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新师承中医教育模式的研究*

2023-01-10王世军商庆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医教师承资源库

陈 宇 王世军 商庆新 朱 姝 任 健※

(1.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355)

师承是中国历代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最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教育模式。做好中医师承教育工作是落实“医教协同”、提升中医人才质量的关键。2014年11月在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1]上,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医教协同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医教相长的好做法、新机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同期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4月印发《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4]中均强调了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逐步建立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创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师承教育指明了方向。

中医师承教育是医教协同最直接的体现,以师承为主要模式的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应具备:全程化、系统化、模块化[5]。由此可见,师承教育作为古代中医教育的主流方式,已成为推进“医教协同”的核心要素。但是,随着院校教育规模化培养带来的冲击,使师承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教育质量不断下滑等问题却日渐凸显。如何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做好师承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互联网+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互联网+”是互联网在新发展阶段功能的增强和应用的拓展,是一种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学习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张优良等[6]认为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契机,“互联网+”必然推动高校在课堂形式、课程教材、培养模式、教师角色、学校管理等方面发生变革,势必出现教育流程再造的趋势。“互联网+”也以各种形式悄悄地渗透到教育领域里。“以慕课、微课程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及教育管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网课、直播,还是远程、互动,是APP管理或是网上微信、QQ班级。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所言,互联网已成为改变教育的重要力量。

2 互联网+为中医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新动能

“互联网+”的有效运用,可为中医师承提供多元化平台、多种有效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有望解决院校教育规模化培养带来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教育质量日渐下滑等问题。如何促进“互联网+”与师承教育深度,已经成为中医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已有学者开始了研究与探索,如江西中医药大学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医现代传承平台功能的设想,将传统模式下一人完成的诊疗知识积累变为多人协同完成中医诊疗知识的积累,实现从“读经典”到中医经典知识管理、从“做临床”到中医医案知识管理的转变,从而大大提升中医人才传承培养效率。陈建国等[7]认为传统的中医单位和组织可以为中医专业网站提供现实的中医名家资源,搭建中医学术思想的网络传播平台,从而最终共同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罗泓[8]认为“互联网+”中医师承教育可作为中医师承教育的一种进化形式。在总结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口心相传,跟师临证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医师承教育的理念和知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集合众智,突出个体的学习,是一种符合大众化教育的继承创新模式。众多中医药院校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有力推动了师承的有效实现,同时开始基于“互联网+”的研究,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与师承教育的深度融合尚显不足。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创新师承教学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3 互联网+新师承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在创新师承内涵和形式的基础上,创建“线上+线下”的师承平台,建立新师承的中医传承模式。配合建设传承生培养项目及结构化、立体化、多元化师承资源库,可用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及中医学习、评价和考核。由此,通过师承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解决规模化教育背景下,师承教育资源缺乏和师承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

3.1 新师承内涵的界定 传统的师承教育,历史悠久,但大多是对师父临证的模仿和经验的总结。由于缺少系统的教育教学设计和理论教学相对的不足,徒弟很难深刻理解及系统完整掌握。而且所跟师父医术水平的局限也会影响徒弟医术的发展。中医师承教育若还停留在现象表述上,而没有将学术经验上升到学术思想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认识,那么中医学术思想的内涵、外延就无法得到全面正确的传承。因此,中医师承应注重潜在中医思维的传承,以学术思想、理论技术为关键,治疗经验总结和剖析作为载体,形成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群”,使中医学术的整体得以全面展现,实现新时期、新师承、新发展。在新时期新发展背景下,突破原有“一家之言”的传承,围绕“文化、医德、医术”等内容,在名医名家的成才规律研究基础上,立足齐鲁大地总结历代名医的医德和医术,汲取其临证思维,并融入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新师承的新内容。

3.2 OTO师承平台及多对多新师承模式的创建 为突破传统师承规模限制,在现代中医院校教育规模化的同时保证质量化,有机结合“互联网+”优势,设计实施“OTO”(线上+线下)新师承平台及“多对多”新师承模式。依托流派、名师传承工作室建设,创建网上传承标准诊室和网上传承工作室,记录当代名医接诊过程,传播名家优秀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学术思想,有效实现规模传承,创建“OTO”师承平台。“OTO”师承平台将线上与线下的师承资源有机结合,重点发挥线上优势。通过线上师承资源库、在线课程等将名师临证的细节如实反映出来,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和学习热情,通过优质师承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强化中医思维的培养。

“多对多”新师承模式以导师团队和学生班级为基础,利用“OTO”师承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施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师承模式,实现“交叉带教、多师传承、弹性培养、个性发展”的新师承目的。结合师承学习资源库,创建“两个课堂,四个阶段,多种方式”中医教学模式,创立校内“传承辅助课堂”和校外“传承内化课堂”2个实践课堂,创建由导师引领、名师传承、跟师体验、临证师随4个阶段构成的新师承中医教学模式。导师引领即创建多导师制,由学业导师引导知识思维构建,由技能导师开设系列中医技能实训课程,培训特色技能,由临床导师促进思维养成和提升临床能力。名师传承即创建传承生培养项目,传承古代名医和现代名家,尤其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惠民和“八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跟师体验即创办中医思维训练项目,通过跟师学习观摩与体验,强化训练学生中医思维与初步临床诊疗能力。临证师随即设立微型中医临床演练评估项目,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处理能力。

3.3 新师承学习资源库的建设 新师承平台及模式需要新的师承资源,除在线导师资源团队建设外,还需依托系统的师承学习资源库。包含师承知识库、传承课程库及中医学术传承辅助系统。师承知识库包含了收集整理的历代名家临证资料,利用VR、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复原古代名医临证过程;利用标准中医师承诊室,录制当代名家临诊原始影像案例,建设完整原始资源库;按照中医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将原始资料库分割成满足不同需求、具有不同功能的结构库,如四诊学习、辨证学习、方药学习等,也可以通过剪辑成为中医PBL资源库;按照知识点和关键词,建设带有自查询和分析功能的知识库。

在线传承课程库建设以前期学校建设的基于刘惠民和“八老”学术传承的“齐鲁名家谈方论药”,介绍中药传统鉴定、炮制和临床应用的“走进神奇的中药”,整合中医理、法等内容于一体的“探案识证学诊断”,突出齐鲁伤寒学术传承思想的“李克绍伤寒解惑九注”等优质传承课程为基础,以传承历代名医名家“文、德、术”为主线,以中医经典、中医养生、传统中药为3个方向,继续建设9~12门优质传承网络在线课程,形成在线传承课程库。

中医学术传承辅助系统依托学校“齐鲁内科时病流派传承工作室”和“齐鲁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流派网络传承工作室,建立临证信息实时播报平台及我爱基础医等微信推广平台,并辅助建立中医传承教育新的微信互动平台,支撑“互联网+”新师承的开展。

4 互联网+新师承模式的应用反思

中医师承需要面对新时期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基本合格的中医人才基础上培养“强临床,有专长”的多元中医人才,能够胜任医疗、保健、康复等多种岗位的中医人才。面对新的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在以往课堂学习为主、传统师承辅助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平台,融合人工智能、VR等技术,构建实施的“互联网+”新师承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规模化教育背景下,师承教育资源缺乏和质量下滑等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互联网+”新师承中医教学模式首先应用于“中医全科医学方向班”和“惠民班”,实施过程中注重质控和保障,形成了“专家督导、过程管理、双向考评”的运行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不断完善“互联网+”新师承平台运行机制和资源库,确保了新师承教学模式有序进行。但如何配置好课堂教学与师承教学、线下师承与线上师承的时间关系,如何有效设置“互联网+”新师承中的个性化考评,如何实现网上师承的弹性管理等问题仍未能有完善的解决方案。从合格中医人才培养到个性化中医人才、卓越中医人才的培养还需要重新审视,在不断推进的“互联网+”新师承的教学过程中,使其“课程化、项目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推进新中医师承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从学生转变为医生的必经之路,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医教育中的创新模式,让中医教育冲破了流派限制、集合百家所长、不受时间制约、拉近师生距离。这必将为中医师承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全面融合。

猜你喜欢

医教师承资源库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师承与独创之美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师承关系与演唱技法等相关问题:访藏族男高音歌唱家顿珠次仁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