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术厚朴汤和敷和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2023-01-10高兵兵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厥阴白术半夏

高兵兵 赵 政

(1.大连市中医医院脑病二科,辽宁 大连 116013;2.沈阳市中医院针灸门诊,辽宁 沈阳 110004)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上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这些经文详细描述了2019 年己亥之岁,厥阴司天,少阳在泉的天象、气象、病象,揭示了土运不及,风病行于上,热病行于下的运气病机特点,临床上只要符合上述病机的,皆可用白术厚朴汤及敷和汤治疗。

1 概述

白术厚朴汤和敷和汤均出自宋代医学大家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清代医家缪问总结临床经验,对《三因司天方》加以详细注释。清代医家王旭高总结历代龙砂医家经验,编著《运气证治歌诀》一书传世,至今仍影响后世医家的临床治疗。

1.1 白术厚朴汤 组成:白术、厚朴、半夏、炙甘草、炮姜、藿香、青皮、桂心。

缪问曰:岁土不及,寒水无畏,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等症,皆土虚所见端。但土虚则木必乘之,是补太阴必兼泄厥阴也。夫脾为阴土,所恶在湿,所畏在肝,其取资则在于胃。古人治脾必及胃者,恐胃气不得下降,则脾气不得上升,胃不能游溢精气,脾即无所取资,转益惫耳。故君以白术甘苦入脾之品,燥湿温中,佐以厚朴之苦温,平胃理气,是补脏通腑之法也。肝为将军之官,凌犯中土,是宜泄之。桂心辛甘,泄肝之气;青皮苦酸,泻肝之血。辛酸相合,足以化肝。复以甘草,缓肝之急,监制破泄之品,毋许过侵脏气,战守兼施矣。再合藿香之辛芬,横入脾络;炮姜之苦辛,上行脾经;半夏之辛滑,下宣脾气,其于上下、左右、升降、浮沉,种种顾虑总不外乎奠安中土也。脾气固密,一如重帏峻垣,狂飙可御,不畏乎风气之流行矣。金气来复,又得厚朴、半夏泻肺气之有余,不用苦寒戕土,即《内经》以平为期,不可太过之义也。是方独不用姜枣,以脾之气分受邪,无藉大枣入营之品,且畏姜之峻补肝阳,锦心妙谛,岂语言能推赞哉[1]。

1.2 敷和汤 组成:半夏、炙甘草、干姜、陈皮、枳实、茯苓、枣仁、诃子、五味子。

缪问曰:风木主岁,经谓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湿化乃行,治宜辛以调其上,咸以调其下,盖辛从金化,能制厥阴,咸从水化,能平相火。揆厥病机,或为热,或为寒,耳鸣、浮肿、掉眩、温厉,病非一端,方如庞杂,然其用药之妙,非具卓识,何从措手哉?此方是配合气味法,论其气,则寒热兼施;论其味,则辛酸咸合用。有补虚,有泻实,其大要不过泻火平木而已。半夏辛能润下,合茯苓之淡渗,祛湿除黄。枣仁生用,能泻相火。甘草功缓厥阴,风在上,以甘酸泄之,火在下,以五味子之咸以制之。炮姜温右胁之冷,枳实泄脾藏之湿;橘皮、诃子,醒胃悦脾,无邪不治矣[1]。

2 验案举隅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 患者杨某,男,60 岁,1959 年11 月9 日出生。2020 年5 月4 日就诊。主诉:上腹部隐痛10 余年加重1 个月。患者自觉上腹部隐痛时作10 余年,空腹尤甚,进食后略缓解,情绪波动时易诱发,伴有恶心、腹胀等。1 个月前与家人争吵后上述症状加重,查胃镜:食管黏膜下隆起,胃窦黏膜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Hp:(+)。胃镜病理:(胃窦)黏膜慢性炎症。固有黏膜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见一个腺管囊性扩张。口服汤药治疗,症状仍反复发作,现症状:上腹痛明显,腹胀,恶心欲吐,打嗝频频,情绪急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稀,每日约3~4 次,小便频,平素寐可,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既往高血压病史6 年余,近来血压偏高,口服络活喜5 mg,日1 次。

处方:炒白术20 g,川厚朴10 g,川桂枝6 g,藿香6 g,炮姜5 g,青皮、陈皮各10 g,法半夏10 g,炒甘草10 g,生酸枣仁20 g,茯苓15 g,枳实10 g,五味子10 g,诃子5 g,大枣10 g,夏枯草10 g。7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饭后30 min 分服。

二诊:上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溏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日排便1~2 次,再进7 剂药,巩固治疗。

三诊:诸症缓解,要求再巩固治疗1 周,1 个月后电话随访,无腹痛,大便正常。

按语:患者主要症状是腹痛,伴有腹胀,恶心欲吐,打嗝频频,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考虑为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所致。就诊前多次口服汤药,观其方多为健脾疏肝,和胃止痛之品,患者服药后虽然有所缓解,停药后,或有情绪波动、或饮食不注意等,即又发病,病情反复发作,非常苦闷。根据患者上述情况,考虑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故尝试改变治疗思路,从运气角度来治疗。患者生于1959 年,为己亥年,本为土虚之年。其发病时间及就诊时间为2020 年二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少阴君火,风火相煽,土虚木乘。而脾胃互为表里,同属于中焦,治脾必及胃,皆因恐胃气不得降,脾气不得升。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 云:“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 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2]。患者虽然是2020 年就诊,但并未选用2020 年运气方,而是按照患者出生时、发病时、就诊时的特点,以调节患者自身体质入手,运用己亥年运气方白术厚朴汤及敷和汤,考虑与患者的病机特点肝亢脾虚符合,能抑肝扶脾,使疾病向愈。

2.2 特发性震颤 患者孟某,女,78 岁,1941 年1 月13 日出生。2019 年6 月25 日就诊。主诉:头部及双手不自主震颤半年余。该患在半年余前被别人发现头部不自主震颤,后逐渐出现双手不自主震颤,完成日常精细活动如系扣、穿衣、切菜、写字等动作时感到困难,自诉走路、说话等正常,后在神经内科诊断为特发性震颤,间断口服心得安,症状亦未见明显好转,现症状:头部及双手不自主震颤,时有头晕,腰膝酸软,口干苦,大便溏,腹胀,平素纳少,寐欠宁,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肠癌术后7 年余,术后遗有常年腹泻,伴有大便次数多,每日3~5 次。高血压病史5 年余,血压波动在150~170/9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未用药治疗。处方:炒白术15 g,川厚朴10 g,川桂枝10 g,藿香5 g,炮姜5 g,青皮5 g,法半夏10 g,炒甘草10 g,生酸枣仁15 g,茯苓10 g,枳实5 g,五味子10 g,诃子5 g,大枣10 g,僵蚕10 g。7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饭后30 min 分服。

二诊:头部及双手不自主震颤好转,日常精细活动较前灵活,腹泻亦好转,大便转为软便,大便次数减少,睡眠改善,继续口服汤药。

三诊:头部及双手不自主震颤明显好转,腹泻亦明显好转,大便已成形,患者自诉服药后,虽未口服降压药,但血压亦恢复正常,自觉效果非常好,并要求待冬至后口服膏方继续治疗。

按语:特发性震颤在临床上患病率较高,以中老年多见,中医诊断为颤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舌脉表现,考虑为肝血亏虚,阴不敛阳,阳无所制,肝风内动。患者有肠癌手术病史,术后长期腹泻,有脾胃损伤,而患者就诊时间是2019 年三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少阳相火,综合考虑,符合2019 年为己亥年土虚风乘之特点,病机相符,效果显著。患者服药后血压恢复正常,亦是肝风得熄之象,这说明在临证中,辨证准确,能抓准病机,有些兼证亦可改善。

2.3 梅尼埃病 梁某,女,45 岁,1975 年10 月2 日出生,2019 年9 月4 日就诊。主诉:头晕反复发作5 年余,加重1 周。患者于5 年余前突发头晕,视物旋转,右耳鸣、耳胀,恶心呕吐,口干,站立不稳。曾于各医院眩晕门诊、耳鼻喉科就诊,检查头颅MRI 及MRA 未见异常,电测听提示右耳高频听力下降,诊断为梅尼埃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其后症状时有发作,右耳听力有所下降,间断口服倍他司汀、西比灵以及中药等治疗。约1 周前患者劳累后又发头晕,视物旋转,耳鸣耳胀,恶心呕吐,每次发作约1~2 h,发作频繁,现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胀,恶心呕吐,大便溏,易腹泻,遇凉时加重,食后腹胀,口干,纳少,寐欠宁,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平素性格偏内向抑郁。既往因子宫肌瘤2 次手术史。处方:炒白术15 g,川厚朴10 g,川桂枝5 g,藿香6 g,炮姜5 g,青皮5 g,法半夏10 g,炒甘草5 g,生酸枣仁20 g,茯苓10 g,枳实10 g,五味子10 g,诃子5 g,大枣10 g。7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饭后30 min 分服。嘱其清淡饮食,减少思虑,适当休息。

二诊:口服7 剂后再无视物旋转发作,但活动后仍有头晕沉感,大便溏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再进7 剂药,巩固治疗。

三诊:诸症皆缓解,继续巩固治疗1 周。嘱自服薯蓣丸调整身体。

按语:对于眩晕论治,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主要有气血虚,肾之阴阳虚,实者多与风、火、痰、瘀有关,但临床常常为虚实夹杂之证,病机复杂,辨证需要审慎。患者发病时有风火相煽之象,同时合并脾虚气弱之症,辨证主要涉及肝脾二脏,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主疏泄,情志不畅,肝失调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使肝阴内耗,化火化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劳倦伤脾,致使脑髓失充,耳窍失养,发为眩晕、耳鸣、耳聋。2019 为己亥年,患者症状符合土虚风乘之特点,故用白术厚朴汤及敷和汤治疗,用药与病机相符,故能应手而愈。

2.4 焦虑症 王某,女,74 岁,1949 年2 月18 日出生。2019 年12 月16 日就诊。主诉:心烦焦虑反复发作2 年余。患者2 年余前出现心烦焦虑,自觉后背发热,总有热气向头部上冲,伴汗出,口干,头晕头痛,乏力,于各医院辗转求治,诊断为焦虑症,予黛力新口服。近半月来因家庭原因症状加重,现症状:心烦焦虑,汗出,口干,头晕头痛,乏力,平素饮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干,排除困难,3~4 d 一次,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恐惧,舌质暗,舌边有瘀点,舌体瘦,舌苔少,脉象细弱。处方:患者反复多次因焦虑症就诊,故常规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口服,柴胡10 g,黄芩10 g,姜半夏9 g,桂枝6 g,龙骨、牡蛎各30 g,党参10 g,茯苓20 g,生大黄5 g(后下),生姜5 g,大枣10 g。7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饭后30 min 分服。嘱其调节情志,放松心情,饮食上勿食用肥甘厚味之品。

二诊:1 周后复诊,睡眠有所改善,但其他症状缓解不明显,仍觉心烦焦虑,后背发热,自觉总有热气向头部上冲,头晕腹胀不适。患者既往曾经口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效果不错,但此次疗效不佳,所以转换思路,改为运气方白术厚朴汤及敷和汤,观察治疗效果。方药如下:炒白术20 g,川厚朴10 g,川桂枝6 g,藿香6 g,炮姜5 g,青皮、陈皮各10 g,法半夏10 g,炒甘草5 g,生酸枣仁20 g,茯苓20 g,枳实10 g,五味子10 g,诃子5 g,大枣10 g。7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饭后30 min 分服。

三诊:口服7 剂后就感觉发热症状好转,因天气原因未能及时复诊,又自行口服7 剂,现后背发热明显减轻,热气向头部上冲症状偶尔发作一次,可以忍受,无头晕头痛,情绪也好转,药已中病,继续守方治疗2 周。后随诊症状一直稳定。

按语:该病中医考虑为郁证,常规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效果不佳。从运气角度考虑,患者生于1949 年,己丑年一之气,土运不及,厥阴风木加临厥阴风木,就诊时间2019 年终之气,客气是少阳相火。结合患者症状、舌脉,以及出生时间及就诊时间,符合风火相煽,土虚木乘之病机,以此为切入点,故效如桴鼓。

3 讨论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之气,风淫所胜,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少阳在泉,火淫所胜…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治疗上病机凡属脾虚木乘,均可考虑应用白术厚朴汤和敷和汤。但并不是2019 年就选用上述二方,机械地照搬照套,而是辨时握机,与当机三司结合,即司天、司人、司病证,从而达到与天人相应的境界。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说:“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3]。这提示我们在诊治疾病的时候,除了可以站在辨证施治的角度选方用药,还可以在临床疗效不佳,或者病情较重,病机复杂,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从五运六气层面上考虑用药,甚至有握机于病象之先的优势,这也是五运六气独辟蹊径之处。因此,学习五运六气,并应用于临床,有助于我们参悟天地变化的规律,天人合一,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厥阴白术半夏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卷卷当道之花开半夏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