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MO实践式育人模式打造思政金课路径探究
2023-01-10程媛媛胡延龄
程媛媛,胡延龄
(1.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培养,积极打造思政“金课”,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是党和国家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人才保障和思想保障,也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融合信息传播的优势,提升思政课吸引力、育人实效及教学质量,以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合格人才。
一、打造思政金课背景及意义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要对学生进行更多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2]。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积极打造“学生喜欢听、教学质量好、育人效果明显”的高校思政金课品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以互联网为依托,既重视发挥传统思政课的教学优势,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快捷、信息海量、平台互通的优势和特点,将“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思政“金课”,也是因势而新的需要。
二、OMO实践式育人模式的概念界定
OMO是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于2017年11月在“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The World in 2018特辑中发表的专栏文章中提出的,描绘了OMO(Online-Merge-Offline,线上融合线下)在未来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前景,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应用、流畅的支付系统、质优价廉的传感器、人工智能AI技术和5G的发展壮大将成为助力OMO时代的四大因素,但概念无清晰界定。中国互联网的成长从纯线上时代进入了由线上到线下的O2O模式,再到OMO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交流互通形成线上线下及空间的导流模式。Collins(柯林斯)词典对“Merge”的解释是“If one thing merges with another,or is merged with another,they combine or com e together to make one whole thing.”在OMO语境中,可以说“one whole thing”就是指线上线下用户的无缝体验,既丰富线下的育人服务,又拓展线上的内容体系,构建线上育人特色和优势,再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手段等为教授主体赋能,用线上授课环境服务拓展线下实践及强化育人实效,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贯通。结合思政课程与实践式育人研究实际,本文中OMO实践式育人模式内涵定义为:“以空间为实践依托,将线上线下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实践互动活动全面整合而形成的特色育人闭合循环系统,最终通过‘线上+线下+空间’形成育人闭合循环,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落地融合。”此模式打破时下热门的O2O混合教学模式的线性思维,使整个教育的设计出发点不再止步于线上或线下的任何一方,实现了“以教师输出为中心”到“以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为主体”无缝衔接的教育思维转变,也弥补了O2O模式过分强调从线下到线上或从线上到线下的单向闭合教育模式的缺陷。截至 2020年 7月 1日本文OMO实践式育人模式研究初探完成,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OMO”与“教育”为主题的论文仅有1篇;目前,针对研究“OMO”为主题的论文有207篇,大部分针对商业化模式构建或侧重技术手段开发等理论研究,只有寥寥几篇涉及教育方向,基于OMO实践式育人模式下打造思政金课的实践路径还没有涉及,具有很大探索空间。
三、基于OMO打造“三经典”思政金课实践路径
(一)以线上教师为主导,思政课微课录制系统化
1.经典理论说。思政课具有透彻的理论对于大学生才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和信仰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关注中国现实问题,提炼能反应新时代特征和学术生长点的经典理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不仅在于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而且在新时期它仍然发挥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指导作用。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穿透力为目标,开展“讲理论”系列微课,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微课,开发和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实现预设的教育目的[3]。微课内容应强调新而精,结合新时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等内容,避免长篇大论,泛泛而谈。目前微课的录制与制作,虽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从体系建立上来说,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应针对课程章节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微课。各级各部门针对微课的比赛,范围广、门类多,而针对某一课程的每个章节进行经典微课制作和遴选,更能打造有亮点、有创新的理论微课系列,选取有代表性又能吸引学生的“知识点”来制作设计微课,教师全程参与录制,有利于线上资源的整合和微课创新实践的推进。
2.经典案例说。中国人民经历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不畏生死、顽强拼搏,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故事。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带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形成了有温度的经典案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发广泛,不同价值观思潮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善于利用经典案例,挖掘案例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愈发重要。结合当下大学生追捧的新媒体短视频渠道,开展特色直播活动“主播说联播·导员说红课”,以教师或辅导员为主导,拍摄以教师亲身示范的经典案例短视频,形成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案例演示,既符合当下青年对新媒体短视频的追捧,又能形成快速传播的实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3.经典时事说。时事与政治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大学生了解世界的主渠道。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时事政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处境和发展方向。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只有保持理性的头脑厘清世界发展脉络,掌握国际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多作贡献。大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更具有个人主观倾向性,如娱乐、旅游、生活等,具有学生个人色彩。而教师在思政课讲授过程中,对时事热点的选择,也具有个人主观倾向性。基于此,可建立“时事热点观察员”小组,对每天发生的时事热点进行归纳、总结并编印成册,这对于思政课讲授内容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有代表性、有吸引力的时事热点,结合课程理论内容进行讲授,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及评论,对于掌握思想政治育人效果的主动权、话语权、管理主导权,引导网络舆论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空间实践为依托,激发学生主动实践创新
1.经典理论我来评。当前大学生主要是“90”后与“00”后,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善于观察和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困惑也有期待。积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探索理论和运用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线上授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线上理论讲析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引发学生对经典理论的深刻剖析,并结合下节课的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从而避免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活动。如以建党一百年等纪念日为契机,丰富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开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团”“四史研习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社”等协会;组织开展党的先进理论宣讲系列活动,如读书会、有奖问答、棋逢对手等特色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凝聚力、创新力,弘扬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经典案例我来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以地域红色文化为切入点,以线下学生为主体,开展全方位的思政课经典案例编排创作模式。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为题材,结合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难点话题,让学生编排剧本并参与表演,形成丰富有趣的案例演绎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悟、体会革命故事,从而强化育人实效,激发学生自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比如开展“还原历史记忆”“伟大的人物”“中国民俗经典故事”“记忆的力量”“红色基因”等演艺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伟人事迹、民风民俗、时代精神等内容的了解和传承,增强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课上课下五五分的模式,突出学生实践主体地位,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传承经典、创新实践,这样的教学因贴近于学生所处的地缘文化环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4]。
3.经典时事热点我来议。有理论的清醒,才有制度的自信。面对国际间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思想碰撞,大学生如何明辨是非,保持理性的头脑,更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观点并正面引导。基于“易班”等平台搭建内容互通性强、关联度高的育人板块,搭建时事热点评论发言渠道,让学生有发言、交流、沟通的平台。比如围绕红军长征过程中为了救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否值得等话题展开讨论;通过易班平台的“轻投票”板块让同学们通过投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剖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当下青年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把握青年大学生主流思想,为课堂解惑、线上授课、线下创作及经典案例的选用做铺垫。如建立“大家有话说”“洞悉天下”“明辨未来”“主播说联播,学生有话说”等板块,让学生在学中说、说中学。
(三)以师生互动为平台,实现融媒体的资源整合
1.以易班平台为依托,实现学校融媒体资源整合
就目前高校对各教育 APP建设开发使用情况来看,各高校自行开发能凸显出自己特点的互动平台可行性不大,一是成本很高;二是目前开放的平台使用率较高、技术较先进、受众认可度也较高;三是即便开发出来在后期运营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时间去解决处理,对发挥平台育人实效具有延迟性。因此,可以通过融媒体手段,增加第三方链接,整合内部数据,改变高校以往数据各自为政的局面,解决高校内部“信息孤岛”难题,提升高校内部数据运作效率;建立起与外界的联系,增加数据来源,更好将前沿信息引入高校内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数据质量,既能实现新媒体的资源及功能整合,又能制定并体现出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的独特性。比如“易班”平台,功能上就有很强的融合性和全面性,可以实现融媒体平台的建设举措。借助易班平台,增设“三经典”(经典理论、经典案例、经典时事热点)板块,创新思想政治育人网络模块建设和平台板块设计。可针对“三经典”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巩固育人实效,如针对时事热点评论评选出“最佳观察员”,针对经典理论评选出“视角独特新星”,针对经典案例评选出“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配角奖”等,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形成良性互动,并根据时代要求探索出具有创新化的内容,做到寓教于乐,丰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深度融合,强化线下-线上-空间-线下的闭合循环育人模式。通过深度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建设工程,丰富、繁荣、创新融媒体平台思政网络建设,吸引学生进行共建共享,使思想引领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螺旋式发展,促进OMO实践式育人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构建OMO实践式育人教学团队,打造一体化育人闭合循环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互联网、5G和AI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完善发展教学空间环境,实现“线上+线下+空间”的育人路径和举措更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同时,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需要打造一批善于观察、总结、反思、创新、组织的新型思政课教师,发挥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传播的主导作用,实行课堂教师解惑,线上学习巩固,线下思考创作,空间实践演练,线上师生讨论的育人模式。既要融入社会时事热点等问题充实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又要善于利用网络进行融媒体渠道育人模式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能借助课下空间发挥个人特长,这对实现OMO实践式育人教学及打造思政金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强保障,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均衡发展
思政小课堂在于知识的传授和解惑,而社会大课堂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真理、检验理论,从而认同理论。为使思政课活起来,推动OMO实践式育人教学落地,打造思政金课,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思政课,从行动上落实思政课,从经费上保障思政课,解决学校间不同班级、不同课程在资源与服务过程中的差异性,构建具有共享性、互通性、互动性的资源与服务空间。学校应加大统筹力度,规范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建设,增设实践环节学时,创建实践环节场地,保障实践环节经费,促使实践环节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评价,可在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内容、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成效,形成反馈机制,引导教师不断修正、完善、提升教学水平,并积极主动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成效。
四、结语
思政课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课程,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为了深度推进思政课育人实效,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实践育人效果,本文提出OMO新型实践式育人模式,打造思政“金课”品牌,提升网络思政的吸引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精神,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