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传统 展望未来
——关于中医药研究生的特色教育

2023-01-10林兰婷陈颖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导师中医药研究生

张 伟 林兰婷 陈颖萍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脑病科,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药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1;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急诊科,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拥有40多年的历程,造就了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刘铜华等[1]总结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是4大板块:专业基础课(经典等)、专业课(专业和研究方向选修相关等)、公共课(外语、科研方法等)、其他课程(西医学等)。而对该时期临床型中医药研究生来说,同时正在经历2大政策过程:(1)2014年11月27日,国家医学6个部门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2]提出“着力构建“5+3”为主体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实现了“七年制中医学”专业逐步向“5+3一体化”专业跨越。(2)2015年1月—2020年,国家教育相关制定《我国中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8年回顾与发展对策》[1]“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现衔接”,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同时完成住培任务。3年的学习期间完成“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有压力的挑战。当今,中医药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和发展传播方面的培养,要突出中医学的特点,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学生提高承担多方面工作的能力。为使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学习更具有目标性,在张伟导师指导下,提出6个中医药研究生的特色教育方法。

1 研读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对于中医学来说就是根本,研读中医经典就是溯本求源。许前磊等[3]指出经典课程在实际情况开展中存在教学地位降低、师资力量不足、指导作用削弱等困难,强调了加强经典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中医经典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经过40年的传承,因此在中医药研究生培养阶段,有必要重视经典的继承和学习,方式如下:(1)诵读中医4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内经选读》)考试科目。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中,应深入研究完整的4部经典医著,学习仲景精神,博采众方,从中汲取前辈们丰富经验。(2)各专业学生通过集体自习,结合《中医各家学说》,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形成自己的学术心得。(3)积极参加医院开展的中医经典专题系列讲座,营造浓厚的中医药研究生学习经典氛围,中医经典将在学生的研学和临床应用中得到继承。

以上中医经典对学生要求是必读的,其他经典书籍选读的有《名老中医之路》[4],从中感悟如何成一家之言,临证积累的名方经验,百折不挠且艰苦奋斗,实为中医药研究生的榜样;有《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在继承和汲取前人各种辨证论治方法和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辨证论治规范化、程序化新模式,学生对辨证论治思维更容易理解。

2 学习中医传统文化

底蕴深厚中医传统文化是充满魅力的宝藏,中医药研究生应当深挖为己所用。陈嘉峣等[6]指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存在人文课程设置不足、培养模式滞后且重医轻文的严重现状。中医药研究生均是在导师的带领下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传承中医精神,形式如下:(1)导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比如《黄帝内经》中提及的健康生活的方式,衣食起居、行走卧立,这些也是宝贵的中医传统文化。(2)建议学生学习名医典范,身临其境体会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所在。(3)引导学生品读如《道德经》的君子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医德风范。(4)广泛涉略如中医百家讲坛等其他多学科领域,在交流中培养天人合一的思维,从而提升研究生人才的高水平素质。

学习之余,学生可习得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功法,不仅在继承中医传统文化、推广中医传统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临床中指导患者和自身未病先防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 掌握中医基础

中医药研究生在中医基础方面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只有勤学苦功,如何能真正地通达透彻。《名老中医之路》前辈们夜以继日地学习中医理论,诵记且精读,思考且博览[4]。可见中医前辈们对中医理论学习认真刻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亦是如此。医古文、方剂学、中药学等学科都是中医基础理论范畴。张师告诫学生中医基础是中医的基本功,学而时习之、记之用之,比如在《中医脑病学》中一共记载242首方子,常用方子至少要掌握100首。中医基础是中医药研究生未来成功就业的基石,这块基石要深要牢,才能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4 跟导师 跟名师

跟师是提升中医临床水平最重要的方式。只有多跟师、多临床,才能在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临床中,学生要做到准确中医辨证、俱悉其理法方药、产生治疗效果并不容易。通过以跟师的形式,摸脉、诊病、施方、用药,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在临床中领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并在导师的指点下加以引导,方能实现从“懂看书”到“能看病”,最终跨越到“会看病”的层次,为今后独立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奠定基础。

跟名师学习,可开阔诊病思路,传承中医瑰宝[7]。通过跟名师,学习并传承名师宝贵的临床实战经验及对中医经典运用的独到见解,是研究生的中医成长提高的必由之路。

5 不断临床 立足中医辨证论治思维

作为中医临床和实践的主体,要认识到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经历实践验证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服务临床。对于中医临床型的研究生而言,从事临床工作是培养中医药研究生诊疗能力的必经之路,研究生在病房的临床实践主要是面对患者,立足中医辨证论治思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步骤的正确收集病情加以归纳、提炼,找出病因,再通过理、法、方、药的合理遣方用药,从中体现中医特点及辨证思维。例如王凡等[8]验证了讨论式教学查房在临床思维的培养方面效果显著,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在病例、医案中诞生科研的源泉,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名老中医之路》中的前辈们在临床中不断地侍诊且尝药、求师再省身,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指引我们走正确的中医成才之路[4]。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扎实理论基础,积累诊疗经验,精益求精,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6 强化科学研究

研究生是中医临床科学研究的主体,研究生培养阶段,应重视对中医药研究生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指导其在中医学领域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中医科研,作出科研成果,发展中医科学研究。研究生科研期间,可从导师研究方向或主课题上延伸创新课题,并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沙龙、论坛学习等平台,激发学生参与交流、辩论,查阅文献资料,研读科研文章,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9]。以上环节可强化研究生探索和钻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中医的学习需要时间的沉淀,方能厚积薄发,故“合格中医十年成”。鼓励把个人、院校、医院教育三者相结合,确立以学习经典、基本理论、操作技能、临床应用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色教学内容,研读中医经典,掌握中医基础,跟导师、跟名师,理论联系临床,立足中医辨证思维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塑造成合格且优异的中医药研究生。年少莫负好时光,作为中医药研究生,应当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名老中医前辈们精神的勉励下,怀着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心、深厚情怀和责任感,保持严谨求真的钻研态度,实现继承传统中医医学和文化,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自身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导师中医药研究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