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浅析

2023-01-09浙江常山县教师进修学校324200特级教师徐良英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8期
关键词:王戎精卫填海文言文

浙江常山县教师进修学校(324200) 特级教师 徐良英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总共安排了14 篇文言文。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就安排文言文的学习,且篇数较以前其他版本有明显的增加,可见文言文教学在小学阶段已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文言文的教学更值得深究。那教师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呢?

一、有滋有味话朗读

对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14 篇文言文的课后练习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练习的第一项都是关于朗读的要求:从“跟着老师朗读课文”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表明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手段和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怎样读好文言文呢?

(一)读好停顿

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要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学生容易将“家禽”连在一起读,理解为家里养的鸡、鸭、鹅等。教师要对文中的“家禽”一词进行释义:这里的“家”指夫子家,“禽”指鸟类。因此,朗读时要在“夫子家”后面稍做停顿。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句子中标出停顿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学生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做好示范

文言文教学中,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读正确、读出感情来。例如,在执教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课时,笔者就进行范读,让学生理解怎样朗读文言文。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如果让学生自己读,他们是很难读准确的。这也体现了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的要求。教学时,笔者先在屏幕上呈现朗读的停顿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接着,示范朗读,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极感兴趣。最后,笔者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回读几次。当学生读得不好、读得不对、读得没有感觉时,教师的示范朗读能给学生以启示、引领,能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文言文学习的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背诵文言文

14 篇文言文的课后习题都有“背诵”的要求,说明背诵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反复吟诵文言文,学生就能慢慢领会、体悟文章的意思。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运用大量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连贯而有气势,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使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对诵、领诵、合诵中体味、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实践中,很多教师在熟读成诵方面采取不少有用的方法:横着读、竖着读、去掉标点读、填空式地读。这样能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有声有色解意思

文言文的词句教学要摒弃逐字逐句串讲、分析的传统教法,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对一些古今形义变化比较大又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一)字理解析

字理解析,就是借助汉字的造字法和用字法,进行拆字和析字,引导学生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的方法。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卫填海》一课有“常衔西山之木石”一句。为什么要用“衔”字,而不用“含”字呢? 因为“衔”字本义是横在马嘴中用来控制马的嚼子,这根马嚼子用金属制成,故“衔”字中间是个“金”字。马嚼子横在马嘴里,两端有小环,以便拴住缰绳后就可以控制马的行走,所以“衔”字又用“行”表义。因为马嚼子是横在马嘴中的,由此就有用嘴含、用嘴叼的意思。精卫填海之物既有“石”这类块状之物,又有“木”这类枝条形之物,如果用“含”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字理分析,能让学生深知其意。

(二)引古识今

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汉字的形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引古识今的办法,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演变,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意思。例如,对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一文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走”字,很多学生理解为走路的“走”。其实不然。教学时,教师可还原“走”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下面是“走”字的演变过程。

“走”,甲骨文为象形字,像一个人甩开两臂迈开大步朝前奔跑的样子。西周的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止”(指脚)而成,更突出了人跑的特点。小篆承金文形体而来,但是“走”字的上部变为“夭”。到了汉,“走”的上部的“夭”讹变为“土”。“走”本义是跑的意思。《说文解字》解说道:“走,趋也。”可见,“走”是跑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三)联系上下文

在文言文中,“之”字出现频率高,且用法多。在学习中,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耗时多,且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其意。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之”字一共出现了三次:“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第一个、第三个“之”字表示“李子”的意思;第二个“之”字,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也明白,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三、有血有肉悟情思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比较、质疑等途径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的意思,理解它的思想情感。

(一)在比较中悟情思

笔者在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学生对文中有“唯戎不动”不是很理解。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戎不动’,那谁在动呢?”学生回答:“诸儿动。”笔者追问:“王戎真的不动吗?他是什么不动?什么在动?”通过“动”与“不动”的比较,学生明白王戎不动的是身子,动的是脑筋。这样,王戎聪明智慧的形象呼之欲出。

(二)在质疑中悟情思

文言文词句的教学,方法很多,其中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质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书戴嵩画牛》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胆地对“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进行质疑。然后,教师追问:“难道真的是‘不可改’吗?”最后,教师结合实际,出示生活中的牛斗图,让学生明白牛斗也有“掉尾而斗”的情况。从“不可改也”到“不可改也?”再到“不,可改也”,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在铺垫中悟情思

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以帮助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可用小故事做铺垫,把一篇文言文编成精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笔者就为学生讲述了杨姓孩子与孔君平之间的故事。当听到“孔君平指着杨梅问:‘这是你家的水果吗?’那个孩子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你们家的鸟。’”时,学生觉得这个杨姓孩子很聪明、很机智。笔者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杨姓孩子待客有礼、敏捷聪慧、幽默风趣的特点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文言文教学既不能重言轻文,也不能重文轻言。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让“文”和“言”有机融合。这样,在一次次品读、比较、想象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言文的表达特点,而且感受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获得智慧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有始有终重拓展

文言文的学习,拓展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文言文如何进行有始有终的拓展阅读呢?

(一)主题拓展

虽然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多篇文言文,但分散编排在各册教材中,数量上还是偏少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1+X”的拓展阅读方式,补充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文言文,进一步帮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特点,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更扎实有效。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囊萤夜读》一文,可拓展《孙康映雪》《凿壁偷光》两篇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深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认知。

(二)勾连拓展

《王戎不取道旁李》和《杨氏之子》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世说新语》。学完这两篇文章后,学生对《世说新语》这本书充满了兴趣。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出示书中的其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广泛阅读。《世说新语》有1000 多个小故事,充分阅读这些故事,让学生了解到魏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获得思想的启迪。例如,《七步成诗》《小时了了》《咏雪》《望梅止渴》等都是经典佳作,值得学生去认真阅读、思考。

(三)对比拓展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伯牙鼓琴》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而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伯牙绝弦》一文选自《列子·汤问》。它们虽然故事基本相同,但出处不同,所呈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比较两个版本文章的异同,并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版本的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挖掘、增添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解释古人的姓名和称谓时,可以补充官职、谥号等;在提及人物年龄、敬称时,可以对称谓进行拓展。文言文中蕴含着文化资源,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带着学生挖掘,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有板有眼践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每篇课文后都会编排有指向于具体语言要素的练习。教学时,教师应将语文要素给予具体落实。

(一)统整要素

《精卫填海》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卫填海》的课后习题2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教学时,我们应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题等,确定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复述精卫填海的过程。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先让学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游—溺—衔—湮),然后让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借助思维导图讲述故事并进行评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讲得有条有理。

(二)串联主题

统观统编语文教材14 篇文言文的语文要素,并没有多少关联性,但它们所蕴含的人文主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要让学生对文章的人文主题进行思考、体验,从而获得自我检视、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能力。例如,从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理解、感悟人物的思维方法,从四年级下册《蘘萤夜读》中获得勤奋学习的启迪,从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中学习思辨判断的方法,从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深化对真挚友情的认识等。将这些文言文的人文主题串联起来后,就像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体验、感悟,能让学生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言”统一的教学原则,探寻“文”“言”教学策略,重视文言文的积累和拓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王戎精卫填海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精卫填海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吝啬的王戎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精卫填海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