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域下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五维考察与优化策略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
2023-01-09谭林
谭 林
自201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到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党中央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建设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做出了重要指示。社会以社区为基本构成单元,建设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必然要落实到建设民族互嵌型社区上来。在此背景下,学界对民族互嵌型社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建设民族互嵌型社区进行了相应探讨,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内涵阐释、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和路径探索等方面,但纵观这些研究还有如下不足:其一,在内涵阐释方面,主要集中于“情感共同体”[1]论、“生活共同体”[2]论、“精神共同体”[3]论和“利益共同体”[4]论,而从国家治理视角来论述“治理共同体”的则很少;其二,在实证分析方面,总体看来研究成果不多且集中于对微观层面的某一社区进行案例分析,从宏观层面展开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较为缺失,需要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对此,本文从国家治理视角深入论述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五维内涵,并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五维建设成效,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成因、提出优化策略。
一、国家治理视域下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五维内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发展需求,“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这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由于“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6],突显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极其重要性。民族互嵌型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应当包含以下五个维度:
其一,在政治建设维度以打造民主型自治社区为指向。美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斗争角度出发,提出“民主不过是指人民有机会接受或拒绝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意思”[7]的观点,享有民主仅属于少数人的特权,体现了人民的被动性和民主的“他治”性。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其中“实体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程序民主就是人民如何当家作主亦即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过程及程序等”[8],全体人民都享有民主的权利,体现了人民的主动性和民主的“自治”性。相应地,在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就要有效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有关社区治理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之中,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治理过程中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而且,建设民主型自治社区也同人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的主体性意识日益突出,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出现的问题也愈加复杂多样,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往往需举群策之力才能从容应对。
其二,在经济建设维度以打造互助型爱心社区为指向。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强调的是粮食对于维系人的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传统农耕年代,粮食的来源主要靠农业;而在当今时代,随着产业分工的日益细化,从事农业已不再是人们工作类型的唯一选择。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超过3000万,其中大部分都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9],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着紧密关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在未来还将呈增长之势。而居住在城市社区的部分少数民族外出工作人员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将面临各种生活或工作方面的困难,这将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社区生存发展的获得感、满足感,进而影响城市社区的秩序稳定。因此,城市民族互嵌型社区组织及其居民应当相互帮助本社区少数民族困难人员渡过难关,这既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道德要求,也是维护社区秩序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其三,在文化建设维度以打造体验型幸福社区为指向。所谓幸福社区,“不仅指个人幸福,更主要的是一种共同体的幸福”[10],以提升全体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为旨归。由于“社区文化在这一共同体之形成和维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因而,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11],这为建设幸福社区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较之以前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指向物质文化层面,更强调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鉴于“精神层面的‘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精神”[12],而文化精神力量的汲取有赖于对一定文化精神进行创新性转换,并创造性“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让它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3]。这就充分体现了实践过程的情感体验对于一定文化精神的习得与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互嵌型幸福社区的文化建设要以注重居民对承载一定文化精神的活动体验为着力点。
其四,在社会建设维度以打造和谐型平安社区为指向。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14]。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安全稳定面临着来自各种内部的或外部的、传统的或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党中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思想,并在制度体系、法治建设、思想理论、宣传教育和方略谋划等国家安全工作方面进行了全面布局,从而加快推进平安中国的建设进程及成效。“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15],社区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社会安全的关键在于保障社区的安全稳定。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营造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16],这为民族互嵌型社区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即是:打造和谐的、安全的平安社区。
其五,在生态文明建设维度以打造健康型美丽社区为指向。从宏观上看,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低、工业底子薄、人口基数大,为尽快摆脱这种落后状况,采取了以效率低、排放大、消耗多为主要特点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来发展经济,经过40多年的长足发展,出现的诸如经济增长驱动乏力、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浪费等问题日渐突显且形势严峻。其中,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更影响其饮食安全。从微观上看,部分人由于生态文明观念的滞后性,导致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保的意识较为薄弱,相应地,在行为实践上养成一些危害环境、破坏环境的不良生活习惯。相较工业污染而言,虽然这些生活习惯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其长此以往所累积而成的恶劣后果,不仅影响其自身健康,也给周边的社区居民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更是妨碍了良好社区形象的塑造。因此,必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17],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努力打造健康、文明的美丽社区。
二、国家治理视域下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五维考察
治理与问题构成了一对范畴,治理是以解决好问题为指向的动态发展过程,而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就产生于此。要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以科学把握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实际治理状况为前提,也即是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force Dynamic Survey,以下简称CLDS)数据实证考察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五维”成效。该项调查的抽样对象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西藏、海南)的352个村居(其中村219个,居133个),共完成16537份劳动力个体问卷。本研究通过以“社区问卷编号”为关键变量对“村居问卷”与“劳动力个体问卷”两个数据库进行合并,并以“本社区有无少数民族人口”和“村居类型”两个变量选择“城市社区有少数民族人口”的“劳动力个体问卷”有效个案为3854个展开研究。
(一)政治建设维度:民主型自治社区治理考察
民主型自治社区治理,意味着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当中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关注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这里,主要从社区各民族成员参与社区选举、社区管理的觉悟等方面进行考察。
表1 在上次社区选举投票时,您是?
表2 您在本社区是否遇到过以下事件以及是否采取行动? 单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如表1、表2),当前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选举和社区管理方面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其中,在参与社区选举方面,参与社区选举投票既是每个社区居民的权利也是义务,但表1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选举投票的积极性不高,如“自己去投票”的占比37.8%、“没去投票”的则占比高达52.9%。在参与社区管理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是每个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的深刻体现,但表2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自觉性不强,如在社区中遇到以上“六种”不文明行为而采取“没有行动”的多达70%左右。
(二)经济建设维度:互助型爱心社区治理考察
互助型爱心社区治理,意味着对社区居民的困难人员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在社区内部形成一种充满爱心的祥和局面。在这里,主要从社区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助、社区组织对社区困难人员的救助等方面进行考察。
表3 您与本社区的邻里、街坊及其他居民相互之间有互助吗?
表4 本社区用于社区居民社会救助的支出有多少?
据调查数据显示(如表3、表4),当前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氛围还有待强化。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开展邻里互助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表3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助意识还不够积极,如在回答“邻里是否有互助”的问题时,选择“非常少、比较少”的占比28.5%、“一般”的则占比36.7%。在社区组织提供的救助方面,为社区困难人员提供适当的帮扶救助,既是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也是社区组织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但表4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提供社会救助的力度不够的问题,如在回答“社区用于社会救助的支出”问题时,选择“0万元”“1万元及以下”和“1.1万元至2万元”的分别占比28.8%、12%、10.5%。
(三)文化建设维度:体验型幸福社区治理考察
体验型幸福社区治理,意味着社区通过自建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或引入其他社会组织的形式,使社区居民在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组织活动中收获积极情绪体验、满足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在这里,主要从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频率、场所及类型等方面进行考察。
表5 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情况 单位:%
表6 当前在本社区活动的社会组织数量有多少? 单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如表5、表6),当前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虽然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频率很高,但存在本社区举办的活动频率较低和活动类型单一等问题。其中,在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频率方面,参与频率的高低往往体现了参与者对一定社会组织活动的喜好程度,但表5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各种社会组织活动以满足其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度很高,只是这些需求的满足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在本社区外举办的社会组织活动中获得的。在本社区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类型方面,社会组织活动类型的多样与否往往影响着参与者在精神文化体验层面的丰富程度,但表6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内举办社会组织活动的多样性有待优化,如在回答“本社区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问题时,选择“0个”“1个”和“2-3个”的分别占比30.6%、8.3%、18.2%;而回答“本社区活动的其他社会组织数量”问题时,则分别占比53.7%、15.6%、12%。
(四)社会建设维度:和谐型平安社区治理考察
和谐型平安社区治理,意味着社区居民间是否能够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社区安全环境是否存在风险因子。在这里,主要从社区居民间的熟悉感、信任感及安全感等方面进行考察。
表7 您和本社区的邻里、街坊及其他居民互相之间的熟悉度和信任感如何? 单位:%
表8 在本社区范围内,您是否有以下担忧? 单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如表7、表8),当前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间的熟悉感和信任感还有待加强,以及社区安全环境的营造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其中,在社区居民间的熟悉感和信任感方面,由于人际信任的建立总是以相互了解、熟悉为基础,而人际的熟悉与信任又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但表7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间的熟悉感和信任感不是很高,如选择“比较熟悉、非常熟悉”的占比46%、选择“比较信任、非常信任”的占比46.7%,而选择“一般”的则分别占比32.8%、43.2%,这离构建深度和谐的社区居民人际关系还有一定差距。在社区安全环境方面,安全环境的营造既是实现社区稳定的根本保障,也是维护社区和谐的重要因素,但表8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安全管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如对以上“五种安全风险”表示“从不”担忧的仅占三四成,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的不信任感。
(五)生态文明建设维度:健康型美丽社区治理考察
健康型美丽社区治理,意味着社区生态环境是否存在污染情况,以及对这些污染是否进行了有效整治。在这里,主要从社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及其治理效能等方面进行考察。
表9 本社区行政范围内去年是否有环境污染及其严重程度如何? 单位:%
表10 本社区是否就相关环境污染问题向有关部门交涉及其之后情况如何? 单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如表9、表10),当前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中,社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且对这些污染现象的整治落实还有待强化。其中,在社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现象方面,环境污染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发展结果,严重威胁到人居环境的卫生质量与健康指数,而表9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还存在一定污染问题,尤以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较为突出,如在对这两种污染情况的严重程度进行回答时,选择“比较严重”的分别占比51.2%、24.9%,“一般”的则分别占比21.8%、55.4%。在社区生态环境的污染治理方面,环境污染的治理不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组织的贯彻与落实,还有赖于社区居民的监督与配合,而表10数据说明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还存在一定问题,社区居民的治理意识有待加强、社区组织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如有48.2%的居民不会就社区环境污染问题向相关部门进行交涉,而且从交涉的结果来看,又有76.2%的居民表示交涉的社区环境污染问题最后并没有任何改善。
三、国家治理视域下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优化策略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当前民族互嵌型社区的五维建设效果还有待深化,需要根据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推进民主型自治社区建设的优化策略
其一,引导社区居民的社会政治参与。之所以出现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选举投票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思想重视不够、行为实践繁琐。在思想重视不够方面,当社区居民在思想上对社区选举投票都不“知其然”,又何谈做出“知其所以然”的投票行为。因此,要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选举投票的重视度,首先要促使其充分认识到社区选举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系;其次要促使其明晰社区当前发展状况以及候选人参与选举的相关情况,为社区居民做出理性投票选择提供参考资料和考虑时间。在行为实践繁琐方面,传统的社区选举往往是以“现场开大会”的形式进行,在投票时长与地点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整个选举投票过程比较繁琐,这与部分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工作生活模式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对此,应当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这既打破了选举投票过程的时空限制,增强了选举投票的便捷性,又符合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用网”生活行为习惯。这些都对做好较为细致的选前筹备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
其二,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治管理意识。良好社区秩序与社区风貌的维护,有赖于全体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也体现了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的应有责任与担当。而要促使社区居民自觉制止社区范围内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或现象,应当采取强化的方式以增强其自治管理意识。一方面,通过正强化(如物质奖励、荣誉表彰)的方式,激励做出自觉性制止行为的社区居民在随后的社区自治管理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延续;一方面,通过负强化(如罚款惩处、批评通报)的方式,勒令在本社区做出不文明行为举止的社区居民及时改正,也对社区其他居民具有重要警醒作用,从而共同致力于社区居民共有生活家园的维护。
(二)推进互助型爱心社区建设的优化策略
其一,深化社区居民的互助联谊活动。由于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人类生产实践发展的不断进步总是在分工协作的互助当中实现的,提倡和强调团结互助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且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助意识还不够强,主要缘于道德觉悟和交情深浅。在道德觉悟方面,并非少数民族同胞不懂得团结互助,恰恰相反,少数民族内成员间的“抱团取暖”意识比较强,只是在族际之间稍显不足。鉴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是由56个民族共同携手缔造的,充分彰显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力量,应当在民族互嵌型社区范围内 “深入开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宣传教育”[18],广泛营造各民族团结互助的道德舆论氛围。在交情深浅方面,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待人处世之道,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就是在“礼尚往来”的过程中结交起来的。反观现代社会,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社区居民间的陌生感,邻里互不相识的现象较为普遍,最终导致邻里交情不深甚至没有,构成了民族互嵌型社区邻里互助意识不够强的重要成因之一。对此,为加深邻里交情,社区组织应当以创造邻里接触机会为着力点,采取多种形式为社区居民创设尽可能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境,通过族际族内的人际情谊结交,为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间的团结互助奠定坚实情感基础。
其二,增强社区组织的救助资金储备。解决经济困难群众的生计问题,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又需以一定救助资金储备为保障。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发展效应”吸引了一批批外来定居者或务工者,其中就有不少少数民族人员,如在成都外来工作的“少数民族83%生活居住在城镇,17%生活、居住在农村”[19]。在诸如生活成本、经济收入、工作失业、生病就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部分城市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计困难,而接近三分之一的社区组织又无社会救助支出,这就使社区组织救助资金的储备与社区居民生计困难的解决之间构成一种不对称发展关系。对此,无论是为防患于未然做准备,还是出于解决当下问题的需要,社区组织都应当做好救助资金的储备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社区救助资金的储备制度,拓宽社区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保障社区救助资金与社区救助需求相适应。
(三)推进体验型幸福社区建设的优化策略
其一,增强社区内社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社区内社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强弱,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进而影响社区居民收获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感。当前,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虽然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频率较高,体现了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喜爱度,但这种参与较少产生于社区范围内的现象又非常明显,这与社区内社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不足不无关系。对此,为增强社区内社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社区组织应根据社区民情、民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组织资源,为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打造一系列为其所喜、为其所爱的社会组织活动,促使其在积极参与过程中收获情感愉悦体验、满足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同时,也为社区文化建设推向深入增添助力。
其二,丰富社区社会组织类型的多样化。在新时代,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凸显且呈多样化发展态势,为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发展需要,社区组织应大力推进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建设,包括社区内的社会组织活动文化。俗话说“打铁要靠本身硬”,在推进社区内社会组织活动的多样性问题上,虽然充分利用社区外的社会组织资源可以起到“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的效果,但绝不能本末倒置或舍本逐末,加强本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才是根本。根据社区居民的多民族文化特色及其心理接受特点,通过“纳百家之长以厚己”的方式丰富本社区社会组织类型的多样性,促使社区居民在参与有着多民族文化色彩的社会组织活动过程中增强情绪体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四)推进和谐型平安社区建设的优化策略
其一,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文化是对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产生活过程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和魂,构成了一个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不同地域的民族创造了各自相异的灿烂文化,因交流沟通不畅致使一些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20],当前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间的熟悉感和信任感不太高,在一定程度上就缘于多民族居民间进行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对话不够,这种不熟悉的陌生感进而在人心理上催生某种畏惧感甚至恐惧感,导致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的深度族际信任难以建立。因此,为加强民族互嵌型社区居民的熟悉感和信任感,应以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为着力点,通过文化宣传与文化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社区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社区各民族居民和谐共生,共同维护社区安全稳定。
其二,提高社区管理的透明度。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担忧心理是“个体对未来不确定事件顾虑性思考的倾向,是一种长期的、习惯化的认知倾向”[21],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产生担忧是缘于人在认知上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及其引发的风险因素所持的一种不可知态度或状态。从这个角度看,民族互嵌型居民之所以对社区内是否存在五种安全风险表示担忧,除了受到社区安全管理工作实际成效好坏的影响外,还与社区居民对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开展情况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提高社区管理的透明度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透明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保障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既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也是防止怠工懒政、失职渎职等管理乱象的重要举措。
(五)推进健康型美丽社区建设的优化策略
其一,加强社区生态环境潜在污染的管控力度。当前部分民族互嵌型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程度不同的污染问题,尤以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较为突出,而这些污染问题的产生与社区组织对本社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管理方式不无关系。就空气污染而言,城市社区的一楼大多是多种类型的商铺、饭馆,且周边不时有地摊商贩进行各种贩卖,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导致空气污染问题。一方面,不少商铺、饭馆时常将店内相关器物摆设延伸至店外,对其丢弃或排放的各种垃圾一旦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刺鼻性恶臭气味。虽然店家每天都有进行地面打扫,但往往仅是对较为明显的个体废弃物进行清理,对与地面“融为一体”的残留物质缺乏进一步处理,而这往往就是造成“恶臭”的根源。另一方面,地摊商贩的流动性比较强,加之经营规模小、经营设备及条件较为简陋,其地摊经营产生的各种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甚至从某种角度讲还更加严重。这些都与社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方式或细节紧密相关,如果管控工作长期做到位,社区生态环境的空气污染就只是一个潜在问题。
其二,提升社区生态环境显在污染的治理效能。治理社会生态环境的显在污染,除了依靠社区组织的强力管控外,还需注重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治理搞得好,前提是要找准问题,绝不能鼻子眉毛一把抓。社区生态环境的显在污染问题要治理好,有赖于社区居民的民意反馈。当前,几乎一半的社区居民不会就一定污染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交涉,除了受到社区居民环保维权意识不强的影响外,还与自下而上的民意反馈渠道不畅通不无关系。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既是体现人民民主的精神实质,也是政府相关部门获取污染问题信息及其解决办法的重要途径。其次,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缺乏监督问责,容易出现不作为的“懒政”现象,治理好污染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当前,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与相关部门就一定污染问题进行交涉后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监督问责机制的不完善或缺失就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提升社区生态环境显在污染的治理效能,必须“通过监督执纪问责倒逼铁腕整治取得实效”[22]。由于社区生态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效果的好坏,社区居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要大力加强和完善社区居民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组织的监督问责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