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教育的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体系
——以食品微生物课程群为例
2023-01-10毕文慧陈宇航
毕文慧 陈宇航 王 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 250100)
创新创业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增长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1]。高校是培养输送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主渠道,但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分离及体系性、平台性和实践性不强等问题[2-3]。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双创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课堂是指教学计划内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教学计划之外、独立自主地参加课外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锤炼品质,实践创新活动、积累创业经验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分离,导致学生在第一课堂有限时间内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无法进行充分实践与应用,更难以将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第二课堂变成了单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平台,无法发挥其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4-5]。只有两大课堂相互配合,才能促进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并加大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支持力度,可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作用最大化。本研究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工艺学、食品微生物检验三门课程组成的食品微生物课程群(第一课堂)和本科生助研项目、开放项目、双创项目、双创大赛等双创实践活动(第二课堂)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第一课堂改革、第二课堂平台建设及两课堂联动机制研究,形成完善的、专业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提出新思路,助力国家创新创业驱动发展。
一、第一课堂适应性改造
1.形成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将课程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应用、拓展3个部分,其中知识与应用的学习在课堂内完成,拓展部分则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与兴趣进行差异化选择,这部分主要通过线上学习完成,实现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1)课程思政引领
基于食品类专业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群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设定了三个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使学生掌握逻辑性、科学性思维方式,锤炼思辨意识,引领学生辩证认识世界;使学生具备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勇气,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具有伦理道德尺度感,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和知识维护国家和地方社会的健康安全。基于以上建设目标,通过对思政案例与课程内容的优化和融合,构建了“学习—应用—价值塑造”的课程思政学习模式,在知识学习、知识应用中逐步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伴随知识链条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覆盖。
(2)课程内容整合
结合食品行业专家意见及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对食品微生物课程群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分析课程群中各章节的知识、技能点,基于知识的关联性划分内容,增加课程内容之间的体系性,避免知识、技术技能的缺失;删除重复内容,形成一体化的课程群知识体系,使教学能够体现出课程知识之间的连续性、完整性。
实验教学以真实的工作情境、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蓝本,将实验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验项目,增加综合型、开放型、创新型实验项目比例,通过一个实验项目串联一个章节、一门课程甚至是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如:设计型实验“工业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扩大培养”涵盖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工艺学两门课程的内容;综合型实验“发酵酒生产质量控制”需要学生能够综合使用食品发酵工艺学和食品微生物检验两门课程的知识技能。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和设计的改革,使课程群内实验课程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应用性知识拓展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课程内容在保留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拓展内容。例如,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增加了生产菌种选育、工业微生物、工业化培养等实际应用度高的拓展内容。基础性知识主要由教师在第一课堂讲授;应用技能训练学生在相关实验课程中完成;拓展知识主要让学生在第二课堂自学,由教学团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并配套与课程相关的开放项目或本科生助研项目。
2.选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及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表现形式,寻找适合知识内容及课堂形式的教学方法,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
(1)第一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将PBL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多种方法穿插融合,形成问题引导和学生主导的探索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如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的教学中就同时选用了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两种方式。教师设置了5个不同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令每个小组分别负责解答一个问题。如某个小组抽取的问题为“生理生化实验如何用于大肠杆菌的鉴定”,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生理生化实验的作用,选择可以用于进行大肠杆菌鉴定的实验项目并制作PPT,向其他同学讲授所使用生理生化实验的原理、用途、结果判断方法及如何利用这些实验进行细菌鉴定。通过自主学习和讲授输出,实现了知识的吸收和内化,锻炼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2)第二课堂以探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采用课题式教学方法,以课后作业、开放项目、本科生助研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探索活动。如在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中,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发布课题,要求学生自行组队,合作完成新型发酵产品设计项目。学生组队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主确定研发方向或产品,经指导老师审核通过后形成课题题目,然后再独立查阅资料、制定设计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对原则性问题提供指导意见,扮演类似咨询专家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整个项目设计的主体。产品设计既要求新颖性又要求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同时,为了保证新产品的合理性、可行性,又必须利用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设计。项目提交后,通过专业评分,筛选出设计新颖、可行性高的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开展实验研究,并可推荐其参加校食品科技节或其他创新创业大赛。
3.构建覆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考核体系
课程群采用过程性、多维度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及附加成绩(≥15%)组成。其中,附加成绩是指在第二课堂中获得的与本课程群相关的成果所折合的分数。通过考核体系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覆盖,扫除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通的障碍。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以课程作业为契机,采用课题研究、科普文章撰写、竞赛项目申报等多种作业形式,设置必做和选做作业,既显示出课程内容的差异化,又使作业任务直接对接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课程知识体系、作业形式的外延教学设计,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专业知识基础,搭建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连接的有效途径。
二、第二课堂平台搭建
平台建设是基于双创培养的食品专业第二课堂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学生成长和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本研究建设、整合了三层次的平台,包括双创能力培养平台、双创项目孵化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1.双创能力培养平台
该平台通过专业性社团、产学研互动平台、食品科技节、社会实践活动等基础性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课程直接对接,使其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阵地。本平台的构建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第二课堂选择,使其按照个人兴趣和能力特长自行决定参与哪些类型的活动,同时扩大创新创业训练在学生中的覆盖度与参与度。
2.双创项目孵化平台
通过双创能力培养平台遴选出的优秀项目可以进入双创项目孵化平台。学院对进入本平台的项目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投入,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其他社会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3.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学校、学院会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中筛选具有潜力的项目,支持其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政策支持、专家指导、项目评估、资金支持、风投对接、政策讲解、项目包装等方面的长效支持机制,帮助其开展实际的双创实践。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机制建设
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体系教学实施路径
为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平台体系的融合性, 应将该体系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以形成可行性教学实施路径。经实践研究发现,教学实施可通过以下三步完成。
(1)线上学习
课前利用自建或引入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每次课前观看视频资料并完成自测,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拓展内容的学习。线上学习是保证第一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知识延伸顺利进行的关键,需要保证学生足够的线上学习时长和覆盖度。
(2)课内学习和应用(第一课堂)
教师查看学生预习记录,基于学生对现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微调教学安排,有的放矢地开展授课。针对授课内容特点,结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例如在讲授有关病毒的章节时,教师先进行病毒特点、构造、传播方式等基础知识的讲授,给学生发布“居家隔离VS群体免疫”的可行性任务分析。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两种防疫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将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对。教师适时引入政府、人民对于疫情防控的态度和所取得的成效,展现政府的担当作为和国人的团结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微生物学知识的热情,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3)课后实践(第二课堂)
为兼顾第二课堂课程实践的覆盖率和高阶性,本课程设计了三类第二课堂活动。第一类为基于课程作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在微生物学课程作业中设定了科普论文作业,要求学生针对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微生物“伪知识”,撰写科普论文并在网络上发布,该类活动的学生覆盖率应为100%。第二类为开放项目类第二课堂活动。或是课程发布开放项目,学生填写课题申报书,教师进行审核立项;或是学生经过考核、面试进入教师课题组,参与本科生助研项目。此类活动以鼓励学生参与知识探索为主要目的,学生覆盖率可达80%。第三类为学生自主项目类第二课堂活动。教师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大创项目、双创比赛等活动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以上活动均可在双创能力培养平台完成,并从中选取优秀项目进入二、三级平台。
2.拓展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
开放实验室,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策略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有效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开放的具体形式分为自选实验项目型、学生参与科研型、学生科技活动型等,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
(1)自选实验项目型开放实验
实验室拟定开放实验项目,此类开放项目包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具有一定科普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针对本学院或本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学计划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项目经审核后在网上发布,供学生选择。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独立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安装与调试、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2)学生参与科研型开放实验
实验室定期发布科研项目作为开放研究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从早期就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
(3)学生科技活动型开放实验
学生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结合实验室条件,联系相应的指导教师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实验活动。
3.融合性教学团队的构建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构建需要一支专业教师、辅导员、实验员三位一体的教学团队作为支撑。为此,团队吸纳了具有食品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和实验员形成教学团队。为保障团队的融合性及协作能力,团队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内部讨论形成明确分工。通过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分析,团队讨论确定: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第一课堂教学工作和第二课堂专业性指导;辅导员主要负责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教师建议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思想引领;实验员主要参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指导,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时的安全。二是定期组织集体研讨会。通过集中研讨和共同讨论,设计与第一课堂相匹配的第二课堂活动,保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连接。同时,通过共同研讨解决团队运行中遇到的工作衔接等问题,增加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者、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体系质量控制机制建设
为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体系的良好运行,基于平台运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及监督反馈环节整合构建了质量控制体系,帮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
1.平台运作评价
平台运作评价效果可以从平台体系的信息流通、资源保障、差异化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6-7]。一般来说,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活动、项目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说明平台的信息流通、资源保障能力越强;平台能够针对学生提供差异化服务,说明平台的服务能力强;平台能够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大范围的学生参与,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说明平台的运营能力强。平台的运作评价主要通过平台信息展现量、阅读量、服务次数三项指标进行评价。
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和师生的满意度。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是指依据“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表”分别对接受融合体系教育前、后的学生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以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方面为基础[8]。学生满意度调查针对所有参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体系学习的学生,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态度、自我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培养等指标进行调查;教师满意度调查针对所有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教师,对教学模式认可度、教学环境、支持与服务、教学效果等指标进行调查[9-10]。满意度评分越高,说明师生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体系越为认可。
3.监督与反馈机制
利用平台大数据对学生和教师活动进行监督,形成双向监督机制。即由相关项目指导教师监督学生活动,由平台负责人、学生监督指导教师行为。监督机制可以保证指导教师履行自己的职责、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还可防止不良、虚假信息传播,避免违法侵权行为等事件的发生。利用便捷的平台系统,使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指导与反馈。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体系,将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弥补了传统第一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效果差及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化低、实践性差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二课堂平台体系的构建,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保证了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的覆盖程度,同时促进了优秀项目孵化。创新打造针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体系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体系稳定化运行、保障学生实践活动多样化,促进了培养体系的持续性改善。本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双创活动的参与度,使学生的双创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据统计,学校食品类专业在校生(约700人)实现了百分百参加双创活动的目标。其中,41.3%的在校生进入了教师的科研团队,31.1%的在校生组建或加入了双创团队;学生完成双创作品、成果近1000项,双创大赛获奖数量、质量均稳居全校之首,学生创新能力平均测评分较项目实施前提升了35.29%。第二课堂平台运作良好,平台上传信息、学生作品800余项,阅读量达5万余人次;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学生满意度达98.0%,教师满意度达96.5%。本研究为我国双创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实际可行的路径,也为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了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