏损,虚热内生,弱化了髓腑中实热的存在。至此时期虽医籍中仍无明确提出“髓中虚热证”以及“髓中实热证”2 个证型,依据多位著名医家继承发展《黄帝内经》对“髓热”病因病机的论述,大致可分虚实2 类,详述见下。

2.2.1 精髓亏虚 虚火热蒸陈士铎认为“髓热”的首要病因病机为房劳过度,肾精耗伤,如“真精枯竭,髓尽火发”。《景岳全书》中认为“阳亢乘阴,而见于精血髓液之间者……所谓阴虚之火也”,张介宾还认为“远行劳倦,最能生热,阳盛则内伐真阴,水不胜火”,可见其认为髓热实为各种原因导致髓之阴虚阳亢。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伤阴、过食辛辣、情志不畅、房事不节等诱因耗伤真阴,精髓亏虚,髓虚阳亢发为髓中虚热。

2.2.2 外伤损髓 虚热内生外伤也是髓热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腕折破骨伤筋候》中认为“凡人伤折之法,即夜盗汗者,此髓断也”,凡出现此症则难治,“七日死”,无此症则相对病势轻缓。外力作用下,骨质损伤或伴有出血,严重者骨髓耗伤,虚热内生,热蒸津泄,则出现潮热盗汗等症状。

2.2.3 伏毒入髓 感邪而发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所有蒸患都是热病痊愈后再次感邪发病,髓蒸的病因也不外乎此二者,“又有二十三蒸……四髓蒸,髓沸热……凡诸蒸患,多因热病患愈后,食牛羊肉及肥腻,或酒或房,触犯而成此疾”,热病皆因伏邪,热病愈后仍有伏毒潜藏于髓,不慎感触邪气,引动髓中热邪发为髓中热盛。王焘在《外台秘要·虚劳骨蒸方七首》认为“夫蒸者,是附骨热毒之气”,此观点与巢元方的伏邪致髓热一致。伏毒深入至髓,病位深、病情重,伏邪难驱,病情往往缠绵反复,难于治愈。

2.2.4 脏腑热盛 邪传达髓《辨证录》中首创胆热移脑以及胃火灼髓均可引起“髓热”,正如“胆之酒毒,不能外泄,遂移其热于脑中”以及“肾因胃火之盛,熬干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火益旺而水益枯,骨中无髓”。黄元御在《素灵微蕴·耳聋解》中创新性提出“肾为髓之下源而肺为髓之上源”,肺气为髓的化生之源,若肺气郁闭生热,热传达髓可致髓热。他还认为肺气熏蒸脑髓成涕,肺中热盛,上蒸脑窍,髓海遇热成涕,自鼻泄出,此观点与陈士铎在《辨证录·鼻渊门》中提到的脑髓之热自鼻中外泄不谋而合,如“头无可藏热之处……寻窍而出,乃顺趋于鼻矣。火毒浅而涕清,火毒深而涕浊”。肾生精髓、精髓贮藏于脑,脏腑之热影响肾、脑则可导致髓热产生,尤以胆、胃、肺为主。

2.3 清髓热之理法方药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髓虚实第四》中提出“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若其腑脏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认为髓病症状表现于肝胆,髓热应于肝脏,并提出髓实(热)证方选柴胡发泄汤,以及详述具体药的用量以及用法。柴胡发泄汤中君药柴胡在后世医籍中反复论述,并有数位著名医家认为此药为清髓热之药,尤以汪昂最为突出。

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明确指出柴胡尤其是银柴胡以及白矾具有清髓除热的功效,认为“热……在骨髓者,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力减,故三服乃效也”,白矾可以“除痼热在骨髓”。柴胡清髓除热的功效早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已有论述,汪昂更为严谨地认为银柴胡清热之力更胜一筹。汪昂还认为“补肾水即所以降火”[5],其选用的三才封髓丹、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妙香散等均有滋阴补肾,益髓降火之效。此观点与前人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提及的“髓热”治法——“阴虚火盛,则治当壮水”如出一辙,此处壮水即为补髓、填髓等。

继张介宾、汪昂后,陈士铎于《辨证录》中再次提出补阴退阳法,选方主要为凉髓丹、充髓丹、平阳汤、引火两安汤、五圣汤等。并创新性提出清胆解毒、益脑补髓法以及清胃降火、滋肾益髓法,方选清胃生髓丹、石斛玄参汤、调脾汤、充髓汤等。其在《本草新编》中明确指出地骨皮、牡丹皮、牛膝、楮实子、鳖甲、金钗石斛、天冬、墨旱莲等药物具有治疗“髓热”的功效,如“地骨皮益肾生髓……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肾中之热也”“牡丹皮之解骨蒸,解骨中之髓热也”等。地骨皮为凉血退热除蒸之佳品,常用于有汗时;牡丹皮善于清透伏热,常用于热退无汗时。

3 髓热理论的淡化——近现代

“髓热”理论自明清鲜有论述,世人皆知阴虚火旺,却不知髓热之特殊。《推拿抉微·五脏所藏》中涂蔚生认为心火温煦脑髓,阴阳相得,精神乃治,如“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为明,此神之所以为用也”。髓充盛于脑,属阴而蕴阳,得心火温煦则思维敏捷,而心火旺盛则髓中热生,精神及思维则出现病态。林寿宁教授于《温病髓分证初探》[6]中认为髓分证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极深阶段,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热蕴髓分及髓虚失养,前者为实热证,后者为虚热证。自此髓热再无医家加以论述,近现代医家亦较少将其作为病机应用于临床。

4 结语

髓既为人体重要物质基础,又为奇恒之腑,其具有明确而又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此为辨证之本。作为人体重要物质基础之“髓”,“髓热”指一种病理状态,多为虚证;而作为奇恒之腑之一,“髓热”可指疾病病变浅深程度,可理解为“髓分证”,可为卫气营血辨证的极深阶段,有实有虚,亦可指髓腑有热的病理状态。导师结合髓与小儿各方面机能的密切关系,将“髓热”理论应用于儿科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等疾病中,均取得较好疗效。“髓热”作为基本病机有实有虚,近现代医家临证常将“髓热”概而言之“阴虚火旺”,仅归属于虚证范畴,进而忽略了“髓腑”“髓分”的概念。“髓热”特殊之处在于邪气侵袭至“髓”,即“髓热”的病位在“髓”“髓腑”“髓分”,其亦分髓中虚热及髓中实热两类。入“髓”清热则显格外重要,银柴胡、牡丹皮、地骨皮等长于清“髓”中热药物如釜底抽薪,自根本清除热邪,实证更是如此,切不可误用清解其他脏腑、部位热邪之品,致事倍功半。

猜你喜欢

牡丹皮精髓素问
基于牡丹皮微观性状与抗炎活性相关的“辨状论质”研究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9 014例阴虚证处方中牡丹皮的用药规律分析
识别真假牡丹皮
唐太宗与牡丹皮的故事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缝补Boro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