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君自拟加味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痛的体会
2023-01-10王荣曾利许雪君
王荣 曾利 许雪君
(1.衡阳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湖南 衡阳 421001;2.衡阳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湖南 衡阳 421001)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一般采用抑酸护胃、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方法治疗,其短期疗效可,但停药后容易复发。许雪君主任,衡阳市名老中医,致力于中医临床工作与研究40 余年,对肝病、胃病、肠道病、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余有幸跟师2年,受益匪浅。许老运用自拟加味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痛,疗效显著,门诊随访复发率低,为造福广大患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胃痛
1.1 病因病机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又称“胃脘痛”,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常见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胃痛的辨证要点在于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1.2 治则治法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胃痛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外寒或过食生冷,引起寒积胃脘,日久郁而发热,导致的寒热错杂证,则寒热平调。胃痛初病多在气,气滞者理气,气虚者补气;久病多在血,以补血、活血为主。
2 加味泻心汤
许老自拟加味泻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加黄芪、吴茱萸、木香、蒲公英、五灵脂而成。主治寒热错杂型胃痛。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通过促进胃黏膜修复、促进溃疡愈合期胃泌素分泌、抗幽门螺杆菌、调节胃肠动力、调节神经肽P 物质,被广泛应用于胃肠系统疾病[1]。
人参、黄芪均为临床常用的补益中药。许老在原方基础上去人参加黄芪原因如下:人参补益之长是大补元气,所主之病常有危急或易传变为其他重症的特点,非一般补气之品能胜任;黄芪甘温入脾,补益脾气,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为治疗中气下陷、脾胃虚弱的常用补益药[2]。其次人参价格昂贵,长期应用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黄芪有“补药之长”之称,主要包括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类化合物等68 种有效化学成分,具有增强人体免疫等方面的作用[3]。
吴茱萸与原方黄连配对常用于胃肠道疾病。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可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李晓红等[4]研究其配对可升高胃泌素含量来保护胃黏膜。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以左金丸(出自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心法》)及反左金丸(出自现代医家刘时觉)应用最广。以黄连为主的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偏于清肝火,用于肝火犯胃的肝胃不和证;以吴茱萸为主的反左金丸(吴茱萸∶黄连=1∶6)则药性偏温,主治呕吐吞酸,可理气降逆,化湿散寒[5]。陈艳芬等[6]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丸对大鼠寒热胃黏膜损伤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左金丸能明显减轻热模型中大鼠的急性胃黏膜损伤,而反左金丸在寒模型中则体现出与左金丸相当的药效。反左金丸能明显改善胃肠疾病模型动物的状态,降低直肠内压力变化值,且能显著降低胃寒证模型动物脑及胃肠组织中c-Fos 的表达。彭求贤等[7]研究结果发现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SGC-7901 的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木香性温,味辛、苦,善行气止痛。现代研究表明其有促进胃动力、抗胃溃疡、解痉镇痛及抗幽门螺杆菌等作用[8]。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王月娇等[9]研究蒲公英水煎液对小鼠胃黏膜损伤的恢复作用,结果表明蒲公英可显著降低无水乙醇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提示蒲公英对实验性胃黏膜损伤有恢复作用。叶天士治疗胃痛,强调“久痛入络”。许老加五灵脂,正是取其化瘀活血止痛之用,治疗血瘀诸痛。
3 验案举隅
患者刘某,男,65 岁,2017年1月3 日初诊,主诉为反复胃脘部疼痛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受凉后出现胃脘部疼痛,饥饿时明显,伴腹胀,无反酸、嗳气,伴口干不欲饮,口中异味,无口苦,大便每日2~3 次,不成形,舌红、苔黄腻,脉弦。半年前于外院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碳十四呼气试验示“幽门螺杆菌阴性”,肠镜示“慢性结肠炎”。予以口服护胃药物治疗症状好转,但仍经常反复。
辨证分析:患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辨病属“胃痛”范畴。患者发病前感受寒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未及时医治,郁久化热,致寒热错杂,引起中焦失和,升降失常,以生内湿,辨证为寒热错杂夹湿证。
治疗:以辛开苦降,燥湿止痛为法,方用加味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 g,黄连3 g,黄芩12 g,香附10 g,高良姜10 g,炮姜6 g,木香10 g,马齿苋20 g,山楂15 g,肉桂3 g,广藿香15 g,砂仁6 g(后下),吴茱萸6 g,黄芪30 g,五灵脂12 g,甘草6 g。7 剂,日服1 剂,取汁4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二诊:患者胃痛明显好转,大便渐成形,腹部稍胀,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治疗在原方基础上将香附、高良姜剂量减半,去肉桂,继服14 剂,服法同上,患者胃痛、腹胀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正常。
4 结语
半夏泻心汤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童荣生等[10]对其拆方进行研究,按性味特点将其分为苦降药组、辛开药组、甘补药组,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肠动力基础主要在于苦降药组,其有效部位为苦降药的醇沉部位。另有研究指出,半夏泻心汤及其苦降药组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可能与其降低Cajal 间质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调细胞ATP 酶水平、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半夏泻心汤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均优于苦降药组,体现出全方的配伍优势[11,12]。
许老自拟加味泻心汤,由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加黄芪、吴茱萸、木香、蒲公英、五灵脂而成,既保留原方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攻补兼施的功用,又加强了化湿行气、化瘀止痛之能。许老强调还应辨兼夹证,以寒痛为主,可加良附丸、乌药;以大便干结为主,可加四磨汤;以肝气郁结为主,可加柴胡疏肝散、香附、川楝子;以呃逆为主,可加旋覆花、赭石;以瘀血为主,可加丹参、三七粉。由于胃痛属于慢性疾病,容易复发,许老特别强调其护理,即注意忌受凉,忌生冷、辛辣、硬物、含淀粉多的食物。如此,加味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每收奇效,尤其对于胃痛长期迁延不愈者收效更佳。
许老认为,慢性病的根本多在于脾胃功能失调,治疗目的就是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中医门派颇多,许老长于调和。《黄帝内经》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相互排斥以求其统一,达到阴阳平衡。清代医家程钟龄将治疗疾病方法归纳为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其实他的宗旨还是“调和”,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