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初探

2023-01-09王凌燕

成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杯运算数学

王凌燕

正宁县西关小学 (甘肃省庆阳市 745300)

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规律性,要想学好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具体来看,逻辑思维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转化、判断的能力,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1]。教师应该整合教育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来看,学习数学知识存在一定难度。不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原因之一就在于发散思维缺失。围绕着数学核心素养,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2 提升学习效果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另一方面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减少求知道路上的阻碍。站在教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需遵循实践性教学原则,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提升学习效果。

1.3 增强学生自信

学习数学知识,本质上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能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对待新的学习任务会充满信心。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解决问题的必要路径,增强学生的自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典型问题

伴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新型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得以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2.1 创新过于形式化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并不复杂,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方法和能力。传统教学活动以成绩为核心,忽视了相关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新旧交替,还应该从课程目标、能力培养、教学评价等方面全面革新,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例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2]。然而,创新局限于形式上,学生关注的是游戏和情境,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放在第二位,结果不甚理想。

2.2 学生自主意识差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听讲并记录。如今,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的需求和现状创建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差,主要体现在:①没有教师或家长监督,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关注点会转向其他事情。②课堂教学中,学生能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但在课后训练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2.3 师生沟通交流少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交流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借鉴别人的思路,从不同角度认知学习。对于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既能激发求知欲,又能培养合作精神。然而目前教学活动中,师生沟通交流比较少,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重视了数学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存在盲区。在此影响下,师生之间并未建立起新型平等关系,不利于教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遵循启发引导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优化课程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探索、分析、互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结合实际案例,总结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下。

3.1 创设教学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教师单纯讲授教学效果并不好,会削弱学生的兴趣。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展示出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以“百分数”课程知识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在生活中正确运用百分数,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

师:学校篮球队要选拔一名新队员,目前有甲、乙、丙三个学生进入备选行列,已知三人投篮命中次数分别是17 次、12 次、20 次,如果你是队长,你会选择哪个队员?

生:只有命中次数,却不知道具体投篮次数,无法判断谁的能力更好。

加上投篮次数,见表1。命中率先用分数表示,通分后比较大小,分母转化为100 时,自然引入百分数的概念,就能得到命中率,从而判断甲、乙、丙三人的能力高低,最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让数学问题回归真实生活,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2 合理设计问题

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有了明确的探究方向,对教师而言能真实了解学生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能力,教师可合理设计问题,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分析推理能力[3]。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先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例如:(1)240 mL 水倒入8 个小杯,每个杯子刚好倒满,请问杯子容量是多少?(2)240 mL 水倒入4 个大杯,每个杯子刚好倒满,请问杯子容量是多少?(3)240 mL 水倒入3 个大杯和1 个小杯,每个杯子刚好倒满,已知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请问大杯、小杯容量各是多少?

对于题目(1)和(2),直接利用总量除以杯子数量,就能得出容量结果。但题目(3)不能这样计算。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到两个信息:3 个大杯+1 个小杯=240 mL;1 小杯=1/3 大杯,1 大杯=3 小杯。基于此,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①如果将大杯换成小杯,那么1 个大杯换成3 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②把240 mL 水全部倒入到小杯,需要多少个小杯?③小杯的容量是多少,大杯的容量是多少?如此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和假设推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3 开展趣味活动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但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利用这一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展示出来[4]。开展趣味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在真实体验中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课程为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形、正方形,通过面的移动变成长方体、正方体,引出这两者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说一下生活中常见中的长方体、正方体,例如铅笔盒、电视机、魔方等。最后开展趣味活动,为学生准备胡萝卜、小刀、橡皮泥等各种教具。①要求学生竖直方向切一刀,然后观察切面的特征;②再平面朝下,垂直切下第二刀,观察切面特征;③从侧面垂直切下第三刀,观察切面特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观察面、棱、顶点。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橡皮泥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通过观察实物,总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每个面的形状,不同棱的长度。通过趣味活动,学生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表面积计算公式,能加深理解记忆,方便后续运用。

3.4 尝试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基于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密切关联,实现两者互相转化,也是抽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的转化。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数形结合能方便学生理解,认识数学的本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分数乘法”课程为例,教学重点是掌握计算方法。类比整数乘法,6×4 可以认为是:一个长6cm、宽4cm 的长方形,计算面积大小。如果是呢?

图1 分数乘法的数形结合转化示意图

3.5 建立知识脉络

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发现有不少相似内容、易混淆内容,学生如果没有分辨清楚,就会影响解题效率,干扰正常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通过归纳与总结,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并且充分把握相互关联的数学知识点,以此打通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体系[5]。我们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教学时,首先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铺垫,例如5×(36+2),16÷(32÷8),25+12×3÷9,在计算中温习混合运算的顺序:只有同一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含有两级预算,先进行二级运算,再进行一级预算;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再计算括号外。

回顾以上知识点后,转向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例如:学校制作两种中国结,第一种需要使用米彩绳,第二种需要使用米彩绳,分别做15 个,共计需要彩绳多少米?对于这一问题,列出算式一:,或者算式二:,教师提出问题:①算式一中有几级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②算式二中有几级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③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吗?通过对比,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且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形成知识体系。

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4.1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就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针对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应进行资源整合,将复杂的、抽象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表达出来。例如讲解“年月日”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日历,把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标注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2 坚持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他们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不能机械化执行统一标准,而是坚持因材施教,充分把握学情,采用分层教学法。具体操作上,可将学生分为A、B、C 三个等级,A 等级是优秀生,B 等级是普通生,C 等级是学困生。教学时,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课堂训练时,布置不同的题目;教学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材施教,才能确保所有学生均学有所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不断进步的效果。

4.3 把握渐进原则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低,和年龄、经历密切相关,培养时应把握渐进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的培养方法也不同。以基本数学概念为例,低年级学生要识别大小、多少、长短、轻重,能按照一定要求进行排序组合。随着知识积累,引入观察、比较、分类、推理等方法,对数理、算理加深理解,通过思维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把握渐进原则,有助于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并且有助于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情况等结合起立,逐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中对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增强学生自信。文章结合实际案例,从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问题、开展趣味活动、尝试数形结合、建立知识脉络5 个方面,阐述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因材施教,把握渐进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小杯运算数学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有趣的运算
从解构到建构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片段与设计意图
青瓷小杯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大杯?小杯?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