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巫百康中医心病科学术流派简介
2023-01-10吴瑞华蔡少杭刘雪娜
吴瑞华 蔡少杭△ 陈 晖 刘雪娜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福建 漳州 363000;2.中医心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其本质来源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思想发挥,是中医学兼容性所特有的产物。医家根据其诊病思路、临床疗效、心得体会,总结出临床经验,运用临床,屡获良效,并据此提炼成符合历史时期、地域特点、人文背景的独特学术观点和诊疗思想,传授后世医家,得到推崇,继承并进一步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盛况。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及重要学术价值。
1 巫百康心病科学术流派地域特点
李绍林[1]认为,较公认的中医医派是指中医学中经过长期传承而形成的,以地域环境为基础的各类中医派别。漳州“中医心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创始人巫百康老中医(1922 年10 月—1990 年1 月)是福建省名老中医、原龙溪地区中医院副院长。巫老自幼与其叔父学医,勤读古典医著,精研各家学说。巫老根据中医“三因制宜”思想,认为漳州依山面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本地区地势低洼,雨雾频多,气候湿热偏盛,且饮食以海鲜肥甘厚味为主,久居于此,日久损伤脾胃,健运失司,酿生痰湿,壅滞于里,痰属阴质之邪,其滑利之性易渗于血液中,可随血液流动,其胶黏之性可附着于脉管壁上,影响气血运行而致瘀。故本地区居民发病多以痰瘀互结多见。临证中从心与脏腑的整体性、痰瘀水病理产物的相关性出发,树立协调脏腑功能,维护心主血脉整体观念,谴方用药,每获良效。本流派到目前已有5 代传承人。1997 年第一代传承人及第二代传承人等为其整理出版了《巫百康临床经验集》,记载了丰富的医案和病例,为后代传承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流派主要学术思想继承及创新
2.1 疑难顽疾 治从痰瘀 贵在养正达邪 巫老认为“痰、瘀”是闽南地区心病患者常见致病因素。历代传承人在继承巫老痰瘀理论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结合临证经历,潜心研究经典文献,阐释新论,融会贯通,制定了诸多符合闽南心病谱特点,临床疗效确切的协定方,为本流派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2]。代表性传承人蔡少杭主任医师遵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阳微阴弦”理论,进一步提出闽南地区胸痹患者“阴弦”多指痰饮、瘀血互结,痹阻胸阳,心阳不振,故而胸闷痛发作。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自拟“胸痹片方”(瓜蒌、薤白、半夏、丹参、田七、枳壳、郁金、桂枝等),治疗痰瘀互结,心阳痹阻之胸痹,全方理气与通阳兼顾,化痰与祛瘀并举[3]。每以此方治疗“痰瘀互结,胸阳痹阻”之胸痹患者,疗效显著,并将其转化成院内中成药制剂,广泛运用于临床。主要传承人陈晖主任医师遵从《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提出闽南地区心悸患者痰湿内蕴多见,病程日久,郁而化热,痰热内扰心神故而心慌心悸,治疗上以小陷胸汤为基础进行加减,拟定“清热复脉汤”(黄连、苦参、瓜蒌、半夏、甘松、胆南星、茯神、远志、薤白、丹参、珍珠母等)治疗痰热型心悸,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宁心复脉之功效[4]。第三代传承人刘雪娜主任医师在“无痰不作眩”的理论影响下,提出闽南地区眩晕患者辨证上多以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发作眩晕常见,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苓桂术甘汤基础上自拟“眩晕方”(半夏、炒白术、天麻、葛根、泽泻、蔓荆子、白芷、茯苓、桂枝、川芎、石菖蒲、郁金、甘草等)治疗痰湿壅盛型眩晕,全方达豁痰泄浊,健脾祛湿,醒脑开窍之功效[5]。对于痰湿内蕴日久化热,痰热上扰清窍所致头晕者,采用流派协定处方“加味小陷胸汤”加减(清半夏、黄连、瓜蒌、茯苓、竹茹、陈皮、胆南星、薏苡仁、石菖蒲等)治疗痰热内盛型眩晕,全方共奏健脾清热化痰、理气通络之功效[6]。
2.2 遥承易水 精通脏腑辨证 巫老临证强调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脏腑辨证以定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以定性、定因,经纬分明,构成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据此蔡少杭主任医师提出心衰病位在心,但随之病程进展,可涉及肺、肝、脾、肾,五脏俱虚,病性常虚实夹杂,标本并见。脏腑虚损失调为本,痰饮瘀血内停为标。心衰早期,责之心阳虚衰、脾阳不足、瘀血内阻、水饮潴留,治疗上提出补益中气,温化利水,自拟益气利水方(党参、黄芪、茯苓、桂枝、山药、白术、赤小豆、玉米须、薏苡仁等),此方切合心衰心脾气虚,水饮潴留的病机演变[7]。在心衰中晚期,则认为本虚标实并重,心肺脾肾俱虚,痰瘀水互结,临床常见利尿剂抵抗,顽固性水肿,故自拟“强心康方”(黄芪、桂枝、薤白、丹参、葶苈子、五加皮、茯苓、泽泻、玉米须等),全方共奏强心复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功,理法方药配伍切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机演变[8]。
2.3 内外同治 独树一帜 巫老推崇“良工不废外治”。外治法具有“简、便、验、廉”特点,备受医者青睐。流派传承人源于临床,总结经验,合理组方,自制符合地域特色的中医外治疗法。本流派自制芳香宽胸除痹之中药香囊“舒心包”(当归、川芎、檀香、桂枝、冰片、丹参等),以其药物芳香作用及穴位刺激作用,使中药成分由呼吸道吸入、皮肤渗透进入体内,可促进血液循环,运用于胸痹患者,具有芳香开窍、活血化瘀、通痹止痛,改善、缓解患者心绞痛发作功效。自制“清肝明目药枕[9](菊花、夏枯草、木香、蔓荆子、蚕砂、川芎、红花、决明子、薄荷等)、益气安神药枕(黄芪、白术、决明子、檀香、菊花、川芎、茉莉花、蚕砂等)”运用于肝阳上亢型及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药枕方可通过皮肤渗透、呼吸吸入等途径,长期持续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对机体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平肝潜阳,益气安神作用,临床观察有助于使晨峰血压更加平稳。中药浴足疗法是一种通过对足部熏洗,刺激足部穴位、经络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外治方法。流派自制“中药浴足方”(艾叶、五加皮、伸筋草、夏枯草、益母草、钩藤、桑寄生、夜交藤、透骨草、赤芍等)运用于心衰、胸痹等患者改善循环,安神助眠等。
2.4 寓医于食 相得益彰 巫老在中药“四性、五味”理论指导下,提出“药食结合”学术思想。巫老擅用日常食材防治疾患。山楂膏被广泛运用于高危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患者预防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食疗保健。善用“闽南四神瘦肉汤或四神鸭胗汤”(茯苓、芡实、莲子、薏苡仁)健脾祛湿,顾护后天之本。指导患者饮用决明子茶、玉米须茶,清肝明目,利水消肿,有助于血压平稳控制、心衰水肿消利等。受巫老影响,目前福建中国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成立“营养食堂”,根据病情需要为广大病患量身定制营养炖罐,如糖尿病患者“沙参玉竹汤”益气养阴,“巴戟黑豆龙骨汤”有助于骨折患者加速骨折愈合等,通过日常三餐饮食调摄,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充分发挥中医作为民间医学的亲和力。
2.5 内外兼修 形神俱养 巫老深谙“养生之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兼养”,倡导推崇“中医导引术”。
近年来,流派在巫老养生理论指导下,在陈晖主任医师带领下,借鉴和引用现代科技,致力于心脏病的康复治疗,在本地区首家引入瑞士的心肺运动检测仪,开展心脏康复治疗,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在心脏病患者中普及八段锦、易筋经及自制的运动操,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对PCI 术后患者,顽固性心衰患者,经过科学合理运动锻炼,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弥补了该地区心脏康复学科的空白。
3 流派传承与发展
近几十年来,受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模式及临床工作西化现象影响,中医开发、包容、传承、创新的带教模式逐渐被西医规范培训所影响,形成了教科书模式中医思维的被动局面。许多中医流派存在后继乏人,断层甚至断流情况,许多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治疗经验无法传承,相当一部分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最终导致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缩小。针对此种现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进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将流派传承和学科建设互相结合,相互促进。针对上述不足,本学术流派开展了多种传承模式,包括“师带徒模式”“导师制”等,提升后代传承者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将流派精髓代代相传,也向周边各区辐射,增加流派影响力。
流派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坚持研究、深化中医药继承创新之路,另一方面借鉴和引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探索生命规律。源于临床,总结经验,建立现代科技创新平台,诠释和发现中医科学内涵,推进中医药在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10,11]发展成为具有流派特色的新医药学。衷中参西,提升专科技术,落实诊疗规范。目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已创建成为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制定胸痹心痛病、心衰病、眩晕病、心悸、心瘅等多个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开展运用,并且每年进行优化总结,不断修订、完善相关诊疗方案。开展与流派相关科研课题,临床系列研究,如蔡少杭主任主导的“胸痹片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系列研究”“强心康方治疗慢性心衰系列研究”等,并取得了地市级科技进步奖。撰写相关文章发表,定期举办省市级会议,传播流派学术思想,推广独特诊疗技术,与其他流派相互借鉴,提高了中医的科学地位,展现了中医发展的光明前景。
4 流派发展中的不足及展望
目前本学术流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流派尚未“走出去”。流派影响力目前局限在漳州两区八县,辐射力较弱,推广方式相对局限。目前多以举办学术会议、培训班,撰写学术论文等形式与同行交流,受时间空间局限,需更进一步拓展其广度,加强其深度。与患者交流局限于医院、诊室,同样存在局限性,后期随访主要是电话、复诊随访,随访率不足,无法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第一手资料。201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关于“互联网+中医药”发展路线图,明确了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目标,该意见提出到2030 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互联网为依托、融入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形成并加快发展。流派的传承发展也需紧紧贴合“互联网”平台,建设流派工作室网站。网站建设主旨要充分体现流派文化特色,同时向群众宣传流派独特诊疗技术,宣传流派学术思想,使流派发扬光大。同时网站内容丰富,可涵盖:建立专科专病板块,指定专人负责,板块内容可涵盖心病科常见疾病谱、疾病咨询、康复指导、病友交流专区等,设立如中医体质量表评分系统,给予相应养生指导。访客可自测体质,指导平时食疗养生保健。设立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实现中医健康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评估,建立个体中医健康档案等。
中医流派传承与发展是补充中医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的不竭动力。知常明变,守正创新,引领每一位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者锐意进取的方向。才能符合博大精深的中医学薪火传承、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