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冠脉搭桥术

2023-01-09罗光荣

家庭医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搭桥术体外循环冠脉

罗光荣

许多患者会问,现在心脏支架已经使用得很普遍了,为什么还要选择“搭桥”呢?其实,在介入治疗出现之前,冠脉搭桥术曾经是治疗冠心病的“一枝独秀”,而且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很多患者对“搭桥”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搭桥术”到底是什么。

什么叫冠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术,英文缩写CABG,是国际上公认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冠状动脉搭桥术始于1964年,是一项用于替换梗阻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肌血供、缓解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冠心病死亡风险的手术。其方法是用移植的血管即桥血管(常为下肢的大隐静脉及乳内动脉,也有用桡动脉,或其他肢体动静脉),将狭窄冠状动脉的远端和主动脉连接起来,建立一条血管通路,使心脏搏出的血经过所架的血管桥,绕过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流向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处的远端,到达缺血心肌,提高冠脉灌注,增加心肌氧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因此,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在心脏上架起了“桥梁”,俗称“搭桥术”。

“搭桥”方式有几种

冠脉搭桥术目前主要有两种手术形式,即通过开胸或胸腔镜微创的方法,将桥血管,即自身的动脉或静脉血管连接主动脉根部与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手术过程中也有需要或不需要体外循环两种选择:手术可在心脏停搏下进行,需使用体外循环,也就是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也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即“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或OPCABG)。目前,国内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术例数已超过体外循环下搭桥术例数。

所谓体外循环,是指利用一系列特殊的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这种传统的手术,通常在患者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止跳动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需要3·4小时。这种手术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但使用体外循环对人体可能会造成损伤,术后并发症较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不用体外循环,而是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通过特制的心表固定器固定部分心脏来手术。由于手术不使用体外循环辅助,在跳动心脏上完成搭桥手术,需要较高的外科技术水平,但除外了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术后恢复也相对较快。

另外还有一种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的机器人搭桥手术。利用3D模拟技术,使用特殊机器和医疗器械,将摄像探头置入患者心包腔内心脏表面实时传出大屏幕,将微小的模拟人手的机械手通过胸壁置入心表,术者远离手术台,在台下,手指套上操纵装置遥控机械手,通过显示屏影像,遥控机械手在患者体内做冠状动脉搭桥术。该手术必须在特殊设备辅助下完成手术,价格昂贵,技术要求高,加之不易对缺血心肌实现完全血运重建,目前我国尚未普及推广。

至于选择何种方式,要取决于患者的基本条件、血管的病变情况,以及相应的设备以及术者的能力等。

“搭桥”的效果评估

冠状动脉搭桥术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30天手术死亡率小于1%。冠状动脉搭桥术长期预后取决于各种因素,如桥血管、靶血管(即病变冠状动脉或称罪犯血管)的质量,外科大夫显微外科吻合技术,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满意度,等。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阻塞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成功的手术通常能维持静脉桥10年(60%以上),乳内动脉桥15年(90%以上)的通畅率。

由于冠心病患者年龄一般较大,身体各脏器功能都会有一些问题,所以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除了与患者心脏相关的要素外,还与肺、脑、肝、肾功能和外周血管条件密切相关。与心脏相关的条件主要有左、右心功能,桥血管质量和靶血管的条件相关。心脏不大,左心收缩功能,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 40%,手术预后较好。桥血管材料以乳内动脉最好,最常用的大隐静脉太粗或太细与冠状动脉靶血管不匹配,或由于多次输液导致静脉壁增厚,效果都不好。靶血管如果钙化明显,血管壁增厚,效果也不好。其他影响因素,如患者肺功能不好,术后脱离呼吸机困难,肺部感染机会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术前有病变,肝、肾功能不全,术后都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搭桥”的优势

首先,再狭窄率一直是介入治疗的软肋,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普通支架,半年的再狭窄率为30%左右,即使使用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也在5%左右。而心脏搭桥手术,就不用过多担心再狭窄的问题。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适合做支架治疗,如血管的分叉处,或一根血管有两处以上狭窄,或血管完全闭塞等情况下放支架就比较困难,而且风险大。事实上,对于复杂病变,冠脉搭桥术是较好的选择。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来说,冠脉搭桥术是最完全和持久的治疗手段,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在心脏上架起了“桥梁”。

用“立竿见影”形容搭桥手术的術后效果很贴切,许多患者在接受“心脏搭桥”手术后几天便能上下楼梯,1周后便能走出家门活动,术后12个月就能上班。

什么样的患者适合“搭桥”

①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即主要供应心脏血液的左侧冠状动脉存在起始部位的狭窄;②多支冠状动脉病变需要植入3个以上支架的患者;③心功能不全或有糖尿病的患者;④冠状动脉狭窄同时需要进行其他心脏手术的患者;⑤不适宜心脏介入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等。

“搭桥”后的注意事项

就算是再完美的“新桥”,若不注意“桥梁维护”,任由“三高”肆意形成“泥石流”冲击,“新桥”也会“坍塌”。在手术后的数月到数年,若不注意维护,原来的冠脉病变和桥血管会再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血管狭窄闭塞,导致缺血事件的再次发生。因此,搭桥术后的患者仍然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规范的药物治疗。

戒烟 吸烟可以增加肺炎的发生以及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风险,加快桥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从而加大需要再次接受冠脉血运重建的风险。

减少并发症 搭桥术后的患者务必保持理想体重,控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搭桥术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适量运动 有助于搭桥术后者的康复。从最初5~10分钟的适应性运动,逐渐过渡到30分钟左右。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并可增加一些上下肢体活动。推荐一些中国传统的运动方式,如太极、八段锦也有益于心脏的康复。对于病情特殊或较重的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

规范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甚至终身服用。

猜你喜欢

搭桥术体外循环冠脉
心脏搭桥术后,该不该进行运动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灯盏乙素在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结果及短期随访比较分析:附233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