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与戏剧》教材特点分析
2023-01-10孙昆
孙 昆
2021 年10 月12 日,在“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孙春兰指出:“教材建设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这一讲话强调教材编写要对标国家政策,承载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才能全面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本次获奖的优秀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与戏剧》(2019 年版),本文旨在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以下简称《课标2017》)的要求角度对教材编写特点进行分析,以期配合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意见,为认真做好课程实施、深入挖掘学科特色、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而服务。
一、题材突出思想性
《课标2017》对音乐课程的性质做出如下描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①据此,教材编写内容应体现国家意志,有机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教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题材具有启智增慧的教育内涵
《课标2017》中规定,音乐课从原18 课时增至36(18+18)课时,教材据此也从原有的4 个单元扩充到8 个单元。教材整体内容划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包含4 个单元14 个章节,下篇包含4 个单元11 个章节。每个章节的曲目虽然随之进行了增减、替换和调整,但始终遵循以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特点,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提升教材铸魂育人功能。
上篇第一单元“走近戏剧”与2004 年版教材标题相同,但“走近”方式不同。2019 年版教材从戏剧的欣赏与认知、戏剧中的音乐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戏剧的概念、特点、形式,理解不同戏剧形式中音乐的重要性与作用,用不同的戏剧种类体现戏剧以史鉴今的特点,起到启智增慧的作用。其中,保留的歌剧《江姐》选曲《红梅赞》,赞颂了共产党人如红梅般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新增的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悲壮地歌颂了普通百姓坚强抵抗外敌入侵、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一类题材表现了普通党员、普通百姓对党的忠诚,对国的真情,着重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增的京剧《廉吏于成龙》中的精彩唱段《对得起天地良心》,既赞颂了于成龙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为官品格,又通过立意深远的唱词讲述了人生哲理;新增的话剧《蔡文姬》选段《重睹芳华》,以如歌的诗文韵致描述了蔡文姬国破心犹在、修书报家国的爱国之情。这一类题材突出了惩恶扬善的主旨,用不同时期的真实故事表现为官爱民、为民爱国的正面形象。在其他单元中,此类作品多次出现,如歌剧《红霞》选曲《凤凰岭上祝红军》,赞颂了一位普通百姓与敌人机智周旋,为战斗的胜利英勇牺牲的故事;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曲《迎来春色换人间》,刻画出杨子荣机智勇敢、独闯虎穴的英雄形象;音乐剧《玉鸟“兵站”》选曲《我心永爱》,以深情的歌唱抒发主人公对一位军人的情感,侧面表现出当代军人的担当与英武。
为突出题材启智增慧的教育内涵,教材内容经调整后鉴赏作品共计70 个,其中保留原教材作品24 个,修订作品5 个,新增作品41 个,所有作品均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前提,着力提升教材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积极推动和引导学生在《音乐与戏剧》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题材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上篇14 节从中国戏曲的角度解析各代表性剧种的音乐特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剧种排列上,首先将覆盖面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昆曲音乐和京剧音乐列为第三单元“中国戏曲代表性剧种”,其中选取昆曲《牡丹亭·游园》《玉簪记·琴挑》,以及京剧《贵妃醉酒》《空城计》《红灯记》等作品,通过不同的唱腔与流派,体现出戏曲音乐的特色与传承。之后,将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剧种列为第四单元“中国戏曲代表性地方剧种”,选取秦腔、豫剧、川剧、粤剧、越剧、评剧、黄梅戏、莆仙戏等14 个不同剧种的唱段,体现出戏曲音乐的沿革与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体现在教材的下篇中,章节按照“先中后外”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着重介绍中国歌剧与音乐剧的形成历史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通过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歌剧和音乐剧,帮助学生在认知戏剧音乐的过程中,看到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歌剧和音乐剧的影响,并以融合沿革的视角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例如,歌剧《红珊瑚》是中国歌剧形成过程中“歌剧戏曲化”的实践成果,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的旋律创作大多借用中国传统音调依曲填词的方式等特点,都是值得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音乐传承的重点和思想传承的重点,还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中国人民的优秀品格:《击鼓骂曹》中祢衡敢骂曹操擅权乱政表现出其“勇”;《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中诸葛亮稳坐城楼表现出其“智”;《我们是运河的流水》中流水见证了主人公之间的“义”;《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中展现了七仙女与董永质朴的“情”等。修订后教材中的中国作品有54 个,约占鉴赏作品总数量的77%,整体上用中国作品传递道德品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编排强调音乐性
《课标2017》中明确提出:“高中音乐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②这一基本理念,强调了教材编排应符合独具学科特色、独特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材从2004 年版的《音乐与戏剧表演》更名为《音乐与戏剧》,从而淡化了表演与戏剧的关系,将戏剧鉴赏、知识性学习、实践性表演贯通起来,与音乐关联,共同构建出戏剧模块的教学内涵。
(一)体例突出音乐性
教材体例以作品鉴赏、知识、拓展与探究、排演实践等栏目编排教学内容,使得《音乐与戏剧》的学习得以结合经典戏剧作品进行。即通过“鉴赏、体验、理解、比较等途径,使学生初步了解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认知不同戏剧的主要音乐特点以及音乐在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③,实现了在作品鉴赏中完成对戏剧的感知体验,在感知体验中理解知识要点并提升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认知,在拓展与探究中将认知转化为能力,再于排演实践中将能力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多个途径地深入戏剧背后所蕴含的文明,最终升华为文化理解,实现《音乐与戏剧》科学的学科实施方式。
(二)作品突出音乐性
教材选取各具音乐特色的作品,首首不同,特色鲜明。例如,选取的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主要看重其与传统戏曲音乐存在明显差异,以西洋管弦乐队与京剧音乐相结合的特点;川剧《迎贤店》选段《谁见你势利心肠富贵眼》,其唱段伴奏采用以板击节的方式,只在结尾处才出现帮腔,不仅体现出川剧的戏曲音乐特征,又衬托出主人公的落魄与无奈。又比如从歌剧中选取的几个合唱作品,分别展现出不同的音乐特性:《运河谣》选曲《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是以合唱的形式呈现音乐主题,它与剧情变化相配合起到贯穿全剧的作用;《骆驼祥子》选曲《北京城》是以合唱形式出现的间奏曲(传统歌剧的间奏曲大多为器乐形式),它吸取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音调,以朴实、庄严的旋律,深沉厚重的演唱,体现了作曲家在歌剧体裁中的音乐创新。再比如音乐剧,《中国蝴蝶》选曲《蝶双飞》展现其主题动机变化;《俄克拉荷马》选曲《俄克拉荷马》展现其歌舞特性;《歌剧院幽灵》选曲《歌剧魅影》展现其戏剧特性等。
三、体裁呈现多样性
《课标2017》在模块描述中提示:作为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想理解《音乐与戏剧》的“一般规律”“主要特点”“音乐的地位与作用”,需要从“不同戏剧品种”中入手。④依据这一要求,《音乐与戏剧》在体裁选择上主动涉猎“欣赏中国戏曲与中外歌剧、音乐剧及戏剧配乐”等艺术种类。
(一)戏剧类型的多样性
教材上篇第一单元涉及多种戏剧类型: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类型,具有由唱腔和器乐伴奏构成的戏曲音乐贯穿全剧的戏剧特征;歌剧类型突出音乐为主导、歌唱细节表现人物的戏剧特征;音乐剧类型突出音乐与舞蹈、说白相结合,使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戏剧特征;话剧类型突出音乐在戏剧中的烘托作用,以语言为主体表现手段的戏剧特征;电影、电视剧类型突出表演与音乐的结合,通过扮演人物表演故事的戏剧特征。
(二)戏曲体裁的多样性
教材上篇中第二、第三、第四单元以中国戏曲为核心,通过33 个作品体现中国戏曲的多样性。从戏曲表演手段看,教材选曲突出“唱”——体现不同演唱行当的京剧《二进宫》、粤剧《帝女花》选段;突出“念”——展现戏曲念白的京剧《击鼓骂曹》、昆曲《牡丹亭》选段;突出“做”——虚拟性表演的川剧《秋江》、桂剧《拾玉镯》选段;突出“打”——凸显武术技艺的京剧《三岔口》《白蛇传》选段等。此外,戏曲的声腔和剧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其唱腔、音乐、方言彼此融汇发展,逐渐形成地方特色剧种。为体现多个剧种的音乐特征,教材从三百余个剧种中精选出基于陕西方言的秦腔、四川话的川剧、湖广音和京音的京剧、吴语方言的越剧等,分析不同剧种形成的原因,找出彼此的关联与发展,探究不同剧种的音乐特征。
(三)歌剧、音乐剧体裁的多样性
教材下篇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单元以歌剧、音乐剧为核心,通过18 个歌剧作品和12 个音乐剧作品体现歌剧与音乐剧体裁的多样性。歌剧选取了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宣叙调《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蝙蝠〉序曲》、《间奏曲》等多种体裁的作品,还通过女中音作品《你们可知道》、女高音和男高音对唱《饮酒歌》、花腔女高音作品《木偶之歌》等不同音色体现咏叹调的不同演唱形式。音乐剧选取歌舞曲《今天休息无人上班》、独唱曲《我心永爱》、重唱曲《歌剧魅影》等作品,体现音乐剧表演体裁的多样性。
四、选曲聚焦经典性
(一)选用各剧种的经典作品
依据《课标2017》提出的“对经典戏剧作品进行赏析”⑤的理念,教材中的戏曲部分着眼于经典剧目、经典唱段、经典表演、代表性人物四个维度进行选择。例如,京剧《贵妃醉酒》中的经典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因梅兰芳先生唱做兼备的表演使全剧充满艺术感染力,被认为是接触京剧的首选剧目之一。又如评剧《花为媒》中的经典唱段《报花名》,以新凤霞特有的“疙瘩腔”演唱、赵丽蓉特有的幽默表演而备受关注,后成为研究评剧、模仿表演评剧的必选唱段,更是被不同艺术形式移植和发扬。其他戏剧形式则着眼代表性剧目、代表性唱段、代表性标志三个维度进行选择。例如,话剧《蔡文姬》开创了话剧中国民族风格化的先河,其舞台设计、文学底蕴、导演和表演艺术堪称教科书一样的基础范本,其选段《重睹芳华》集中体现出话剧艺术中诗词吟诵的音乐性、配乐诵读的音乐性、音乐渲染表演推动剧情的特点。又如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形成的标志,音乐剧《演艺船》被公认为是美国第一部成熟的音乐剧等。
(二)选用适于教学的经典作品
教材选曲还通过试教试用的方式关注了大量来自一线师生的反馈意见,既做到选取时长较短的作品片段并贴近学生学习心理,又选取耳熟能详的作品便于课堂教学,以切实做到编写出学生喜欢用、教师好把控的戏剧教材。例如,花鼓戏《刘海戏金蟾》、越剧《红楼梦》、歌剧选曲《珊瑚颂》、音乐剧选曲《回忆》等,这些作品在各类文艺演出中经常被表演、改编、复排;昆曲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秦腔中的《祖籍陕西韩城县》、歌剧中的《紫藤花》、音乐剧中的《人去楼空》等,因选曲多为相应领域必唱经典,也必将伴随时间推移成为开阔学生视野的必备经典。特别要说明的是,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每一个作品的不同层面都需要精心制作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典,因此教材中每一个选曲都具有多重学习的意义,如戏曲作品的流派、板式、表演、音乐特征,歌剧与音乐剧作品的形式、体裁、音色、舞美等,包括教材中的剧照都为呈现经典起到聚焦的作用。
五、教学体现实践性
(一)作品难度便于实践
《课标2017》从模块总述、教学内容到教学提示,都明确提示教材编写应体现实践性,而戏剧类型和戏剧剧目的数量浩瀚如海,要编写出一本既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又容易被一线师生接受和具有实践性的教材,考量着编写者对戏剧剧目与教师学生的了解程度。因此,本教材从经典作品出发,兼顾作品的难易程度,将略有难度但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设为鉴赏:如京剧选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歌剧选曲《你是我,我是你》、音乐剧选曲《人去楼空》;将便于学生学唱和表演的作品设为排演实践:如黄梅戏选段《满工对唱》、歌剧选曲《饮酒歌》、音乐剧选曲《云中的城堡》等。
(二)作品形式便于实践
考虑学生的爱好不同,又都需要在不同的戏剧实践中培养兴趣,教材将排演实践板块放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将内容与单元知识要点相融合,以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排演,种类也涵盖配乐诗朗诵、彩调剧、黄梅戏、京剧、歌剧、音乐剧等。另外,受班级排练的影响,必然存在学生表演水平的差异,为了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表演,不同的排演实践作品参与人数和表演难度各有不同:如诗朗诵《领航新征程》表演形式可领可齐,可单人可多人,入门较为轻松;彩调剧《王三打鸟》为两人表演,人物数量不多,且以对话形式进行,学生容易进入角色,但是表演略有难度;现代京剧《智斗》为三人表演形式,音乐剧《云中的城堡》为独唱表演形式,可选择唱、演能力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实践;黄梅戏《满工对唱》,歌剧《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饮酒歌》,音乐剧《文成公主》《苦囚之歌》等分别包含个体或群体性表演,以及对唱、领唱、齐唱等不同演唱形式。这些不同的戏剧类型便于不同表演程度、不同演唱能力的学生选择参与。
经以上双重因素考虑,教材编选了排演实践作品10 个,其中保留原作品4 个,修订作品2 个,新增作品4 个,基本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达到了展现个人表演能力、演唱能力和群体表演能力的教学需求。
“人音版”高中《音乐与戏剧》是众多专业编写者、实践者、使用者的共同结晶,是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期待本教材在教材高质量建设中,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能够起到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第1 页。
② 同注①,第4 页。
③ 同注①,第22——23 页。
④ 同注③。
⑤ 同注①,第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