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2023-01-09陈方南
◎陈方南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充分发挥党的坚强领导的最大制度优势,带领人民群众广泛有序参与到国家治理上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心聚力。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被提出并得以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这就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实践上、制度上、治理上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这些重要论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阐释论述,产生了诸多成果。有的学者从总体上概括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成逻辑、内在本质、基本定性、建设路径和特色优势,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2]。有学者从国际视野考察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认为这些论述观照全人类和平发展的问题,把协商民主制度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起来,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与胸襟[3]。还有的学者从人民政协视角总结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的价值,认为这些论述既着力促进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又重在促进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要[4]。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涉及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价值意义和比较优势等,为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上述研究虽然或多或少地涉及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但是普遍缺乏系统性地总结和凝练。有鉴于此,本文从理论、实践、制度和治理等四个维度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原创性贡献做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二、理论上原创性贡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础上,实现了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超越,达到了理论硬核的创新。党的十八大之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虽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尚没有提升到人民民主真谛的高度,主要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之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认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5]。这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理论上的原创性贡献。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6]的群众路线。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恰恰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完美融合与有效衔接,这也就使协商民主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中指出,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7]82。这就把协商民主提升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体现的高度,同时把协商民主纳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的行列。
在充分发挥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叠加优势基础上,我们既看到了党和群众之间通过广泛协商能够把党的主张行之有效地贯彻下去,又能把群众利益诉求畅通无阻地反映上来。故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这一基本定性。”[8]这就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最终定性为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这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理论上所实现的重要突破和原创性贡献。这一定性既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升到了党的重要领导方式的高度,也为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抓手和渠道。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胜利,党的领导地位得到各族各界广泛认同与拥护,代表人民长期执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9]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就是人民的党,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在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之间需要架起一个有效连接和沟通渠道,在长期实践发展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成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通过协商民主能够让群众或群众代表参与到决策中来,最大限度地确保公民参与到各项重大问题和普遍民生问题上来,使各个层面、四面八方的利益诉求在决策过程中得到畅通有效反映,通过协商民主保驾护航,确保各项出台政策“找到最大公约数”[10]。
可见,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运行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过程,这是习近平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的重要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的重要渠道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不同于统治与管理。统治与管理更多是从掌权者如何行使权力的角度来阐释的,而治理是让民众参与到决策中来,同掌权者一道共同运行权力。从本质上看,治理就是民众参与政权,权力服务民众,做到权为民所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求将人民当家作主脚踏实地贯彻落实到国家治理之中,充分保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重大决策和权力运行中来,在党的领导下真正成为国家治理主体,又需要把党的主张和国家政策贯彻下去,恰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群众参与同党政机关之间有效衔接的渠道。因此,要让有事协商、遇事协商、办事协商成为党政干部与人民大众的普遍共识,真正做到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实现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提供多种渠道。从党政机关的角度而言,由“四大班子”共同构成的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治理中来提供了有效渠道。政党协商能够通过各民主党派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和特殊群体,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参与到各项决策中来,通过广泛协商达成共识;人大协商在立法过程中发挥了广集民智的优势,让方方面面人民直接参与或者通过代表人民意愿的人大代表间接参与到立法过程,通过广泛协商,让法律承载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最大共识,真正成为人民的法律;政府协商能够让民众参与到涉及切身利益的民生建设中来,让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成为政府工作与民众参与有效结合的协商渠道;政协协商可以借助于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通过政协34个界别,为各族各界广泛政治参与国家治理提供有效平台。此外,人民团体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公民协商都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提供了畅通参与渠道。
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的重要渠道,这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取得了重要实践成就。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党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的良好效能。
三、实践上原创性贡献: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不仅是理论形态的原创性贡献,而且正在指导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指导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不断取得显著成绩。虽然人民政协自诞生日起就作为协商机构而存在,但是始终没有明确的性质定位,直到党的十八大后才被明确定位为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协商机构既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实践发展成就的综合性定位,也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实践上的原创性贡献。
(一)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里程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人民政协广泛协商,建立了新中国,标志着协商民主作为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人民政协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仅限于政治协商,而人民政协成为政治协商重要平台。随着协商民主范围的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政协一直发挥着引领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整个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中,也起到了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为此,习近平提出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1]这一重要政治定位。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实践上最为重要的原创性贡献。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提出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中外有之,西方协商民主在理论上取得了较大成绩,在理论推演建构和技术路线设计方面确实有诸多可取和借鉴之处,但是西方协商民主作为弥补选举民主不足而提出来的补锅理论,在西方民主主流话语中,并没有太多话语优势。这就决定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或学术研讨的理论形态,在实践上没有太大用武之地。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实践发展中取得成就,也使得西方协商民主研究者和倡导者认识到,应该更多地把协商民主运用到民主政治实践中去,可是在西方协商民主有限的实践范围内不大可能出现专门协商机构。
相对于西方协商民主,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长期而丰富发展实践,形成了包括国家层面协商、社会层面协商、基层层面协商在内的多层次的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运行体系。在这一运行体系中,唯有政协协商具有人民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人民政协,同党委、人大、政府一样,共同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作为领导机构的党委、作为立法机构的人大、作为行政机构的政府虽然都兼具协商民主的职能,但是只有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
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硬核,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实践上的重要原创性贡献,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大发展大繁荣保驾护航。
(二)专门协商机构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同协商民主相伴而生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作为一种中国特色民主制度形式正式确立下来。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依托于人民政协存在而发展。由于协商民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在人民政协范围内开展的,因此,在人民政协开展的协商民主被特定称为政治协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依托于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最主要实践形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超出了人民政协范围,不仅成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重要渠道。
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四梁八柱已经建立起来,整个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运行体系大厦中的顶梁柱就是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只是学者推演和研讨的民主形式,而是主要运行于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之中。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协商民主实践主体。鉴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又有人民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的保驾护航,这就使得人民政协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一直注重做事要牵住“牛鼻子”,这样抓住了一点,就能带动整个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牛鼻子”,牵住了这一“牛鼻子”,充分发挥政协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就能更好地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综合呈现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专门协商机构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实践上的重要硬核创新。专门协商机构又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实践发展成就的综合性定位。而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是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发展的“样板间”,成为人民政协日常化向全社会展示协商民主实践成绩的重要窗口。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既是新时代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集中呈现,也是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实践展现。当然,双周协商座谈会不是新时代人民政协拔地而起的创造,而是人民政协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新时代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和专门协商机构政治定性的集大成之作。当然,新时代人民政协创建性进行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双周座谈会继承与发展。新时代人民政协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融入座谈会之中,让历史中双周座谈会在新时代重获新生,赋予新使命和新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被赋予新的性质定位,即新时代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11]。人民政协这一新的性质定位,从国家治理体系而言,专门协商机构是主体;从人民政协而言,政协委员是主体。这就要求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与政协委员的双主体作用,在新时代有新作为与新担当。而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是顺应新时代人民政协新的性质定位,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与政协委员的双主体作用的综合呈现。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显著特点是间隔短、针对强、规格高、宣传广。除了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名称上就显而易见、每两周就进行一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生动实践以外,这一座谈会还要聚焦于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主题小而精,坚持问题导向。每次座谈会都是由全国政协主席亲自主持,选择协商主题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党政机关负责同志共同协商。每一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都会宣传报道。
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综合呈现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实践创新。
四、制度上原创性贡献: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
在世界民主制度发展演进过程中,选举民主在西方发展更为悠久和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弥补选举民主的固有弊端,西方协商民主被提出来了,但是在中国,先有协商民主,后有选举民主,两种民主形式相伴而生、相得益彰。习近平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7]293正是得益于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中国民主制度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显著优势。在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长期协同发展实践过程中,产生独具中国特色民主盛宴——“两会制”。“两会制”既是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的典范,也是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制度原创性贡献上的重要体现。
(一)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得益彰
在传统的民主制度理论中,选举民主长期独占鳌头,以至于在西方提到民主,就是特指选举民主。被称为票决民主的选举民主,主要包括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投票;二是多数决。确保每一个人都有投票权,实现一人一票,这既是选举民主的基本前提,也蕴含了民主的基本精神。投票之后,多数票来决定投票结果,少数必须无条件服从多数,多数决是选举民主的核心要义。这样一来,选举民主能够通过普选权和多数决代表大多数人利益,但是少部分人利益和诉求不能得到有效的反映和代表。西方选举民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因此这一选举民主的前提就维护了资本家的利益,很少会顾及弱势群体的利益。西方选举民主日趋沦为资本家权力游戏的“纸牌屋”。以普选权和多数决为标志的选举民主,只有选举时才能具有昙花一现的权利,选举过后民众的民主权利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而以维护资本家利益作为西方选举民主前提,使得在程序设计上只能确保代表资本家利益的候选人当选,民众只是用普选权选出一个代表资本家利益的不太讨厌的候选人,而不是真正选择出真正合适的候选人。民众在有限范围选出的候选人,当选后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彻头彻尾的资本家代言人,所以近年来西方国家普通群众对选举权出现漠不关心的趋势。西方选举民主无法克服自身弊端,导致民主日趋形式化,进而脱离民主实质精神。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为了弥补西方选举民主的固有弊端,提出了选举民主理论。纵观西方协商民主发展,主要停留在理论推演和学术研讨环节,西方学者颇有成就,但是作为一种弥补西方选举民主弊端而提出的协商民主在实践上却相对滞后。
相对于西方民主制度长期发展演进,中国民主制度尽管时间稍短,但是作为后发民主制度,在建立之初就从本质上汲取了选举民主精髓,同时有效地克服了选举民主的弊端,协商民主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持续有序政治参与权利,从而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中国民主制度独具中国特色,就是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在中国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先有协商民主,后有选举民主,是把选举民主融入协商民主之中,所以在选举民主作为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初,就通过协商民主从根本上克服了选举民主内在弊端,实现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因此,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是靠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两条腿走路,既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又保证了人民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通过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得益彰、协同发展,能够行之有效地克服选举民主的固有弊端,日益彰显出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比较优势。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也成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制度上的重要创新,为人类民主制度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二)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制度上最大特色和显著优势就是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互融合、互相补充、协同发展。这两种重要民主形式协同发展,既能够充分发挥选举民主优势,又能够通过协商民主克服固有弊端;同时在彰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显著优势下,也能够通过票决形式摆脱协商民主内在不足的问题。
通过以“多数原则”为标识的选举民主与以“凝聚共识”为标识的协商民主协同发展,实现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全社会方方面面群体特殊利益的有效结合。选举民主最大标识就是多数决,也就是多数票决定选举的结果。这样民主形式必然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与诉求,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与信赖。通过多数决获胜者,一般在执掌权力时只需代表选举过程中支持自己的投票者利益和要求。因此,选举民主长期忽视多数人之外的社会其他群体利益和诉求。与之相对,凝聚共识是协商民主的最大标识,能够为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群体利益提供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渠道,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民心、凝聚力量。这样一来,把协商民主同选举民主结合起来,实现两种民主形式协同发展,也就可以充分发挥多数决与凝聚共识的优势叠加,能够把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各层面和群体的特殊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保证人民民主。
通过以“间歇性”为标识的选举民主与以“常态化”为标识的协商民主协同发展,既保证人民在选举时有投票权利,又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权。在某种程度上,提及民主就是特指选举民主。这主要是因为选举民主契合了近代以来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代议制政体。选举民主的一人一票的选举权利和少数服从多数的票决都充分体现了民主要义,但是选举民主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休眠状态,毕竟大选几年才等来一次。与此相对应,协商民主给予民众广泛有序政治参与的常态化保证,协商民主让民众日常政治参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样一来,通过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既充分保证人民在选举时有投票权利,又实现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权利。
(三)作为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典范的“两会制”
在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人大以选举民主为主要运行方式。近年来,政协和人大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民主盛宴——“两会”。随着每年一度“两会”日趋朝着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两会制”逐渐形成并成为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的典范。
在中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中,先有政协和协商民主,后有人大和选举民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标志协商民主作为制度正式确立。同时,这次会议代行尚未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此时,政协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于一体。待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政协结束代行使命,成为专门协商机构,同人大选举民主共同存在于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之中,开启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的中国民主模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两会”形式。改革开放后,“两会”机制逐渐恢复运行,并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党的十八大后,为了加强人大和政协工作部署,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先后召开了中央政协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两会”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中国独有的“两会制”。
通过以“人大”为标识的选举民主与以“政协”为标识的协商民主协同发展,能够实现“块状”的区域性利益表达同“条状”的界别利益表达的互相补充。在“两会”过程中,人大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来选举人大代表,所以人大代表都是“块状”结构,能够很好地实现区域性利益表达;政协是按照界别来划分政协委员,所以政协委员都是“条状”结构,能够很好地实现群体利益表达。因此,实现政协协商民主与人大选举民主协同发展,就能够使“两会”最为广泛反映和代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求。
通过以“刚性”为标识的人大选举民主与以“柔性”为标识的政协协商民主协同发展,能够以柔性协商弥补选举民主弊端,同时以刚性票决弥补协商民主不足。在“两会”召开时,一般政协先于人大召开,这就为人大在各项方针政策投票表决之前,在政协同涵盖社会多方面群体的34个界别政协委员广泛协商,同时,人大在召开过程中也充分借鉴、吸纳和运用协商民主,充分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譬如,最为典型就是人大立法过程,把政协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运用立法过程中,借助协商民主渠道和决策方式,可以在票决通过前广泛征求社会各个方面意见并听取方方面面群众意见表达,在充分协商全面掌握和了解各方诉求基础上,再进行最后的票决,从而借助于“柔性”的协商民主最大限度地让人大所通过的法律充分反映和代表了方方面面诉求,实现了人大立法为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把协商民主广泛运行到自身运行之中,但是纯粹追求协商达成普遍共识,可能会因为无限制的协商而导致效率低下,所以政协协商民主在长期协商难于达成广泛共识的情况下,也需要借助于投票表决的形式来弥补协商民主效率不足的劣势。人民政协虽然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有很多工作是通过协商形式实现的,但是在人民政协运行过程中也需要选举民主来协助,选举也是不可或缺的形式。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行使下列职权”中就包括了“选举全国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12]。可见,政协同样需要票决的选举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两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渐实现了从“两会”到“两会制”的延伸。所谓“两会制”,就是除了围绕每年一度的短暂“两会”召开期间以外,“两会”精神逐步蔓延和拓展,政协协商民主与人大选举民主互相融合,在“两会”闭会期间,“两会”精神逐步向日常化制度发展,日趋形成“两会制”。“两会制”成为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典范,也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制度上原创性贡献的集中展现。
五、治理上原创性贡献:科学民主决策与广泛凝聚共识相结合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制度设计,通过协商民主既能够保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泛凝聚共识与汇聚力量,又能使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治理上原创性贡献就是实现了科学民主决策与广泛凝聚共识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党的主张落实下去与人民诉求反映上来的有效衔接,真正实现了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一)协商民主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方法
人民政协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经超出了人民政协专属范围,从人民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延伸到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公民协商等形式,成为国家治理过程中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方法。
协商民主既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也是党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协商民主为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与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方法。党的科学执政与科学决策离不开广泛协商,如果一项决策出台过程中,在表决之前,能够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通过协商民主方式方法在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情况下再决策,可以让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也便于决策有效贯彻与落实。同时,把协商民主融入决策实施之中,能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时协调各方利益和化解矛盾冲突,通过广泛协商把党的政策真正贯彻下去。协商民主纳入党的科学决策本身,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过程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来又到群众中去的协商治理过程。另一方面,协商民主为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与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方法。党的科学决策离不开协商民主,同样,党的民主决策也离不开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过程中重要方法的协商民主,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多种多样的协商形式,能够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广泛而畅通渠道,实现党的民主执政与民主决策。协商民主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过程,是实现公民广泛有序政治参与过程。
把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过程中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方法,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论述在治理方面重要创新,也是党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的重要体现,更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与人民群众广泛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
(二)党领导下的协商治理能够广泛凝聚共识
当前,中国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应对国际风险挑战,为实现民族复兴广泛凝聚共识与汇聚力量。协商民主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恰恰能够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广泛凝聚共识。
凝聚共识是党领导下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协商民主作为党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方法,其本质就是通过协商民主能够最大范围地找到全社会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从而有效避免各项决策引起利益矛盾与冲突,起到了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方式就是一种协商治理。
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与专门协商机构,理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广泛凝聚共识的协商治理“领头羊”。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机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组织、人民民主重要形式的作用,借助于构成人民政协的34个界别联系广泛特点,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凝心聚力。同时,作为人民政协主体的政协委员也要充分担当起凝聚共识的责任与使命。政协委员要积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向社会传播共识,为民族复兴凝心聚力。
在整个协商治理体系下,除了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发挥广泛凝聚共识的主阵地以外,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公民协商等都充分发挥了协商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能够广泛凝聚共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广泛凝心聚力。
(三)协商治理实现了党的主张落实下去与人民诉求反映上来的有效衔接
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也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的重要制度设计,成就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融合的协商治理方式。通过协商治理,一方面使承载着全社会最大共识的科学民主决策产生的党的方针政策能够落实下去;另一方面,借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广泛有序政治参与而把社会各个层面与群体利益诉求反映上来,做到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有效衔接,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领导核心,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正如习近平所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3]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从根本上把党的主张贯彻落实下去。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协商治理方式,为党的主张落实下去提供必要手段和方法。一是通过协商治理能够使党的各项政策与主张出台前,进行广泛协商,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就使得党的政策是好政策、主张是好主张;二是通过协商治理能够保证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使参与者及其所代表群体就起到了带头落实党的主张作用;三是通过协商治理能够找到充分体现民意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使党的主张能够最广泛的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就需要能干加巧干,通过协商治理真正实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不仅是依托权力的保障,而且凭借自身的科学性与共识性来实现群众自觉接受党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有序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真正实现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协商治理方式,为人民诉求反映上来提供必要手段和方法。一是决策前反映上来。协商治理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借助于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及其他多种协商渠道,能够把人民群众利益与诉求充分反映上来。二是决策中参与进来。各族各界各阶层各群体各方面代表借助于协商治理的平台,能够参与到党和国家各项重大决策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决策中来。三是决策后监督起来。党的主张既要来源于群众,又要决策于群众,更要回归于群众。充分反映了群众诉求和承载着最大共识的方针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需要接受人民群众广泛的民主监督,真正实现党的主张落实下去与人民诉求反映上来的互相融合。
综上所述,协商治理确保了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完美结合,实现了党的主张落实下去与人民诉求反映上来的有效衔接,成为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在治理上重要的原创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