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路径思考

2023-01-10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通识层面

丁 怡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作为近现代先进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最早由美国的帕卡德教授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旨在培养有素质的公民,并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2019 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中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①根据上述文件内容,可以明确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所需人才上有切合时代发展的更新。18 世纪,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其《康德论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最大的秘密是让人性完美。而解决人的问题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任务,其在相关美育论述中最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本文认为,对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的探讨首先应该把握住受教育者作为完整的“人”的存在,要将“人”的存在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进行讨论,同时基于高校美育的特点,寻找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和非音乐专业学生实现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途径。本文通过深刻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教育现代化新理念、新内涵,立足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受教育者角度,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探索开展现代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更好路径。

一、关于美育与德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基本理念首先强调了“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强调“礼”的“乐”化,将“礼”内化入审美内心结构。朱青生先生在为《艺术:让人成为人》作序时写道:“不是作为活着的人,而是作为人文的人……只有透过修养和教育,经由艺术和人文方能称其为真正的人。”②对于“如何称其为真正的人”这一命题,朱青生先生指出了“艺术”和“人文”两个要素,从宏观角度理解,即强调了“审美”和“道德”对于“成为真正的人”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尽管德育和美育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且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一,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应把握当代的正确价值观,利用道德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范畴内的审美教育。中西方从古至今皆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音乐内涵的思想主题往往被音乐创作者以多样的、独具个性的处理融入音乐中。战争时期,音乐创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为保家卫国而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内涵,与处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人产生强烈共鸣。如今,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政治性和革命性内涵并不明显,而当代音乐聆听者更多体会到的是对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的崇敬,以及立志建设繁荣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阶级斗争不那么强烈的年代,音乐作品所体现的观念性对象一般是引导人对某种秩序的认同。在这一层面上,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受教育者而言,可以更多地落实于渗透红色音乐文化的思政教育中,通过红色音乐积极的情感渗透及强烈的情绪共鸣,将思政教育内容真正根植于大学生内心。对于非音乐专业高校受教育者而言,以《不忘初心》《英雄赞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代表的作品便是从音乐作品能体现的观念性对象出发,把握当代的正确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从应用层面而言,可以通过鉴赏、感知、交流、讨论、合作、即兴等教学手段,建立师生间的红色音乐共鸣,进而坚定爱国爱党信念。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受教育者而言,则需要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中以“道德”规范“审美”,把握当代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

第二,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应侧重利用美育的“无用之用”,实现审美范畴内的道德教育,将社会规范的教化通过美育转化为自觉的善。中西方皆强调审美对于道德的“无用之用”。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王国维指出了美的“无用之用”,即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无功利性,进而养成“德”,从此建成理想社会。德育作为美育的思想支撑,具备给予美育丰富的、积极的、具有感染力的内容的能力,并使得美育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发展。反之,美育作为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更具吸引力及感染力的方式,使德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基于上述思考,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在“更加注重以德为先”的基本理念指导下,需要把握“审美”之于“道德”的“无用之用”,为受教育者提供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活动和“真、善、美”的审美教育活动。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而言,高校美育需要运用丰富的音乐资源,尤其是在运用以红色音乐文化为例的思政育人体制、把握美育思政育人目标导向的同时,融入更多音乐审美价值,将“道德”的目标和“审美”的内容协同互补。与此同时,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受教育者而言,高校美育需要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比如,可以深入了解以《党的女儿》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民族歌剧创排过程;可以深入田野获取、收集、整理红色音乐文化资料,切身体会红色音乐文化的价值,使受教育者得以探索红色音乐合理化、艺术化的表达与创作。

二、关于感性与理性的思考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理念之二指出应“更加注重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便表述了这一思想。除了上文所述“德育”与“美育”强调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化功能外,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做到全面发展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以期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做到平衡。即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感性与理性层面的论述中,需要将艺术作为手段,将理智理解为目的,使教育过程更为清晰和人性化。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需要培养(或保护)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一方面,从感性层面考虑,教育者应在丰富想象力和丰富情感的支持下,引导受教育者“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与科学中明确的公式、概念不同,艺术中饱含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畅想,揭示的是一个有意味的、宽泛的世界。许多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才在艺术中同样具备一定造诣。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在培养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时,需要通过音乐中的感性启发理性(一种不被窄化的理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自我感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受教育者探索一个更为宽泛的世界。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应避免过于关注“技术”,而是调动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触摸”音乐。另一方面,从理性层面考虑,如果欣赏者只以纯粹的、游戏的“赤子之心”进行音乐欣赏的话,就无法理解音乐所带有的“社会性”、“传达性”和“交流性”。因此,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在保护受教育者的丰富想象力和丰富情感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思考,从而把握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以进行多元的媒介选择、多种形式的音乐参与。从尼采美学的视角出发,诗歌和音乐同属于酒神冲动,其中“直觉”为二者之间重合的酒神领域,即基于“直觉”这一层面,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实现高校非音乐专业受教育者的音乐参与。也就是说,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通过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加上受教育者自身的经验,进而把握音乐中诉诸心灵的情感表达与音乐内容中饱含的力量,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受教育者而言,应基于和声、配器、音乐史等知识,将其感性层面上的想象力和情感合理化,实现音乐内容的理性表达。

三、关于个性与共性的思考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理念之五指出,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由古传承至今,其中,“有教无类”关注了社会教育的宏观层面,而“因材施教”则着眼于每一位受教育者,强调受教育者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中国自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统治者均通过“学在官府”等教育管理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控制,尤其在长期的儒家教化论美育的影响下,中国美育呈现出重社会性、轻个性的传统思想倾向。至近代,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倡导的美育开始呈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他们强调艺术和审美的独立,要求“艺术回归人的本位”,而这一命题开启了近现代美育思想关于“美育”促进“人”“感性”等问题的讨论。在教育方面,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更是指出:“人的独特性和其生活世界的独特性是不可丧失,不可让渡的。”③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如何在实现社会性教育的基础上把握每一位受教育者存在的个性。

第一,在现代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中,需要强调“表达”和“探索”两个要素的培养。从纵向层面思考,把握高校受教育者的独特性即把握这一时代的独特性;从横向层面思考,把握高校受教育者的独特性即把握中国社会环境的独特性——这一代人生活在受新媒体、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当代中国社会。针对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类通识教育课程而言,一成不变的聆听和讲解显然无法满足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审美需求。由于音乐欣赏的内容具有“无法明确表达的含义”④,所以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地探索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绪性的、视觉性的、观念性的含义是把握音乐“无法明确表达的含义”的有效路径。为实现“表达”和“探索”,教育过程需具有全球视野,注重互动,运用现代媒体技术,通过受教育者参与简单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途径,实现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视觉化表达及观念性阐述等。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受教育者而言,应避免音乐学习停留在“模仿”表达层面,积极探索自己的表演风格和创作风格。

第二,需要建设中国个性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从横向层面看,中国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正面对着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保持各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多元化眼光的同时,还急需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及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在高等教育层面,应该在坚持教育国际化的同时立足本土文化,探索本土化的、中国个性的教育模式。基于高校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受教育者较强独立性、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特点,中国个性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需要引导受教育者领悟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密切关注传统音乐与中国国民性格特征的关联,唤醒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情感。就具体操作而言,可以从生活层面出发,激发兴趣,拉近与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有效的中国音乐体验及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实践。

四、关于知识与实践的思考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大理念之六指出应“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诚。⑤面对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育领域的“知行合一”体现为以知识为指导,不轻视知识,也不“为知识而知识”,让“知”与“行”相互促进。

在“知”的层面上,需要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受教育者保持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追求,并对音乐进行合理的“批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非音乐专业受教育者需要基于对音符处理分析和对音乐处理分析知识的掌握,对其价值及交流进行说明。价值的说明和交流的说明均不能从产生音乐作品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必须首先分析和理解乐曲的文化和风格,这些都需要音乐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史知识。例如,了解“维也纳古典”音乐及“浪漫派”“印象派”音乐皆代表了当时那个时代以代表作曲家为核心的音乐方式。例如,为了了解“维也纳古典”这一概念,音乐欣赏者需要大量聆听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作品,同时为了更加深入地把握他们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者需要以“古典音乐的历史价值”为知识背景进行评价。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受教育者而言,除了音乐表演、创作技术层面上的“知”外,更需要艺术精神层面上的“知”,也就是说,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中的“气韵”“形神”“意境”,到温克尔曼对于艺术“崇高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理想阐述,进而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精神对于塑造音乐专业学生的完整的“知”不可或缺。

在“行”的层面上,需要受教育者在科学时代保持工具使用的理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给人类解放,但也面临着危险。从教育层面看,工具的过度使用反而需要人们持续保持对智慧的追求。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层面,对于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受教育者而言,都需要强调受教育者的音乐实践及音乐参与的“行”。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不可将艺术等同于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即提出“活态传承”,强调真正地触摸、感受音乐。在音乐参与的基础上进行音乐评价,此时实践和知识的连续性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层面上看即音乐学习的“知行合一”。

为了实现音乐学习的“知行合一”,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把握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趣味性,使受教育者得以自发性地进行“知——行”的个性化尝试和探索。就音乐创作而言,“趣味”体现在将自己的感性材料用具体的音乐元素、音乐知识进行组合尝试,以此达到音乐对象与音乐创作冲动之间的平衡。基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而言,可以更多地进行音乐创作课程开发,利用音乐创作中的感性组合,尝试趣味性地指向通识教育的“知行合一”。第二,需要把握方式的自由性,通过方式的自由充分实现对“行——知”的促进。席勒于《美育书简》一书中指出,美育“通过自由给予自由”⑥。如上文所述,培养有个性的、自由的人,是为高校审美教育的目的。此目的的自由性即决定了行为方式的自由性。这一自由性,首先体现为受教育者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过程中处于自主的地位,而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者应以音乐的魅力和美的形象本身吸引人,使受教育者得以获得审美过程中的解放和自由;其次,体现为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行为的自由,使高校受教育者得以充分施展才华,进而成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未来新型人才。

结 语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凝练了我国教育史的智慧,同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丰富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体现了我国对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认识正不断深化。作为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除了把握本文提及的从受教育者层面思考的“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四大理念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现代化教育的能力,以及对于现代化教育的认识,做到“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融合发展”和“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同时,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坚持“更加注重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对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理论、路径、模式等的思考和关注,以促进我国高等音乐通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注 释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人民日报》2019 年2 月24 日刊。

② 〔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吴珊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4——5 页。

③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87 页。

④ 〔美〕艾伦·科普兰著,丁少良译《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年版,第7 页。

⑤ 严肃主编《明德·践行》,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100 页。

⑥ 〔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版,第145 页。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通识层面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