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
2023-01-10崔丽芳
崔丽芳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先秦时期,处于文明源头的古人品格澄澈、生机勃勃。先秦的侠人义士“救危扶困,济人不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报,赴火蹈刃;受人之托,一诺千金。”[1]P17赵氏孤儿、荆轲刺秦等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演绎了那个时代的壮烈与决绝,告诉后世什么叫轻生重义。先秦的志士仁人,胸襟博大,担责家国;入世经世,平治天下;崇仁尚义,自律严格;重道轻势,来去自由。孔子周游列国,孟子浩然正气,商鞅经略秦国。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形象演绎了那个时代志士仁人的胸襟气魄与功业理想,昭示后人何谓崇仁尚义、家国情怀。
先秦是中华文明之源,著名学者黄摩崖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2]先秦时期的古圣先贤为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先秦也是中华母教文化之起源,先秦母教文化是孕育古圣先贤、涵育中华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之一。中华优秀母教文化的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而欲重振中华优秀母教文化,必当高度重视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内涵解析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人文情怀和人文素质的根基,是爱国情怀的思想根源。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3]P73家国情怀内涵复杂,见仁见智,要而言之,笔者认为可以体现于以下三点。
首先,家国情怀体现为忠心爱国的道德品质。南宋崖山战败,十万军民蹈海殉国;明亡之际,节烈之士大义凛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P148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5]P419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用舍身为国的壮举和豪迈诗句,诠释了家国情怀首先就是要忠心爱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家国情怀体现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P230这是对忧患意识的深刻诠释。古往今来的杰出先辈告诫后世,因为深爱家国,所以关怀家国,时时刻刻忧心其前途和命运。
再次,家国情怀体现为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北宋理学家张载指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P769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P75强调即便为凡夫俗子,也不忘担责家国。无论身居何位,要胸怀家国,勇于为其担责,既要有担责意识,更要落实于担责行动。
二、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男外女内的传统分工,以及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伦理传统,妇女被束缚于门闾之内,家国情怀与传统中国妇女关系疏离。然而一代代中国母亲为华夏育无数英杰。很难想象没有家国情怀的母亲,何以教化出有家国大义的儿女,因此探源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对理解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后世,先秦妇女所受伦理束缚和社会成见较少,她们所具有的家国情怀不仅培育了先秦仁人志士,而且提升了华夏文明的境界。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具体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不忘国忧的忧患意识。传统中国妇女受既定社会角色限定,恪守“内外之别”,先秦妇女却在家庭之外心有旁骛,“虽在匹妇,国犹赖之”。[9]P212据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漆室邑有位女子,超过出嫁年龄仍未嫁人。时值鲁国穆公执政,穆公年暮而储君幼小,鲁漆室女为此忧心,靠着柱子长啸。人们听到漆室女悲愤的啸声,无不为之感伤。邻家妇女与漆室女游玩,关切地问她啸声如此悲伤,是不是想出嫁了?漆室女叹曰:“不然,非子所知也……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女独安所避乎!”[9]P143鲁漆室女阐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世间万物永恒运动、普遍联系,个人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一个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忧及家国;不能只顾眼前,更要放眼长远。女子不能置身家国之外,也应该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穆公)三年,鲁国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女转输不得休息”。[9]P143这说明鲁漆室女之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在洞悉政事基础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谋远虑。
战国时期魏国大夫如耳之母曲沃负也颇具家国情怀。魏哀王为其太子纳妃,太子妃貌佳,魏哀王欲据为己有。王室乱伦似乎不干臣民百姓之事,但曲沃负却由王室乱伦失义想到了魏国安危,进而由魏国安危想到自家安危,力劝其子不惧祸患,匡扶正义。她说:“王乱于无别,汝胡不匡之?方今战国强者为雄,义者显焉。今魏不能强,王又无义,何以持国乎!王中人也,不知其为祸耳。汝不言,则魏必有祸矣。有祸,必及吾家。汝言以尽忠,忠以除祸,不可失也。”[9]P156不难看出曲沃负政治素养好,深谙仁政之理和君臣之道,对家国关系亦有纵深理解。曲沃负的家国情怀不只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止于规劝他人,关键时刻,不顾自身老迈,勇于直面君王。如耳因出使齐国而无法进谏,曲沃负面见魏哀王,忠言直谏:“妾闻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今大王乱人道之始,弃纲纪之务。敌国五六,南有从楚,西有横秦,而魏国居其间,可谓仅存矣。王不忧此而从乱无别,父子同女妾,恐大王之国政危矣。”[9]P157最终曲沃负成功阻止了魏哀王乱伦。
先秦妇女的政治见识和家国情怀,昭示了中华文明源头时期的妇女识见之高远、情怀之宏阔,诠释了历史时期中国人优秀品质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后辈仿而效之,必将有益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先秦妇女有强烈的为国育贤才意识。周朝国祚绵延近800年,文治武功影响深远,令后世每每有“崇周”之念。周王室发轫即与优秀母教有密切关系。所谓“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9]P17王季之妻、周文王之母大任,从怀孕起就重视胎教。她在孕期不看不正经颜色,不听淫秽声音,不说狂傲话语,不吃辛辣生冷食品,以保持仁爱祥和的心态,为孕育胎儿创设优良的环境。《列女传》记载:“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9]P17
亚圣孟子生逢乱世,有平天下、济苍生之抱负,慨叹“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6]P79孟子能成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之圣贤,同样离不开优秀母教。孟母非常重视教育,她很早就意识到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所以不惜屡次搬家,最后“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9]P42才算安定下来。由此可见,孟子的贤明睿识源于孟母尊师重教和培育贤才的意识。
王孙贾之母也有着深重的为国教化贤才的意识。王孙贾是战国时齐闵王侍臣。燕国乐毅率诸侯国联军合纵伐齐,齐都临淄被攻破之时,闵王仓惶逃走。王孙贾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因不得见悻悻而归,其母责备说:“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10]P196王孙贾深感惭愧,即刻离家打探齐王下落。王孙贾母亲深爱儿子,所以才有门闾之望的表现。然国破家亡之际,她不顾骨肉亲情,宁失门闾之望,也要让儿子履行作为齐王侍臣的职责和使命,体现出一位母亲对儿子勇于承担家国使命的期望和支持。
周文王母亲大任为育贤才,兴胎教;孟母为育贤才,屡迁居;王孙贾母亲为育贤才,宁失门闾之望。先秦母亲育贤才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皆出于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彰显了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和远见卓识。
(三)为国教化君王的担当精神。先秦时期,有一些出身于贵胄名门又嫁入王室的妇女,虽富贵无边,尊崇无比,但并不奢侈炫富、谄媚邀宠,而是自觉履行身为国母之责,担当起教化君王的重任。姜后,西周宣王姬静的王后,本是齐侯之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她长相姣好,品德贤淑。不合礼之言必不说,不合礼之事必不做。周宣王即位之初,在召公等人扶持下勤于政事。可时间一久,不免懈怠,常流连忘返于后宫。姜后见宣王如此迷恋女色,十分担忧。她意识到宣王身为天子,肩负大任,若沉溺后宫,不能全心于天下,非但不能力挽周王室的衰势,还难免重蹈周厉王的覆辙,乃至葬送周朝几百年的社稷。于是姜后摘下头上的簪子和耳环等象征王后的饰品,换上普通女性装束,然后拜托傅母代向宣王禀告说:“妾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夫苟乐色,必好奢极欲,乱之所兴也。原乱之兴,从婢子起,敢请婢子之罪。”[9]P61周宣姜后的自责婉谏,令宣王内心极受震撼,他既忏悔又感激地对姜后说:“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9]P61自此后周宣王“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9]P61由此可见,“宣王中兴”的出现,除史书上屡屡提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外,也应有姜后一份功劳。
樊姬,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贤妃,才貌双绝,兰心蕙质。楚庄王好狩猎,樊姬认为君王沉溺于狩猎而不专心政事,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屡次进谏。在劝谏无果的情况下,樊姬“乃不食禽兽之肉”[9]P73,最终“王改过,勤于政事”。[9]P73樊姬不仅教化君王成明君,而且还帮助君王识贤臣。楚庄王认为虞丘子是贤臣,樊姬却说虞丘子是贤臣但不算忠臣。楚庄王不解,樊姬说:“妾幸得执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能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十数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不忠不智,安得为贤?”[11]P3楚庄王听后很高兴,次日即把樊姬的话告诉虞丘子,虞丘子听了很惭愧,于是将孙叔敖推荐给庄王。孙叔敖担任令尹治楚三年,辅佐楚庄王成为霸主。正所谓“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9]P73
周宣姜后教化宣王有中兴,樊姬劝谏楚王成霸业。先秦时期身为国母的贵族妇女,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使命感,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担当为国教化贤君的国母使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可见,传统中国虽是男权政治,但妇女并不是完全排斥在政治之外,她们在特殊的位置以特有的方式,对国家政治和国运兴衰产生独特影响。
三、先秦妇女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
(一)启示学界重新审视传统中国妇女的历史地位。儒家创始人孔子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12]P264深刻影响了对女性评判的伦理价值观念;传统“女祸论”又塑造了男权视阈下红颜祸水的女性观。而前文对先秦妇女事迹的爬梳,不难看出贤子背后有贤母的教化之功,贤夫背后离不开贤妻的辅助之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经一代代中国人相继相续、薪火相传、凝铸而成,如果说正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才换来中华文明永续发展,那么一代代或隐或显的贤妇、贤母当功不可没。相较于传统深厚的诸多人文学科,中国妇女史研究还是年轻的学术领域,其发展需要进行多元尝试和探索。对先秦妇女家国情怀的探究,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传统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认识传统妇女对培养有格局、有情怀的优秀中国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进而理解传统妇女对中国人家国观念构建所发挥的隐而不晦的作用,启示各界有识之士加深对妇女与家国延续和发展之间关系的体认,从而为培养优秀中国妇女献计献策。
(二)提升当代中国妇女的人格境界。近代以来,西方女权思想传播以及社会变迁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变革,导致中国妇女角色地位及价值观念等较之传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中国女性崇尚个性自由,女权思想和女性主体意识凸显,执着于自身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提升,一些人家庭观念、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相对淡薄。女性觉醒诚然是可喜的社会进步,但也由此引发种种社会问题。诸如,妇女无暇或无力全身心投入子女教育,子女教育或过于依赖学校和教师,或过于依赖祖辈甚至假手外人,由此导致出现一系列子女教育问题;夫妻双方过于追求自我,导致离婚率日益攀升,以及赡养父母责任意识淡薄等家庭问题;人们私欲膨胀,对国家和社会缺乏奉献精神等社会问题。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绝不能简单归因于当今中国妇女,乃是多种不良社会因素综合效能所致。可是设想一下,如果当代中国妇女有漆室女和曲沃负的忧患意识,有文王母、孟母、王孙贾母等为国育贤才的责任意识,有周宣姜后和樊姬等为国教化君王的担当精神,那么上述社会问题是不是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甚至迎刃而解呢?对先秦妇女家国情怀进行探究,希望当代中国妇女学习优秀先秦妇女的事迹,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优良传统,认识清楚当代语境下妇女的家国使命,从而提升其人生格局和精神境界,在追求自我实现基础上,树立并坚持有格局的家庭、民族和国家观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发展,服务当代,泽及后世。
(三)开阔当代中国妇女的教子理念。先秦时期,不仅跻身于政坛的妇女能从家国大义出发思考、处理问题,就连僻处乡野的漆室女也有家国之忧;不仅政治女性担负匡扶君王的职责,甚至远离政坛的王孙贾母,宁失门闾之望,也要启发儿子担责家国之难,伸张家国大义。可见,先秦历史熠熠生辉,先秦社会人才济济,与优秀的先秦母亲注重对丈夫和儿子家国大义的匡扶与教化有一定关系。反观时下教育,过分重视孩子的智育,而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涵育。知识技能高超的表象之下,品格节操相形见绌,于是一个个无信仰、无情怀、无责任感、无担当精神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应运而生,严重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产生,显然要反思教育,这与目前教育对品格之教的忽视有脱不开的干系。
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尤其先秦母亲对后辈家国大义的教化,启示良多。教育子女要德智并举,不可偏废;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注意提升孩子的人生格局,教育他们要心中有他人,要有宏观视野和家国情怀,不要成为空有满腹才华,却心胸狭隘之人。只有家庭尤其是母亲重视孩子的品格之教,孩子未来的人生才可能更精彩,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会更美好。
(四)启发人们纵深理解家国关系。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讲究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个人与家族、国家是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先秦妇女有着深重的家国情怀,不论是一介平民女性,还是一个母亲,或是一国之母均能深刻领悟“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无论国家初现衰败苗头,还是处于国难当头、生死存亡之际,抑或处在蓄势待发、走向辉煌的转折关头,优秀的先秦妇女均能保持警醒,或者自己,或者促使丈夫或儿子担起家国重任。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能启示人们纵深理解家国关系,从而自觉摆正个人在家国之间的位置,担负起个人对家国的责任,进而有助于实现当今中国家庭和谐、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强大。
综上所述,无论身居显贵之家还是辟处乡野之地的先秦妇女并没有置身于男权政治之外,而是置身于家国体系之中来承担个体使命,积极在家与国之间寻找坐标,竭尽所能践行家国使命,因而宏大的历史叙事镌刻上了她们微而不卑的痕迹。
基于目前史料,从尊重历史出发,为数不少且身份各异的先秦妇女具有弥足珍贵的家国情怀是不争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她们加深了中华文明的厚度,提升了中华文明的高度。但必须承认具有家国情怀的妇女是先秦妇女的优秀代表,并非认为先秦妇女都能具备家国情怀。选择关注优秀先秦妇女的家国情怀是尝试寻找中华文明源头时期中国人精神和品格中的优良基因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