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白桦翻译思想研究
2023-01-10冯艳春
冯艳春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一、翻译思想的涵义厘清
译学界研究翻译思想的论著不胜枚举,然而何为翻译思想,尚未给出全面的解析。因此,首先有必要厘清翻译思想的涵义。
中国百科大辞典(普及版)对“翻译”的定义为:“1.把一种语言文字的含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2.指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1]P301“思想”的定义为:“1.高级认知活动:对从外界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如分析、综合、推理等),借以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意识过程;2.在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中,指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1]P911可以看出,翻译既可指翻译活动,也可以是翻译人员。思想也可以从心理学和哲学两个维度来界定。
中国翻译理论家刘宓庆指出,翻译思想指翻译家对翻译之“道”的经验的高度提升或高层级认知,这种认知反过来指导他在更高层级上的实践,由此获得新的经验,分为“体验”“体认”“体悟”三个阶段。[2]“翻译思想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引导、指导意义”。[3]也就是说,翻译思想是翻译理论的最高层级,二者属于上下层级,而非对等或者平行关系。邵有学也指出:“翻译理论是规则、原理和方法的系统性总结、提炼,而翻译思想则涉及更深层的理念、集体精神、价值观和思维方式。”[4]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翻译思想涵盖范围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翻译思想包括古今中外一切翻译家对翻译实践的认知;狭义的翻译思想是指某个时期某个翻译家对于翻译活动的经验总结和论述判断。由上所述,翻译思想可概述为“从事翻译的人员对翻译实践活动的高级认知活动”,本研究所关注的是狭义的翻译思想。
根据知网的文献统计,发现收录与张白桦及其编著译相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翻译实践报告的参考文献共计636篇,以张白桦及其译著为研究主体的学术论文共21篇,其中风格研究4篇,翻译策略及技巧探究3篇,译本对比解析3篇,“创造性叛逆”论文2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等翻译理论对张白桦译著的描述研究论文 9篇。可见,综合深入探讨张白桦翻译思想的论述尚未出现,本文拟首次系统概述张白桦翻译思想,旨在为当代翻译家,特别是女性翻译家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二、张白桦译著的社会影响力
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知网、亚马逊网、京东网、当当网显示,以当代英汉独译的译著数量而论,张白桦翻译的数量较大。其所著译图书在各大网站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得到相关文学评论13次,荣获各类图书奖项31次,获得国内外相关奖项2次,入选国内外相关传记5次。
例如,其专著《翻译基础指津》,出版后半年蝉联亚马逊翻译学新品第一名、连续一年半蝉联翻译学畅销图书;当当网中译社旗舰店外语类、翻译类图书第一名;京东人气图书;2020年中国图书网畅销外语书籍。
再如,其译著《寂静的春天》,获得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2016),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好书推荐、畅销类,《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阅读周刊书评推荐,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开学第一课”阅读书目推荐;中央电视台10套读书栏目推荐,中央电视台一套朗读者栏目(第二季)推荐,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道。
具有如此社会影响力的当代翻译学者,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因此,下面将聚焦张白桦的翻译实践,从张白桦及其翻译活动总论和张白桦翻译思想两个层面逐一进行梳理。
三、张白桦及其翻译活动总论
张白桦,女,汉族,1963年4月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书香世家。现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迄今为止,在中央级出版社和报刊社出版编著译累计1200万字,共39部。其代表作包括但不限于:
原创文学评论《大音希声》、原创诗歌批评《郭力家:力图以“陌生化”形式“诗意的栖居”》,原创微型小说《白衣女郎》,专著《翻译基础指津》,教材《趣味英汉互译教程》,学术文章《文学翻译中的逻辑、语法和修辞》等。
短篇译著《凌鼎年微型小说自选集》为中国微型小说英译第一部自选集,此外还有《海妖的诱惑》《与字母一起漫游世界》《老人与海》《你也能拯救地球——第101个实际行动》等。入选权威微型小说选本96种,在《英语世界》《读者》《故事会》等核心期刊、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发表短篇译作350万字。
长篇译著《房龙地理》《寂静的春天》《谋杀的颜色》《危险的夏天·非洲的青山》《西南联大英文课》《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地球的故事》等。
张白桦的纸质图书均为各大网站畅销书,获得过“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以色列)主席奖”等国内外奖项,得到过中央电视台10套读书栏目、中央电视台一套朗读者栏目(第二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今日头条等介绍。张白桦纸质图书的对应电子书,在喜马拉雅、蜻蜓、荔枝等网络电台,起点中文网网站,百度阅读、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阅读、知乎、小红书、得到、抖音等APP均有上榜图书和介绍。
根据统计表明,张白桦的翻译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但以实践为主;在语言上是双向的,既有英译汉,也有汉译英,但以英译汉为主;在翻译成果最终呈现样态多元化上,既有纸质图书,也有电子图书,但以纸质图书为主;在翻译成果呈现的媒体上,实现了从出版社、期刊、报纸、网站、小程序、自媒体等全覆盖,但以出版社为主;在文类上,社科、小说、散文、诗歌均有涉猎,但以小说为主,其中长篇占三分之二,短篇占三分之一;在出版发表的平台上,均为中央级单位;在读者覆盖面上,遍布世界各地。
四、张白桦的翻译思想探究
不难看出,张白桦的独译量较大,各种文学体裁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均有涉猎,读者群广泛。然而译界学者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未就其翻译思想挖掘探讨,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本文拟从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风格四个维度来挖掘张白桦翻译思想的闪光之处。
(一)以真善美为主题,关注妇女儿童、青年题材
从主题上看,张白桦译著选材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主题,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短小精悍、震撼有力、脱俗超凡的故事,或让人深刻反省,思索人性;或让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或探寻人性中的真、爱、美,传递正能量,向上向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例如,《我为什么当老师》影响颇大,在期刊《高中生》、微信公众号中国教师报、浙大EMBA、英语世界、优教育、天天乐学网官微、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平台、人教教材培训、江苏教师考编资讯网等百余家媒体转载。胡晓曾评论道:“所选篇目,均为凝练精巧之作,难易适中,极大限度地接近读者”。[5]
做好文学翻译,要有丰富充沛的情感。她的译作中有描写儿童温暖纯美兄妹之情的《漂亮的李子妹妹》,人间暖情故事《男孩与银行柜员》、家庭温情的《妈妈的手》和《至爱深情》、舍己爱人的凄美故事《一只蝴蝶的爱情》,以及爱情故事如《重返天堂》《莉莉与大卫的爱情故事》《心与心的交换》《爱的神话》《雪花》等。这些小说故事结局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故事扣人心弦,作为目标读者的青年人,在阅读理解迻译之美的同时,心灵得到教诲,提升个人品行修为。再如,《寂静的春天》《等鹿来》《飞禽记》等原作倡导环保理念,张白桦的译著无疑也在传达同样的理念,呼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人类对环保的反思。正如张锦贻的表述:“张白桦所译的作品范围极广,注重原作表现社会的力度和反映社会的深度”,从而“揭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分歧”,“显示出她是从人性和人道的角度来观察现实的人生”。[6]品读以上译作,可以看出从题材上她是为弱势群体、为传播文化、为抒发性灵发声,有着悲悯苍生的人文情怀。
从翻译选材的时间定位来看,张白桦译作在时间上以当代经典为主,传统经典为辅;在翻译上以英译汉为主,汉译英为辅;体裁上以小说为主,以社科为辅。张白桦译著颇丰,当代有长篇小说类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社科类的《房龙地理》,散文类《英汉经典阅读系列·散文卷》,诗歌类《海妖的诱惑》,汉英微型小说集类《凌鼎年微型小说自选集》,英汉微型小说类的《爱旅无涯》(《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1998年最受读者欢迎翻译作品),《仇家》(全国第四次微型小说续写大赛原作),文学批评类《透视美国—金斯伯格论坛》(四川文艺出版社)等。不难看出,张白桦的翻译囊括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四大家族”,在散文、诗歌翻译及诗歌批评方面均有涉猎。
(二)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西方现代阐释学之父、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中的两种翻译取向:让读者靠近作者;让作者靠近读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了贴近青年的语言习惯,张白桦在其专著《翻译基础指津》中将归化表述为“接地气”、异化表述为“洋腔洋调”。同时还指出,译者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畅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7]P51例如,她的《我有一个梦》之所以得到大量转载,与她地道的归化不无关系。再如在《红蚂蚁大战黑蚂蚁》的译文中,为了更贴近中国读者,符合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和用词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使用归化式用词如“单挑”“群架”“不成功便成仁”等,既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又成功地渲染出了战争的气势,进而营造了亲切的中国风。
(三)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作为译者,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张白桦在其专著《翻译基础指津》中有过清晰的站位:“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并且指出直译要避免硬译,意译要避免胡译。[7]P49-50
例 1:Saying goodbye in autumn is not saying goodbye forever.
译文:对秋天说再见,秋天还会见。
在纤溶酶的作用下,tPA单链分子的敏感肽键Arg275-Ile276很容易被水解,单链随即断裂成2条链形式,形成双链tPA。双链分子的A链(又称H链或重链,1~275位氨基酸)位于分子N端,B链(又称L链或轻链,276~527位氨基酸)位于分子C端,2条链之间由1个二硫键连接。其中A链为tPA与纤维蛋白结合所必须;B链包含活性位点,对底物纤溶酶原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活化作用[24]。电镜下tPA单链和双链的形状很难分辨,它们都是相对紧致的椭圆形,其长轴和短轴分别约为13 nm和10 nm,几个功能区极小并折叠在分子内部,分子整体看起来类似球状[25]。
(选自《英汉经典阅读系列·散文卷》)
原句中的“goodbye”重复了两次,营造了一种“不悲秋”的氛围,体现了在翻译中的准确选词。译者为了能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语言特点,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前后两句中goodbye均译为“见”,即“再见”和“会见”;另外巧妙地采用了语音重复,同时根据汉语句式精短的特点,把原文译成汉语的两个小句,因此译文远比白描式的译文“对秋天说再见不是永远地说再见”更加文采飞扬。不得不说只有具备了相当的文学造诣,高超的双语能力,才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翻译方法,产生这样高质量的译文。
例 2:Oh,God!You created those creatures called“WOMAN”
So simple,yet so complex
So weak,yet so powerful
So confusing,yet so desirable
So damning,yet so wonderful…
译文:哦,上帝啊,你创造了这些叫做“女人”的尤物。
这么弱不禁风,却又这么刁蛮强悍。
这么让人局促不安,却又令人魂绕梦牵。
这么追魂索命,却又这么妙不可言。
(选自《人生是一场意外的遇见》)
原文中句式集反复、排比、隽语三种修辞格于一身。译文中采取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直译法的运用翻译出“这么…却…”的句式工整,意译法的四字成语翻译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原文的语意和意象,旋律优美,节奏感强,达到了“神似”的境界,由此可见译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地驾驭各种翻译方法的能力。
(四)翻译风格简洁、幽默、时尚、细腻
从翻译家张白桦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才情与天分兼备:不仅是能进行双语互译的翻译,同时还能够使用母语进行创作。从诸上译文例句中,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文学素养,扎实的文学功底,娴熟的语言驾驭力,深刻的理解力及游刃有余的表达力,具备了全面的“翻译能力”——翻译才能、翻译语能和翻译熟能。她对青年读者的倾向在主题和风格上都有体现,例如《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就得到了包括新航道石家庄学校、视觉英文等22家微信公众号的转载。
例 3:What silence,too,came with the snow,and what seclusion!
Every sound was muffled,every noise changed to something soft and musical.
译文:雪静安,万籁俱寂,若绝世出尘!
万籁声咽,尘嚣化天籁,声声软。
(选自《初雪》)
“雪静安”是个仿拟修辞,却衍生了一箭双雕的词汇新组合,因为静安除却做形容词之外,还可以做名词,让读者产生第二个联想——上海的静安区,其中之妙,存乎一心;“万籁声咽”是对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喇叭声咽”的互应致敬,时代感得到了呈现;译者巧妙地把英文中的两个句子译成汉语的6个小句,句式精致,用词典雅,品读译文,让读者不禁赞叹宋词般的细腻。译者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体的局限,却再现了原文的意象、意境和美感。译文体现了意蕴之美、宁静美、修辞美。整篇译文展现了译者高超的译艺:用词精美,句式对仗,句读朗朗上口,美感十足,传达出远离尘嚣、心灵净化、诗画般的宁静。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张白桦对文学翻译爱得深沉。“它(翻译)带给我的是对文学翻译本质的思考,对翻译艺术掌控力的把握,对文学翻译的全面观照。”正如她自道云:“吾以吾手译吾心。以文化和文学的传播为翻译的目的,以妇女儿童和青年为目标读者,让国人了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生存状态”。[8]张白桦的译著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突出译作的影响作用和感化作用,从而形成了简洁隽永、抒情、幽默、时尚的翻译风格,译作品位不俗,读者群广泛。
知行合一、悲悯情怀,洞察世间苍生,体恤妇女儿童弱势群体,以贴近青年的时代文章,追寻“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翻译理想。[9]她以独特的文化品相,承接了中华与西洋的博弈。这,就是当代翻译家张白桦在1200万字编著译中的“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