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 三步实践 多元整合
——《八角楼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

2023-01-09浙江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312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8期
关键词:井冈山毛主席讲故事

浙江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312000) 金 燕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革命先辈”为主题,由《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和《刘胡兰》四篇课文组成。这类课文记叙的是中国革命斗争中的真人真事,虽然也采用了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但主体应当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一、文本解读及教学目标

(一)文本解读

《八角楼上》讲述了中国革命领袖毛主席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中,日夜操劳、紧张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做出的巨大贡献,领导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走向胜利。课文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毛主席当时的住所。井冈山地区茅坪村的八角楼是毛主席的旧居。在井冈山艰苦斗争时期,毛主席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斗争。第二个自然段讲述毛主席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专心写文章。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引导党和人民朝着胜利的道路前进,毛主席在这段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深入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的研究。当时,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毛主席白天领导部队打游击、参加生产劳动,晚上经常办公到深夜。天气冷了,他就把床上的毯子披在身上御寒。根据地的用油十分紧张,按规定毛主席晚上办公可点三根灯芯。为了节省用油,他只点一根灯芯。在微弱的灯光下,他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从而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课文配有插图。图中毛主席身穿单军衣,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笔,左手轻拨灯芯,眼睛凝视着灯火陷入沉思。背上披着的薄毯已经滑落,他却毫无察觉。插图题为《不灭的明灯》,含义深刻,引人深思,赞颂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插图为学生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革命斗争条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提供了凭借。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段特点、单元语文要素、本篇课文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

1.理解、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讲述革命领袖的故事;

3.通过看图、学文,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则宜放在“图文结合,引导想象,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会讲述毛主席在八角楼上的故事”上。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八角楼上》所叙述的毛主席的感人事迹是真实的,因此笔者根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特点,在上课伊始便创设交际情境来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同学们,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将开启红色的阅读之旅。这堂课,我们将走进八角楼。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成为一名八角楼红领巾讲解员,为八方来宾讲一讲曾经在这座楼上真实发生的事,一位革命领袖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而忘我工作的感人故事。”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由于语文是母语课程、文化的载体,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异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优势。通过讲故事潜移默化地渗透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自然而有趣的,也是有效的。接着,笔者设计了递进式的讲故事实践活动:“扣基本要素,清楚讲故事”—“抓细节要素,具体讲故事”—“悟精神要素,创意讲故事”。这样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小步轻迈,引领学生清楚得体地讲述革命领袖的故事,并从中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同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文本的故事要素、细节要素、精神要素,帮助学生逐步将故事从“讲下来”到“讲清楚”,从“讲完整”到“讲出创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实践过程

1.初读课文,扣基本要素清楚地讲故事

通过回忆、交流,引领学生发现,要想讲清楚一个真实的故事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内容: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同时,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制作一份趣味性的基本要素学习单(图1),引领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语文课堂作业本》(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组织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知识卡片”、观察插图、欣赏视频等内容,引导学生整合故事要素,并试着用一句话清楚地讲出来。

图1

这个环节必须先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师生交流,并根据基本要素梳理学习单,引导学生明确故事的四个要素。

(1)知道人物——毛主席

出示课文插图与文字“毛泽东主席”,让学生读革命领袖的名字。教师可做简单介绍:“毛泽东,是他的姓名;主席,是他担任的职务。我们都尊敬地叫他‘毛主席’。”

(2)明确地点——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

在学生交流自己标记的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句:“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再让学生动手圈画出这句话中的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然后,让学生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图,按范围大小明确文中的三个地点的逻辑关系:中国江西省井冈山地区有个茅坪村,茅坪村里有一座八角楼,毛主席曾经住在这里。最后,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称这座楼为‘八角楼’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阅读《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第5题“知识卡片”和欣赏八角楼的视频,学生知道,因为这座楼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被人们称作“八角楼”。

(3)了解时间——“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夜幕降临”

首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年代: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接着,教师补充讲述:“这是一段艰苦的革命岁月。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井冈山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因为敌人常常围攻、封锁,所以井冈山上的红军没有足够的粮食与衣物。”课件同时呈现关键信息:“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敌人常常围攻,军队缺衣少食——条件艰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艰苦斗争”的含义。

“夜幕降临”是表示时间的词。因为对这个词语感到陌生,所以学生往往没有标记。这个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词语,既有生字“临”,又体现了毛主席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笔者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重点词语。一是理解“临”字:链接字源,让学生明白“临”的意思是从上向下、从高往低看或走;二是理解“夜幕降临”:先猜词意,再看动画,最后用语言描述词意;三是读句补白:出示“白天,毛主席带着战士们打游击、生产劳动;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毛主席在______”。通过补白,学生初步体会了毛主席日夜操劳、忘我工作的精神。

(4)清楚事情——“写文章”“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

在交流标记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短语——“写文章”“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并理解它们的含义。“光辉著作”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可分两步引导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一是联系前后文理解。对“著作”一词,可联系前文中的“文章”一词,知道“著作”与“文章”是近义词,意思是写出来的作品;理解“光辉”一词,可联系后文中的“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个短语,引导学生体会。同时,链接《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知识卡片”内容——“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名文章”,并呈现两本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封面图片,告诉学生“这些文章像明灯一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直至最后取得胜利”,它们不是一般的文章。二是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圈出这两个词句,用线连一连。这样,对难理解的词句“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学生不仅理解了,还习得了联系前后文的解词方法,对今后的阅读大有裨益。

在交流故事四要素、识字学词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串起基本要素并用一句话讲故事便不是难事了。当然,讲好故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不断地进行练习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交流对象:讲给自己听、讲给老师听、讲给同伴听、讲给家人听,这样能让学生在多次实践中逐步讲清楚、讲熟练,初步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双重任务。

2.细读课文,抓细节要素具体地讲故事

首先,教师播放一名“红领巾讲解员”讲故事的视频,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去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具体讲故事”。

其次,结合《语文课堂作业本》练习、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添上毛主席工作时的细节,使所讲的故事更有吸引力,使革命领袖更具人格魅力。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课堂作业本》的题目(图2)中几个短语进行了归类梳理,利用课件呈现细节框与文字提示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短语的内容:有的是描写毛主席工作时的穿着的,有的是描写毛主席工作时的动作的,有的是描写毛主席工作时的神态的。

图2

其三,开展两次细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毛主席工作时的条件艰苦和忘我精神。

第一次细读——细读环境与穿着,品条件的艰苦。

A.突出一个“冷”字。解读“寒冬腊月”,教师链接《寒号鸟》中的句子:“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引导学生朗读,并尝试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进行改编:“寒冬腊月,_____(北风狂吼、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使学生知道怎样表达寒冷。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寒冬腊月的感受:“在你的印象中,寒冬腊月还是怎样的?”学生根据句式“寒冬腊月,_____”自由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积累了“寒风刺骨”“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滴水成冰”“风刀霜剑”等词语,还感受到寒冷的氛围。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寒冷:“白天已冷得刺骨,此时是‘深夜’,更让人冷得怎么样?”引导学生用朗读来表达寒冷的感受:“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B.突出一个“苦”字。首先,图文对照(图3),师生共读“穿着”。

图3

其次,学生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第①题判断:寒冬腊月,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在写文章,这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教师指导学生画下表达感受的短语:“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第二次细读——细读动作、神态,品忘我的精神。

这次细读,引导学生紧扣“凝视”“察觉”这两个词语,理解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字义识汉字:“读句子‘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找到两个表示‘看’的字。”这样,学生了解到,“视”表示看,“察”表示仔细看,它们都表达看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理解“凝视”是聚精会神地看、不眨眼地看、神情专注地看,猜想毛主席如此专心地看着这星星之火,脑海中在想些什么。在师生交流中,学生理解了毛主席在“沉思”,他在思考红军未来的道路,在为国家找出路;他在思考如何改善井冈山的生活条件、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在为人民谋福利……正因为毛主席为国家、为人民想得太投入了,就忘记了自己。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中“毛主席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是因为毯子太轻了,掉了也不容易发现”的判断,理解毛主席投入地、专注地、忘我地工作着,忘了寒冬腊月的冷,忘了周边环境的苦。

两次细读,紧抓课文中伟人的穿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多渠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消除认知隔阂,使学生由欣赏而动情,从而把故事讲得更具体、生动、感人。

3.概括品质,悟精神要素创意讲故事

出示“学习单4”(图4),指导学生完整地讲故事:讲故事时,先把“四问”连起来说个简单的故事,再补充环境、穿着、动作、神态等细节,并加上自己的感受,这样就能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

图4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视频与课文插图有效融合,并利用好课文与《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知识卡片”,引导学生具体地讲述《八角楼上》的故事。

故事讲述结束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颂故事中的毛主席,这样个性化的表达会使故事讲解更有创意、更富个性。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指导,让学生领悟到故事的精神价值——“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里,日夜操劳、忘我工作的事迹,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敬佩!《八角楼上》的故事值得我们久久传颂。”同时,告知学生结尾也可以用上名言,如本单元《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的3句名言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最后,让学生补充课题:“如果把题目《八角楼上》补充为《八角楼上的____》,你觉得填什么词最好?为什么?”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指导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交际礼仪。如,开场时要敬礼、问好,致欢迎词:“尊敬的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红色纪念馆八角楼参观。”结束时也要敬礼、致辞:“尊敬的来宾,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您的聆听,欢迎下次再来八角楼参观!再见!”这便是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纪念馆讲解”的真实情境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

以上设计,采用“讲故事”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学词、阅读、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链接前后内容,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文学语言和伟人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并能够进行创意表达。这是对实用性文章如何设计并达成教学任务,突显其交际性、情境性、对象性和明晰性特点的一次有效尝试。

猜你喜欢

井冈山毛主席讲故事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井冈山上唱井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