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依托专业实践推进劳动教育的契机、挑战和着力点

2023-01-10王晓旭张瑞霞

中国轻工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专业活动

王晓旭 张瑞霞

(1.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222;2.天津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1617)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劳动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民族创新的重任。进入新时代,实践活动的价值日益凸显,劳动的育人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党和国家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要求,指明了新任务和新方向,这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挑战,也是高校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的新机遇。

一、新时代依托专业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均强调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强调拓展工作领域,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地区特色实际、针对大学生需求,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基层群众迫切需要、学生需求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立足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聚焦国家发展战略任务,以专业化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日益凸显。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依托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在的青年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不少青年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没有吃过劳动的苦,甚至出现浪费粮食等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甚至出现了弱化劳动教育的现象。站在新的起点,未来的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融会贯通,必然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兼容并蓄,而立足专业实践开展的劳动教育正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越到关键时刻任务越繁重艰巨,相应对青年一代的综合素质要求越高,尤其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的发展。劳动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当今的青年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钻研劲头,更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干能力,这些都离不开劳动教育。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依托劳动教育创新教育方式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把进入高校深造的青年培养成国之栋梁。劳动恰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一直贯穿于各个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之中。

一段时期内,学校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依托课堂传授知识,但是仅仅依靠课堂灌输式的教学,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理解和把握科学规律的能力,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也难以提高学生依靠科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不断创新的能力。而立足专业实践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恰恰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引导学生能“在具体、生动、感性的事物中去认识、观察和思考,是对抽象、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和延伸,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自我主动性和创造性”[2]。依托专业化的实践活动,从劳动实践中去获取知识为学生打开了汲取知识的另一扇窗,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以“浸润式”的方式获取知识更加有效。

3.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需要依托劳动教育提升育人效果

当今的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顺风顺水,缺乏挫折教育和意志磨炼,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劳动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活动,集合凝聚了丰富的知识要素。”[3]回顾人类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劳动实践能赋予劳动者智慧和力量,能培养劳动者不怕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意见》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劳动把人类从自然界提取出来,又把人类同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要素和育人要素,在劳动中检验知识、解决问题,在劳动中协调配合、珍惜成果,在劳动中锻炼专注、提升创造,在劳动中强身健体、磨炼意志,这些积极的正向赋予,对青年学生的成长裨益良多。

二、当前全面深入推进劳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视,高校不断推进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独特的育人作用和价值,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我们依然要清醒意识到,当前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还存在劳动教育与学生发展关联度不高、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紧密、劳动教育与党和国家主要任务对接不精准等诸多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劳动教育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依然任重道远。

1.劳动实践活动吸引力不强、参与度不够

当前的劳动实践活动大部分强调覆盖面,比如“暑期三下乡”“新时代实践行”等学校主要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过度强调“参加率”而非“参与度”,即学校主要追求数量,包括成立团队的数量、参加学生的人数等,对于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实际效果则缺乏系统的考虑。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要去参加实践活动,而对于实践活动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是否真的参与其中,是否在实践过程中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关注度不高。

此外,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经费不足的现实困难,这导致其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少量的“重点团队”,注重打造精品实践项目。比如各地在申报团队的过程中,国家级团队数量最少、资助经费最多,但是一个团队参与的学生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大量的立项级别较低或者不能立项的自发性实践团队,学校缺乏相应的指导和经费支持,大部分参加此类活动的学生并不追求活动质量,也不追求自身的深度参与,更多的是为了拿到所谓的劳动时长或者实践学分。

“低质量的社会实践参与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消解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很多学生被动参与,敷衍了事,无法按照自身的兴趣去实践,自然也就失去了体验性。”[4]这种参与度较低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甚至出现了轰轰烈烈但是教育效果不佳的“立项式”劳动教育方式,在整个过程中,活动走过场缺乏吸引力,学生缺乏兴趣,导致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佳。

2.劳动实践活动专业性不强、知识性不足

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参与的劳动教育形式主要是校园卫生清扫、社区关爱活动和公共场所志愿服务,这三项活动占比超过80%,这些劳动教育活动基本上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关系,学生参加此类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爱心奉献,自己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缺乏用武之地,这反映出学生参加的劳动实践活动并没有立足学生的知识优势、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部分学生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并不是立足自身的专业背景,与专业结合度不高,导致实践内容千篇一律,活动也无法做出专业特色。

一般来说,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是最有兴趣的,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也集中于自身专业。在目前部分劳动实践过程中,劳动内容陈旧,大部分非专业的、纯粹重复劳动式的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大部分以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与课堂教学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自身技能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新和提升,导致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学生组建团队以同专业和好友的形式居多,没有按照实践目标来科学招募团队成员,导致成员结构不合理,所学知识的成果转化率不高。

3.劳动实践活动时代性不强、融入性不足

每个国家都是按照治国理政的需要来培养青年一代的,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基于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高校的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培养能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各类人才。国家的发展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高校培养的人才也要围绕国家的需求,锚定时代的主要任务,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劳动实践活动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必然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面临的主要任务来设计主题,引导青年学生到国家建设发展的前沿阵地奉献智慧和力量。

回顾高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历史可以发现,培养塑造时代新人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与国家发展进步的历程密切相关”[5]。当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基本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任务开展,但是在引导青年学生真正融入时代发展上还有一些差距。比如,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劳动实践活动必然要自觉承担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而不是仅仅在这个地区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比如,现在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就要发挥专业优势,在科技兴农、产业兴农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而非简单地在农村走马观花般地开展参观式实践活动。

三、新时代依托专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的着力点

今日之中国,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尤其需要一代又一代爱劳动、善劳动的青年接续奋斗。劳动教育要发挥其贴近现实、贴近问题的独特育人优势,以专业实践活动为载体,既注重“劳其筋骨”,也强调浸润心灵,既注重出力流汗,也强调“术业专攻”,既注重“小我”成长,也强调“大我”发展,着力引导青年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素质本领,矢志建功报国。

1.着力在专业劳动实践中接受教育,固本培元

劳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有效抓手和载体,融入专业实践可以显著增强劳动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开展劳动教育应聚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图伟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了解国家人民,筑牢家国情怀;在劳动实践中崇尚奋斗创造,塑造价值观念;在劳动实践中感知发展成就,坚定必胜信心。

在劳动实践中筑牢家国情怀。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心中要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和气魄。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书本上的国家可能有些遥远,概念中的人民可能也不够亲切。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就是通过组织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中间了解劳动、见证劳动、开展劳动,在劳动中感受国家脉动、增进人民感情、担当时代责任,在劳动中懂得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民族复兴依然需要靠一代又一代青年在劳动中不断创造。

在艰苦磨炼中塑造价值观念。马克思强调,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回顾过去,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的,展望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依然需要靠劳动创造。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青年的际遇和机缘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辛勤劳动始终是青年学生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的根基。当代青年学生是吃着薯片儿、看着大片儿、玩着芯片儿长大的一代,大部分人没去过田间地头,没下过工厂车间,体会不到“汗珠落地砸八瓣”的辛苦。劳动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引领,强化劳动价值认同,引导青年学生真正认识到勤劳是一种个人美德,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人生的成功之道,个人创造幸福、国家快速发展都离不开辛勤劳动。

在感知成就中坚定必胜信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繁衍不息、日趋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甘愿以自己的劳动和付出为后世谋幸福。回顾历史,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抑或是风风火火的改革大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动人民始终是赢得伟大胜利、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光辉成就的决定性力量。中国人民依靠辛勤劳动在革命战争中开天辟地,在建设国家中乘风破浪,在改革开放中革故鼎新,依靠劳动创造的伟大成就和人间奇迹是我们的信心之源。青年学生要坚信,依靠十四亿勤劳的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必将行稳致远,不断驶向崭新的未来。

2.着力在专业劳动实践中提升素质,强筋健骨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机器和技术帮助人们完成了许多需要“吃苦受累”的工作, “读万卷书”的青年学生“行万里路”的机会越来越少,创造力也大大削弱。专业实践为学生在劳动中检验专业知识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直面问题、学会思考,在劳动中知行合一、掌握知识,在劳动中克服困难、增强本领。

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人生的路不会一帆风顺,既有坦途大道也有悬崖陡坡,既有一马平川也有急流险滩,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书本上遇到的问题更多靠学习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才是对一个人全方位的考验。平时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到底能不能在现实中解决问题,专业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载体。专业实践活动在现实中提供了多种问题场景,这些问题大多在课堂和书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青年学生只有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在亲自动手、亲身实践中不断仔细观察、反复尝试,才能增强主动思考的意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练就以思考解决问题的本领。

在知行合一中掌握知识。学生平时在学校不知道自己学到的知识有何用,对将来的人生方向也比较迷茫。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中国古语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掌握知识既需要在教室里“听报告、听讲解”,也需要在图书馆里“看书本、记笔记”,但关键是“起而行之”。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到现场中去,依托专业实践开展劳动实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真正地掌握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也恰好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哲学思想。

在攻坚克难中增长本领。对于青年学生来讲,学成“文武艺”,才能报效祖国和人民。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来说,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期,无论是渡过急浪,还是跨越陡坡,都要依靠一批又一批本领高强的青年接续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基层一线是培养锻炼青年学生最好的“练兵场”,更是青年学生发挥知识技能优势的“大舞台”,青年学生要在劳动实践中发挥知识优势,到基层拜人民为师,拜实践为师,在克服困难中锻造优良作风、练就过硬本领,以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着力在专业劳动实践中砥砺奋斗,建功报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代立志报国的青年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应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文化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联动。”[6]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突出青年学生的专业知识价值,在劳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在劳动中用知识报国。

专业知识助推践行新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专业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我国生产力水平经过阶段性质变,如何再向前发展,不得不思考自主研发的作用方式问题,中国应该以自主创新引领世界潮流。”[7]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离不开知识的力量。当前,无论是“中国制造”升级“中国创造”,还是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关键是科技创新,一批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青年学生是国家创新的基础。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产业变革新趋势,针对即将出现的劳动新形态,依托专业实践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努力为国家科学发展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人才资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专业知识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民族复兴大局。当前,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供给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等诸多挑战。“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乡村产业发展对生产经营、专业技能、文化传承、生态保育、管理服务等人才的需求非常庞大,同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比较广阔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8]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创造性劳动才能破解,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是当代青年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决胜阶段愈显知识力量,冲锋时刻更显专业价值。青年学生要深入基层乡村,用亲身实践传播文明生活方式,把科学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将卫生知识带到农家小院,用专业知识和创造性劳动攻克一个个难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知识和智慧。

专业知识推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无一不强调了科学技术的第一要素价值,无一不强调了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要发挥专业知识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依托专业实践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融合,把“小我”的发展融入“大我”的战略部署,坚决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突出青年学生的知识优势,依托专业知识有力有序助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地生根。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立足学生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色,依托专业实践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立德树人培育新人,强调知行合一增长才干,服务国家建设促进发展,不断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劳动专业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