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变局中中国国际传播理念转型与现实进路

2023-01-10□文│李

中国出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精准数字

□文│李 京

国际形势是国际传播必须考量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想象范畴与实践趋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以“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主题发表重要讲话,[1]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际传播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纲领性指引与行动指南。当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秩序与传播格局的积极建设者,要从更加纵深的国家发展大局中展开思考,厘清其未来实践方向。

一、现实挑战:国际传播环境不确定性骤增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世界动荡变革不确定性显著上升,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我国国际传播带来的新挑战。

1.“文明级差”格局掣肘全球传播新格局的构建

以文明史观之,全球化进程并不存在绝对的正义和平衡,由于地理文化差异,人类文明被划上了不同层级。层级格局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深刻掣肘全球传播新格局的构建。特别是数字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加速“中心—边缘”式的层级格局形成,话语权力的“文明级差”进一步凸显。西方发达国家将“本位中心主义”作为主流价值导向,以侵犯其他文明利益来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导致世界陷入价值冲突与利益纷争之中。[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全球观”,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但在跨文化认同中存在一些困境,“社会主义性质国家建构的理念,在国际传播中遭遇意识形态对抗”是显著表征。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曾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阐释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对抗资产阶级文化霸权,并主张用文化领导权来巩固其政治领导权,[3]这对于我国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借鉴价值,但这一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容易产生争夺“国际文化领导权”的误解。

2.西方话语霸权对华舆论更具进攻性

世界深度变局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进入重塑阶段,冷战思维沉渣泛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话语霸权不断发起对华舆论战,将非政治领域的议题政治化,从泛道德化批判转向泛政治化批判,抹黑造谣中国内政外交,污名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遏制中国发展,维护自身霸权统治。如2021年3月以来,西方国家以“新疆棉花”为由,对中国发起裹挟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国际舆论运动,将中国正常的生产劳动泛政治化批判为“强迫劳动”的人权与民族问题。[4]

制造国际舆论的背后是短期传播策略与长期意识形态教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泛政治化批判有着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涵盖“人权”话语在内的西方话语体系自近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垄断,通过把控话语表征与传播渠道在全世界推行,试图在欠发达国家完成意识形态收编。而中国延续“和合共生”的文明传统建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文明理念,伴随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国家危机感丛生,“中国威胁论”等恶意国际舆论不断被制造和传播。

3.数字平台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新场域,超文化回声室效应凸显

数字平台日渐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本土化发展特征显著。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的中国平台系统和尊崇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美国平台系统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对数字平台设施属性的意识形态之争。由是,在数字平台的全球扩张进程中,必然会与本地社会价值观冲突,平台系统的跨国竞争不仅在技术层面,更关乎意识形态竞争与国际话语权争夺。美国正是凭借脸书、推特等全球社交媒体平台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覆盖,延续并扩张传统时代的经济与文化霸权。

新兴数字平台能够超越和重组既有传播形态,算法在其中扮演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隐性“把关人”角色,决定着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认知。但算法是可编程的(programmable),其运算逻辑受到机构环境和个人偏好的影响,甚至还有商业利益的裹挟,易造成 “回声室”等负面效应,同声共和或异声相斥,冲击社会公共价值观。[5]也就是说,数字平台凭借算法技术推送“猜你喜欢”的内容,试图克服跨文化调适中的心理壁垒,在超越参与者民族信仰和文化身份的前提下,制造虚拟社群的归属感的幻象,当涉及跨国信息传播时,算法则会根据国家政治利益需要,来影响其他国家的议程设置,强化公众对这一国家既有的刻板印象。

二、理念转型:文明交流互鉴观开创国际传播新格局

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中国所提倡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具有突破紧张数字地缘关系、打造新的政策共识的可能。

1.以文明交流互鉴观为导向,推动构建全球传播新秩序

在全球意识形态互斥与文明冲突甚嚣尘上的深度变局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传播新秩序的必由之路。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指出:“我们要加强交流互鉴,推进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 。”[6]这是中国在深度变局时代应对国际传播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不仅基于国家实力,更须在文明层面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国际传播更加注重交往的价值,尤其不能忽视那些隐含在传播内容之中的价值体系,警惕当前国际传播中的“新文化中心主义”思潮。在媒介化社会持续生成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确立文明共生的文化理念,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双向交流的平衡模式。

2.以优化国际传播精准水平为策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国际传播中,精准传播有助于突破我国国际传播层次不明、效果不佳等现实瓶颈。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家传播精准化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首次提出“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7]明确将精准传播作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实践方向。国际传播精准化实践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追求短期经验主义效果,强调传播效能的提升,即对受众认知和行为层面影响的综合性与长期性。

推进国际传播精准化实践须全面系统部署,尤其是目标定位、内容主题、渠道方式这三大环节对精准传播效能影响显著。首先,国际传播目标的精准化定位解决为什么而传播的问题,这就要厘清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其次,国际传播内容的精准化设定解决传播什么的问题,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中国故事的文化基因,要创新和贡献建设性知识,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最后,国际传播渠道的精准选择和科学使用解决怎么传播的问题,不能将精准传播理解为“点对点”传播,而是与受众群体属性和文化品性相匹配,确保信息和知识在目标地区的高保真传播。

3.以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落地为支撑,打造新型自主数字平台

当前,以大型互联网平台为架构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通过算法驱动等数字化方式,在国际传播中的功能日趋丰富。由此引发的“数字地缘政治”(digital geopolitics),凸显了超级数字平台在全球地缘关系与文化生成中的作用。[8]中国国际传播建设有待对接全球数字平台运行逻辑,超越工具化的平台认识论。就现象层面而言,以平台化思维打造兼具媒体属性和聚合功能的新型传播平台,提升全球公共信息的生产力和服务力。就纵深发展层面而言,平台推动全球信息流动不可忽视技术权威、信息地缘政治的“不可见性”(invisibility)逻辑。[9]打造新型自主传播平台要以建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导,建设性参与全球数字平台建设与治理话语完善。

建构新型国际传播平台既是回应如何借助数字平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时代命题,也是担当数字时代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责任。如全球疫情防控的公共卫生与社会治理体系,日益依赖数字平台按需匹配提供的智能数据化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秩序有序恢复。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是遵循“不可见性”技术逻辑进行组合排列的物理符号,在国际传播中以实时、动态、隐匿的方式发生交互,这就需要国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制平台,善用数据。既要在硬件层面搭建基础设施与网络支持,又要重点培育一批正向运用算法逻辑的自主软件平台,推动全球数字治理走向善治语境。

三、现实进路:参与全球治理,展现中国担当

参与全球治理为中国国际传播建设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在与国际社会环境的交互演化中实现中国叙事与世界议程的统一,推进全球文明互鉴。

1.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文明互鉴,正向引导国际公共舆论

在世界深度变局时代,全球治理已成为中国应对全球风险、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契机。依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的意涵超越国际间政府行为,“涵盖私人化或公共化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以合作协商推进利益共享。[10]尽管“治理”的多元参与意涵使其在国际社会的接纳度提升,但更多学者指出全球治理不能限于宏观层面理论想象,须切实针对公共问题展开,探究如何基于既有资源完善国家公共产品结构机制。因此,中国国际传播建设应超越局限本土关照的国族认知,置身国际话语空间理解文化资源分配。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也在不断建构新的叙事资源,对外故事的言说更需整合为与他者交流互鉴的内省化实践。如文化相近性、地缘接近性等都会影响他人报道他国新闻事件的策略。中国秉承善治理念参与全球治理,由此展开的媒介实践也应以世界主义关怀影响全球公共舆论。如中国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构建中国国际卫生安全价值观,是对西方国家污名化中国的有力驳斥,中国的国际担当和负责任的行动也让其它国家的人民逐渐认知中国的善治理念与人本文化,有力引导国际公共舆论的积极走向。

2.在文明交互中提升中国方案的“在地性”,精准施策增强文化认同

提升国际传播精准化水平,不仅局限于国际传播系统本身的单向设计和实施,而且在和国际传播环境的不断交互演化中实现中国叙事与世界议程相统一,[11]交互演化是精准传播过程特征。要做到精准传播须阐释中国理论与中国方案“在地”合理性,精准施策建构有效的文化认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中西文化与价值观念有很大差别,但中国与世界相通之处更多,未来全球发展需要人类命运与共和共同担当。要通过提供建设性方案精准帮助对象国解决现实问题,创新和贡献普适性知识,推进中国声音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时效性和亲和力,让世界认同并信任中国,塑造维护可爱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的精准传播实践不仅关涉传播策略的顶层设计,更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嵌入世界体系之中。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苗不公平分配问题,我国及时向巴勒斯坦、菲律宾等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契合这些国家人民内心深处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涵不言自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从倡议到行动,推动共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提升沿线各国人民的获得感,中国话语在沿线国家的公信力与凝聚力不言而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境遇和对平等公正的国际秩序的诉求,应成为我国精准传播的重要面向。

3.用网络正义观驾驭平台算法,弥合数字鸿沟共享发展红利

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数字平台是中国国际传播对接全球数字平台的内在逻辑。一方面,要厘清平台自身发展定位,在追逐流量的市场驱动和驾驭算法的政治导向间取得平衡,积极伸张基于全球互联互通的网络正义观,善用数据,穿透算法“黑箱”的不可知、不可控,确保数字平台安全、可控发展。此外,还需警惕美国拉拢其他国家套用美式全球政治原则压制中国平台发展,避免陷入数字权威主义威胁论中。另一方面,平台自身的属性决定国际传播的权力结构、主体关系和话语方式,中国国际传播数字平台建设需借助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建构的价值逻辑,参与全球数字平台建设和网络治理,推进全球数字平台传播规范的建立。

未来中国数字平台全球化发展的着力点,在于重点孵化基于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更具内容黏附力的软件平台,将来自中国的数字资本转化成与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传播空间与国际数据话语权,注重隐私与数据保护,加快与当地受众、社群融合,增强全球本土化服务能力。率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与我国互动良好、较少地缘争端的地区布局互联互通的互联网市场,把握共享发展主线,通过民间交流或政府间合作的方式,以超越地缘政治的全球公共服务助力消除彼此间的数字鸿沟,推进跨国数据流动规制的建立和全球平台传播规范的对接,构建共建共享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雏形。

四、结语

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以促进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平等自由流动为初衷,打破以民族国家为内核的地缘政治式的国际传播格局,平等交流解决全球社会发展的共通问题。中国以自身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实践和理论归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表明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跳出西方中心主义国际传播逻辑,以促进人类文明共生为价值基调重新思考国际传播。

注释:

[1][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

[2]徐艳玲,陈静. 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跨文化认同困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6)

[3]孙冲亚. 数字帝国主义时代的文化安全风险及其应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6)

[4]张任重.巴基斯坦专家:西方将新疆棉花政治化“毫无意义”[N].光明日报,2021-04-10

[5]姬德强. 平台化突围:我国国际媒体提升传播效能的路径选择[J].中国出版,2021(16)

[6]新华社.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7

[8]罗昕,张梦.算法传播的信息地缘政治与全球风险治理[J]. 现代传播,2020(7)

[9]Kitchin, R. Thinking critically about and researching algorithms[J]. Communication & Society,2017(20)

[10]聂书江.全球治理下中国话语权提升的路径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20(5)

[11]胡正荣.系统性创新与交互演化——试析世界深度变局时代国际传播精准化进路[J].对外传播,2021(7)

猜你喜欢

精准数字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的打铁
数字
答数字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