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3-01-10刘亚敏
白 莉 时 博 刘亚敏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河南省教育厅以此为指导思想,面向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立项建设203 门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河南中医药大学药理学经校内选拔和专家评审,遴选成为河南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药理学思政样板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利用专业课程这条渠道,在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把医药行业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讲授中、深植入学生头脑里,与思想理论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教学团队成员依据本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探索出新的教学改革实践方法,通过梳理专业知识,深挖课程思政结合元素,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与重点,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确保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力争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药理学课程定位与育人目标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是连接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3]。药理学作为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总体育人目标是学生在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开发新药提供实验室资料。将学生培养成为医药融合的通用型高级临床药学人才[4]。
2020 年9 月国务院刊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除了知识和技能外,也特别强调了医学生“新内涵”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5]。这更加说明教师在专业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目标,即教师的价值引领比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2020 年6 月8 日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中,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也表述了同样的观点“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将价值塑造的成分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河南中医药大学药理学教学团队在样板课程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思政元素的渗透,为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温度、有人文素养、有法律意识的药学工作者,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探索。
2 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
2.1 培养学生关爱患者敬畏生命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药学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每个从业人员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2020 年疫情期间,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舍小家为大家”的医学工作者,从逆行武汉调查疫情的钟南山院士,到响应中央号召驰援疫区的医生护士,他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这些都成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敬畏生命的职业精神最鲜活的教材。2020年8 月,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习总书记特别赞扬了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育人先育德,我们培养的学生倘若只教会了专业技术,但是没有悲天悯人的职业精神,那也只是一个个冰冷的机器人。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并通过实事案例与教学结合。
药理学教学第一课,在讲述新药研发过程中,我们就会给学生们讲述世界上最严重的药害事件——“反应停事件”。1957 年沙利度胺在西德上市销售,广告语大肆宣传该药是“孕妇的理想选择”。但是截至1961 年,沙利度胺导致了全球12 000 余名海豹胎畸形患儿的诞生,还有5000~7000 名婴儿因畸形在出生前死亡。通过海豹胎儿的图片与数据,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休戚与共,充分感受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敬畏生命和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职业道德理想[6]。与之相对的,我国疫情期间,陈薇院士带领的团队一直在攻克新冠疫苗的研发难题,她从疫情开始就进入武汉疫区前线,研发出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疫苗。同时陈薇院士与团队成员也成为第一批接种疫苗的志愿者,他们既为科学研究积累了前期安全性的数据,也给后续的临床研究志愿者们的添加勇气。陈薇院士敬畏生命、关爱患者的职业精神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烙印,学生们日后若从事医药学相关工作,一定会对“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有更深入体会,也一定会向这些无双国士学习看齐[7]。
2.2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素养 药理学虽然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理论学科,但是药理学中的所有理论知识都来源于严谨的科学实验。因此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我们也始终贯穿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创新、严肃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上述的“反应停事件”中,我们启发学生要看到这起全球性药害事件的特例,那就是当时美国FDA负责本药审批工作的凯尔希博士,由于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自信和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美国避免了这场灾难,她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肯尼迪勋章。以此启发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研究一定要以事实和科学理论为基础;实验设计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严格遵守实验操作和实验仪器规程,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可靠性和重现性;严守学术道德规范,如实客观地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不编造实验结果;科学归纳总结实验数据,科学合理地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客观真实,不夸大、不隐瞒,真实反映研究结果,实事求是地报道研究成果[8]。
2.3 培养学生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大局意识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日后工作中,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在重大手术和急救过程中,一丁点的瑕疵都可能夺去一条鲜活的生命,团队精神在医药学领域的体现需要更加完美。在抗高血压药物的学习中,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ACEI 类的代表药物——卡托普利,是治疗高血压的一项重磅级的医药发明。卡托普利的研发过程离不开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药理学教授John Robert Van 团队、生物化学家Dave Cushman 和肽类化学家Miguel Ondetti的相互合作。1999 年,卡托普利的主要研发者Cushman和Ondetti 被授予艾伯特·雷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雷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是临床医学界的最高奖,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医学大奖。在案例的学习中,学生们懂得了如果要获得更高的成就,就不可能一个人闭门造车,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2.4 培养学生担当使命恪尽职守砥砺前行的家国情怀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是中医学沿用至今的基本原则;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翻译成20 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医药智慧;唐代孙思邈已经使用动物肝脏用以治疗夜盲症;这些优秀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解消化系统药物时,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名字经常被提起。吴孟超院士从医70余载,先后完成16 000 多台手术,96 岁高龄仍坚持每周3 台手术,而他由于长时间手持手术刀和站立,手脚均严重变形。2021 年5 月22 日,巨星陨落,吴老永远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手术台。但是数万市民自发前来吊唁,这是因为吴老“眼睛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患者”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
3 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反思
高校教师中八成以上是专业教师,课程中八成以上为专业课程,而学生学习时间半数以上是专业学习。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影响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一位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建立长效运行和协同创新机制与教师自身师德建设密切相关[9]。专业课教师更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守住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开创课程思政工作的良好局面。
与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专业课教师要更加巧妙的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内容,这就向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因而,专业课教师只有努力提升自身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如盐入水般与专业课程知识融合,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