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三重逻辑
2023-01-10潘同人
潘同人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已经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变量,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关互联网思维的讨论由来已久。然而,教育者大多将互联网视为一种隶属于外部环境的技术变量,并思考该变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产生的实际影响。在实践中,这种观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无法指引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融入互联网技术,它使得教育者在潜意识当中将互联网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己力量”,从而限制了互联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相关应用的高度普及,互联网相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言已经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互联网思维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量,而是发轫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的“原生产物”,它以自己独有的演进逻辑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形态。
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局限于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层面,它已经渗透到教育内容乃至教育理念领域,逐渐演变为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互联网具有技术的天生政治性”[1],这决定了互联网思维在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志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互联网思维逐渐浸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结构、内容、话语、理念等核心要素,它的存在和发展甚至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变革。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思维是工业时代人类思维方式的辩证演化,它必然继承了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合理成分,并将其融入新的技术环境之中。互联网思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类超越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投射,它体现了辩证法的原则,即“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2]。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推动作用,遵循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性因素与互联网思维的创造性因素辩证统一的原则。
一、系统化与碎片化的辩证统一
1.碎片化是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必然趋势
碎片化是自媒体时代传播者普遍采用的传播技巧,它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坚持的系统化传播模式构成了重大挑战。自媒体条件下的碎片化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外源”和“内生”环境[3]。教育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原本权威有效的系统化话语机制遭到碎片化信息的解构。作为移动互联网社群的“原住民”,青少年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系统化灌输模式存在天然的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化之“理”无法通过原有的知识传播途径来说服“00后”群体之“众”。相反,自媒体传播的碎片化信息正在编织着青少年的“信息之幕”,这幅大幕试图塑造青少年的政治观念。
碎片化是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必然趋势,教育者不应该、也不可以回避或抵制碎片化,而是应该善于学而用之。自媒体时代的教育者应该善于自我更新,以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应对扑面而来的信息碎片化挑战。在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不能将青少年的个性释放简单地视为教育的对手或问题[4]。任何回避或抵制碎片化的教育尝试都如堂吉诃德般荒谬,只能无功而返。教育者必须意识到碎片化相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必然性,将其视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积极因素,在教学中善于利用碎片化传播技巧,顺应碎片化传播规律。
2.系统化原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显属性转变为内隐属性
在碎片化大行其道的传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坚持的系统化原则从外显属性逐渐转变为内隐属性,从而在更深的层次履行自己的功能。自媒体的兴旺发展,并不代表系统化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丧失存在的必要,而是激发了系统化原则自身的变革。在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按部就班地传授书本知识,系统化原则是不容置疑的传播规范。而在自媒体条件下,系统化原则必须与碎片化传播生态并存,它在很大程度上内隐于碎片化的教学呈现之下,成为一种隐形的教学秩序。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进入了自媒体时代,系统化也并未过时,它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只不过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有学者指出,系统化是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必然要求[5]。这种要求无论何时也不会过时。诚然,在碎片化传播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明显增强。复杂性往往意味着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6]。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不确定性迫使系统化原则萌生新的表现形式,在坚持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完整统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适应碎片化的教育环境。
3.系统化与碎片化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之中
系统化与碎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系统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核心原则之一,教育者无论如何创新,都要守住系统化之“正”。事实上,成功的碎片化必然是坚守系统化之“正”基础上的教学创新之举。与此同时,自媒体条件下的系统化也必然与碎片化紧密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逐渐转变为“碎片化灌输”[7],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完整性得到坚持,这种完整性却隐藏在网络公共事件、网络公共话语的碎片化表达之中。
系统化与碎片化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如何使系统化统领碎片化,进而使看似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事实上处于统合状态?关键在于以系统化原则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虽然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源于网络,从表面上看没有太多的内在联系,但是系统化原则在议程设置领域为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设定了明确的主题,任何碎片化的教学素材都必须被该主题所吸纳和统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环节,教育者设定的主题相当于一种“算法”,围绕这种“算法”向外传播的教育素材实际上是被精准地推荐给了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育者设定的思政主题下持续不断地受到图文刺激与视听冲击,最终被系统化原则支持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过度碎片化”并不是互联网思维的科学运用,教育者应当警惕并消除这种负面现象。当前,“过度碎片化”经常以教学改革的面目出现,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过度碎片化”属于互联网思维的滥用,它在实践中突破了系统化原则的约束,否定了系统化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容易助长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的泛娱乐化倾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庸俗化。教育者在教学改革中要对“过度碎片化”保持警惕,在教学设计中坚决贯彻系统化原则,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完整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二、正能量意识与流量意识的辩证统一
1.正能量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
传播正能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是通过价值引导实现的,而价值引导必然要依靠一定的内容载体。在自媒体条件下,网络空间的信息内容极大丰富,呈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状态,青少年容易被消极不良的信息内容所误导。因此,教育者必须在履职尽责的过程中向青少年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8]。通过正能量的传递,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空间负面情绪、极端情绪的困扰,营造健康的社会心态。
正能量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对正能量的挖掘和追寻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主流意识形态由特定的话语体系构成,然而,直接将这些话语灌输给受教育者,往往无法起到预想的效果。教育者应当将主流意识形态从话语形态转化为能量形态,并将这些能量寓于热搜新闻事件等内容载体之中,通过故事的讲述实现能量的传递,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普及。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不仅要熟知并运用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而且要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一种能量形态,即看似无形、却能在信息传播中深刻影响受教育者价值观的正能量。教育者通过正能量的力量,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塑造受教育者的政治情感,在理性机制和非理性机制的协同作用之下完成“理论掌握群众”的任务。
2.流量意识是自媒体时代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之一
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或放弃流量,流量意识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流量是网络平台和自媒体账号追求的核心指标之一,在高度的市场竞争氛围下,流量的大小往往决定了网络经营者的前途命运,流量意识正是这种网络空间生存规则的真实反映与生动诠释。对于教育者而言,若要在信息传播高度便利的自媒体时代争得话语权,必须具有较强的流量意识。虽然思政课“流量”的大小并不决定教育者个人的生存状况,但是却能真切地决定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如果缺乏流量意识,一堂轰轰烈烈的思政课有可能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甚至沦为任课教师的“独角戏”。教育者一方面要学会与自媒体争夺流量、争夺阵地、争夺话语权,另一方面更要学会利用自媒体的点击流量来增加自己的“课堂流量”,将网络信息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桀骜不驯的自媒体“为我所用”。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流量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核心指标,强化流量意识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源于互联网的流量指标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抬头率、点头率等指标具有可通约性。在思政课改革的背景下,流量意识可以融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之中,成为各类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当前,“互联网+”思政课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上+线下”的授课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新的授课方式给流量意识的普及创造了机遇,学校可以在线上教学中将学生的“课堂流量”可视化,如设置人人皆可参与、人人必须参与的互动板块。此外,在线下教学之中,流量意识也大有作为,它可以成为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技术、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话语的重要牵引力,从而彻底打通网络空间与学校课堂之间的“场域壁垒”,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
3.正能量意识与流量意识辩证统一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甄选、加工与整合之中
正能量意识与流量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自媒体时代,教育者传播正能量信息必然要追求流量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广大的受众,正能量就会沦为自说自话,教育者要以流量意识来赋能正能量意识。另一方面,任何信息传播行为在谋求流量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受到正能量原则的严格约束,缺乏正能量的信息是无效且应该被淘汰的,教育者要以正能量意识来引领、规范流量意识。正能量意识与流量意识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教育者要在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之下学会平衡二者的关系,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叫好又叫座”。
正能量意识与流量意识辩证统一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甄选、加工与整合之中。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场域之下,潜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呈现极丰富的状态。然而,并非所有潜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一条网络信息能否被开发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它是否蕴含了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以及是否能引发受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正能量意识与流量意识辩证统一的现实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历了甄选、加工与整合几个阶段。首先,教育者要将具有正能量且受到社会关注的网络信息甄别和选择出来,使之成为备用的教学素材。随后,教育者通过信息的加工和整合,使网络信息的叙事和呈现方式符合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难点在于正能量与流量的融合。正如一位编辑所言:“难能可贵的并不是不计阅读的‘强推’正能量稿件,而是想方设法让正能量稿件自带‘流量’。”[9]教育者所面临的考验与之类似,即如何让正能量的课件和讲义自带流量。
需要指出的是,流量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程度不是无限的,教育者要防范自己陷入“唯流量论”的误区。部分自媒体的经营者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突破了底线,不仅使网络信息失去了正能量,甚至使这些信息沦为危害社会的谣言。教育者在追求流量时也要引以为戒,不可为了所谓的抬头率和点头率而失去思政课的本真和底色。流量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必须限制在正能量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它存在的根本意义是更好地实现价值引领。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流量”而失去所引领的价值,那么就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三、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辩证统一
1.图像叙事正在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
图像叙事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叙事方式,它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随着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网络话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愈加频繁。网络话语不仅包括文字语言,而且包括了图像、flash以及流媒体等形式[10]。网络话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普及,使得图像叙事逐渐获得了与传统的文字叙事并驾齐驱的地位。在网络话语表达中,“开篇一张图、后面全靠编”是形容图像叙事的极端化应用,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图像叙事的威力所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图像叙事逐渐成为主流叙事方式的一种,“图文并茂”“多种教学方式”“应用新技术”等评价指标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占据了较大的权重。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也因图像叙事的广泛采用而得到提升。在一些学生看来,思政课也可以“很好玩”,“很好玩”大多与图像叙事的巧妙运用有直接关系。
图像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广泛采用,重构了教育者的行为模式。思政课当中的图像叙事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静态的照片,又包括动态的视频、动画、动图,甚至包括与图像要素相伴而生的文字简介。在当今的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难以脱离图像叙事而开展单纯的文字叙事。意识形态的传播正在以某种“可视化”的方式进行[11]。从行为模式来看,如今的教育者更倾向于图像叙事,而且更善于运用图像叙事。几十年前的那种“一根粉笔一堂课”的情形在思政课教学领域中逐渐消亡。新一代教育者倾向于运用海量且生动的网络图像资源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他们期待以一种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赢得台下受众的共鸣。
2.文字叙事在接纳图像叙事的同时实现自我调适
在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过程中,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关系从相对紧张转变为和谐共存,文字叙事逐渐接纳了图像叙事。在互联网的兴起阶段,教育者往往对图像叙事心存戒备。部分教育者对文字叙事重要性的刻意强调,令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呈现一种事实上的紧张关系。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和全面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改变了对图像叙事的刻板印象,开始在文字叙事的基础上主动接纳并积极运用图像叙事。至此,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关系趋向缓和,并最终实现和谐共存。如今,思政课教学呈现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并重的格局,传统的文字叙事以教材、讲义、板书等方式继续存在,而图像叙事则存在于教学课件、多媒体播放设备、体验式教学空间等教学场域之中。文字叙事仍然是思政课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所在,它与图像叙事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文字叙事在与图像叙事相互融合之中实现了自我调适。在图像叙事盛行的今天,文字叙事一方面要承认、接受图像叙事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推动自身的变革。文字叙事在自我调适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存在方式,将自己以一种“互联网化”的新形态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例如,教材中的系统化理论陈述,在经过了“互联网化”的改造之后,以简明扼要、高度凝练的形式呈现在教育者的课件当中,并且被大量的图像叙事所包围。原本可以天马行空的教学案例,也必须以适当的形式与图像叙事相结合,进而以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3.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产之中
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可以聚焦相同的客体。在文字叙事中,语言符号包含聚焦的客体,而在图像叙事中,聚焦的客体可以被线、点、光、色、构图等视觉符号所包含[12]。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文字叙事无法脱离图像叙事,否则将沦为干瘪枯燥的理论说教,而图像叙事也无法脱离文字叙事,否则将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贬低为缺乏实际意义的行为艺术。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辩证统一,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目标决定的。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相互比例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产之中。在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辩证统一过程必须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产环节。教育者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决定何处以文字叙事为主,何处以图像叙事为主,以及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的配比问题。在确定两种叙事方式的配比之后,教育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使自己的“教学产品”符合消费者(受教育者)的偏好和口味。这种优化“教学产品”的过程,也是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辩证统一的具体体现。
虽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图像叙事逐渐取得了与文字叙事分庭抗礼的地位,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妥善处理图像叙事的应用问题,防止图像叙事的过度扩张。一旦图像叙事对文字叙事具备了压倒性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极有可能异化,即教育手段取代了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严肃过程被矮化为制造“网红效应”的游戏化过程。教育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可视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根本目的都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再华丽的外观也不应该遮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面目。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行为方式、运行机制不会自动转型,新生的各种趋势也不会自行拓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始终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因素。这种技术力量必然以某种方式投射到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重塑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互联网思维正在重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面貌,互联网思维衍生出的各种行为逻辑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必须遵循的价值导向。教育者将互联网思维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