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时政报道创新发展路径
2023-01-09刘璐
刘 璐
(作者单位:泸州广播电视台)
时政新闻是关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政新闻报道(简称“时政报道”)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和重要时政活动的任务。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演进,舆论环境、媒体形态、传播方式等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化,时政报道亦不再仅限于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而是越来越多地借助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客户端进行便捷化、立体式传播,传播方式、传播面等发生极大改变。在新的形势下,时政报道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在内容、风格、手法、渠道等方面综合创新,转变报道理念、优化报道内容、丰富报道形式,如此才能彰显时政报道在融媒体时代的作用和价值,才能提升时政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 创新时政报道的必要性
融媒体时代来临,传播的多元化既让时政报道面临挑战和冲击,又凸显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空间。无论舆论环境和传播方式如何改变,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导向、重大战略部署乃至地方重点工作推进的宣传和报道,依然是各类媒体着重关注和发布的首要信息,时政报道仍然占据媒体和新闻的重要席位。但应清醒看到,时政报道在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风格,特别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时政报道,风格明显而优点缺点并存,规范有余不够灵活、严谨有余不够生动、厚重有余不够简洁,这也导致时政报道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媒体自身很重视而社会收视率关注度却持续“遇冷”,受众流失严重,这样的形势与问题亟待时政报道顺势而为、转变方式、积极创新,借助融媒体形成时政报道的有益变化,这对于提升时政报道的影响力和主流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1.1 创新时政报道是更加适应融合传播的需要
时政报道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发布的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权威信息,在受众中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形式日益多元,传统的时政报道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和融合传播意识,通过创新内容与形式,让时政报道更有效地触达更多受众。
1.2 创新时政报道是更加契合受众需求的需要
融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参与关注、点赞转发、分享评论等成为信息内容传播的新方式。时政报道的创新呈现和多平台融合传播,有助于打破受众对传统时政报道的刻板印象,更加契合融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
1.3 创新时政报道是更加赢得受众青睐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政报道内容固化、形式单一的问题更加凸显,“千篇一律”的报道已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等传播需求。时政报道可以在传统的图、文之外,增加短视频、动画、H5、海报、长图等,相同的信息借助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可以让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以此赢得更多受众的青睐。
2 时政报道创新面临的困境
受机制制约和传统思维影响,时政报道在内容制作、风格打造和传播方式等方面,与融媒体要求和受众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1 观念束缚,内容单调
会议新闻多、基层报道少,动态新闻多、深度报道少,仍然是目前时政报道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媒体工作者仍然存在“就事论事”“就时政而时政”的播报观念和方式,对受众的视角、需求与接受程度和方式关注较少,对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焦点发掘不够,缺乏深入挖掘和解读时政新闻的能力,导致时政报道特别是地方时政报道内容较为单调,削弱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此外,时政报道尤其是一些会议报道,着重报会议议程、照搬讲话稿、空话套话多,程式化问题较为普遍,且播报姿态“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说教”,与群众有着较大的距离,必然难以得到受众的认可,这不仅造成报道资源的浪费,也减弱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2.2 活力不足,创新不够
融媒体时代,一些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受传统传播思维的影响甚深,对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和运用,创新意识不够强、报道活力不够足,不能将时政信息更好地进行融合呈现。首先,在表现手法上,还不善于从小切口、小细节切入,在故事化叙述、可视化表达、全景式展现等方面浅尝辄止,未能真正让时政报道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同时,在传播渠道上,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不充分,时政报道的传播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3 融媒体时代时政报道创新发展路径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主流媒体传统的时政报道方式提出了改进要求,应积极创新时政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载体。
3.1 坚持内容为王,用鲜活的内容赢得受众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这一重要论断为探索新闻传播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媒体的生命力在于内容,而且是能够真正影响用户的内容[2]。创新时政报道,需要在优质内容生产上下功夫,通过创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不断提升时政报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一是着力“时政报道故事化”,让报道内容更鲜活。媒介生态的变化,让时政报道由传统的“播报式”“口号式”逐渐转向“讲述式”和“沟通式”,将时政新闻进行故事化叙述,是提升时政新闻传播效力的路径之一。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写作方式和报道角度,实现严肃性、生动性和人民性的平衡,让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鲜而活”[3]。比如,泸州广播电视台《泸州新闻联播》栏目2017年推出的《乌蒙山里的脱贫故事》系列报道,采用故事化叙述的方式报道乌蒙山区的脱贫进程,该报道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大家纷纷称赞该报道“接地气、有温度”,通过小故事反映了脱贫攻坚的大历程,生动讲述了贫困村的脱贫过程,展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展示了帮扶干部的干劲和担当,也向社会各界报告了脱贫攻坚的艰难曲折及必胜之道,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二是着力“时政报道民生化”,让报道内容更接地气。时政报道大多由重大会议、重要调研构成,涉及国家方针政策,也包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推进,这些内容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较大影响。拉近时政报道与受众的距离,首先要注重报道内容民生化,要善于从时政新闻采访中捕捉与受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受众感受体验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感知重要时政事件和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之处,从而让报道的内容贴近受众、贴近生活。其次要注重表现形式平民化,坚决摒弃“八股文”式的报道方式,积极转变传统时政报道的风格和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要转变时政报道的话语方式,要突破难点、解决痛点,要从宣教式的表达转变为朋友式的交流,并且通过复合式的报道互为补充,让时政报道更具平民视角、更具人文关怀。实践证明,时政报道要有新意,必须贴近群众、转变文风、创新表达,变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为既理性又温情的多向传播,让“高大上”的时政报道“轻装上阵”,让深度与温度有机结合,把优质的内容传递给更多受众。
3.2 坚持用户导向,用融合传播扩大社会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题材、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融媒体时代,空泛说教式的报道模式已不再适应日新月异的舆论生态,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树立时政报道融合传播的意识。2014年7月22日,以关注时政、创新时政报道为重点的澎湃新闻全平台上线,半年时间下载量就超过千万,受到用户青睐。究其原因,一方面澎湃新闻从传统媒体机构转型而来,公信力和影响力强,对于时政报道有着传统优势;另一方面澎湃新闻能够通过兴趣算法为用户精准推送感兴趣的资讯内容,自然受到受众的热捧和喜爱。
从澎湃新闻的成功经验可以见到,融媒体背景下创新时政报道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要突出受众导向,树立“时政新闻为大众服务”的理念。要准确了解受众需求,策划生产受众喜闻乐见的时政融媒产品,让受众想看、爱看。二是要积极引导受众参与,强化受众体验,通过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增加收视的黏度。2016年元旦,央视正式推出“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及客户端)全媒体矩阵的融媒体报道模式,将微视频加入“微信、微博、客户端”阵营,以更加适合社交媒体的方式进行时政新闻报道[4]。随着央视的领跑,地方媒体也在时政报道的融合创新中不断探索。在一些重大主题宣传中,地方媒体的时政新闻栏目纷纷在受众参与上发力,打造可参与、可体验、可转发的报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2019年国庆前夕,泸州广播电视台《泸州新闻联播》栏目推出了系列融媒产品《LOOK泸州·70年70事》,用互动的打开形式、新颖的表达方式及创新的制作手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发生在泸州的一件件大事,生动地呈现在了一个个短视频里,可谓小角度、大视野,小叙事、大主题。这是《泸州新闻联播》第一次在栏目中推出的竖屏视频节目,在泸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平台推出后,受众的关注度、参与度快速提升,是一次时政融合报道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二是要突出融合发声,拓展时政报道的覆盖面。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途径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越来越多地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予以呈现,这就需要构筑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借助多平台立体发声,抢占舆论先机。主流媒体需要精心策划报道,用心生产内容,科学分发推送,进一步扩大时政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建党百年之际,泸州广播电视台制播了20集系列短视频《数字里的党史》,以可视化呈现、互动化表达,让党的历史知识入情入理更入脑入心。该融媒产品在传统电视大屏推出的同时,还在泸州广播电视台旗下的“直播泸州”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泸州头条”微信公众号、“大听网”等新媒体平台推出,大小屏齐发声,得到受众的一致好评,点击量达100余万次。这些实践表明,融媒体时代创新时政报道,需要将网络思维、用户导向贯穿到具体报道工作中,多平台融合传播、多渠道同时发力,拓展时政新闻报道覆盖面。
3.3 坚持技术赋能,用创新的技术赢得发展优势
全媒体时代,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蓬勃发展,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5]。时政报道要坚持技术创新驱动,把技术创新作为“引子”,实现理念、内容、形式、载体等的综合创新,在“如何融”“怎样合”上做好文章,实现宣传效果“融、快、广、优”。一要融合新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优体验。传统的播报方式中,时政新闻多以平面图文或电视播报的形式呈现,主要体现文、图、播三要素,今天来看,其内容和形式已较为单一,报道的技术较为传统,传播效果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和大众的需求。融媒体,关键在“融”,也就是说新闻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甚至有的新闻是以融合方式呈现的,这就要求媒体的制播技术要从传统技术走向新媒体技术。2021年初,新华社推出庆祝建党百年融媒体互动策划“送你一张船票”,引发全网刷屏,浏览量近5亿次,H5独立浏览量1.13亿次。浏览量如此之高,一个关键因素是移动互联网最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主创团队采用专业游戏引擎,以商用级别进行开发,首次在产品开发中解决了移动端横屏竖屏切换难题,以及H5在电脑端和各种线下大屏的适配问题,做到了适配全网,覆盖全渠道。“送你一张船票”刷屏现象表明,充分运用新技术成果和新媒体手段进行时政报道,也能赢得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与此同时,在融媒体应用中,场景的价值挖掘越深,通过5G、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使传播的方式从静态走向动态,更能让受众直接参与新闻报道场景中,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交互式、沉浸式体验。二要创新平台建设,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在原有传播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建立开拓更多的传播渠道[6]。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传统的时政报道已从广播、电视扩展到手机、电脑等终端,受众的选择日益广泛,相同相近的新闻热点,也会有不同的观看体验。创新时政报道,要注重技术赋能,紧盯技术前沿,创新平台建设,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和更优体验;要坚持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建设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客户端,建好管好新媒体平台,将时政新闻多平台、多渠道复合推送,做到传播面广、投送准确、内容生动、贴近大众。近年来,泸州广播电视台在融媒体传播平台上发力,构建了短视频、长图文等产品形式,构筑了“两微一端”等多终端格局。同时,依托新平台建设,从组织构架、采编流程、人员分工等方面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了“内容+产品”“平台+队伍”的时政新闻融合报道工作体系。特别是在组织重大时政报道时,都通过融媒体平台统一调度、统一采集、统一制播,实现了资源、信息、技术大聚合,优化了要素配置,提升了信息频次,突出了报道效果,实现了全覆盖出击。
在融媒体时代,时政报道居于新闻传播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变,时政报道做得好不好,仍是对新闻媒体组织力、创新力、影响力的考验。融媒体时代的时政报道,既充满挑战又大有可为。时政报道需积极探索和严谨遵循融媒体发展规律,转变理念、突出受众、用好技术,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持续创新,用鲜活的内容、便捷的视听、及时的反馈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