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健康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3-01-09向维聂杨耀防李学进

浙江医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卫生医学

向维聂 杨耀防 李学进

1 九江学院医学部,九江 332000;2 九江学院,九江 332005

大健康是因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和疾病谱改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其主要围绕与健康相关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以及涉及生老病死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进行全过程、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呵护,促进自我健康管理。大健康所关注的不仅涵盖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个体健康,也涉及到各类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2016年8月19日~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更加强化了“大健康”理念,进而催生了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的改变。例如,加强公共卫生工作,从重“治”到重“防”;破除医院围墙,从“院内”到“院外”;更新卫生服务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突出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从关注“人的病”到关注“病的人”。作为我国卫生与健康服务人才保障的医学教育,应当围绕大健康服务的需求,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大健康理念催生卫生服务体系改变

1.1 从重“治”到重“防”

早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等等。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单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这既体现了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中“预防为主”的观念,也与我国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相吻合。强化“治未病”即“治疗未来可能产生的疾病”,从重“治”转为重“防”,健康促进将逐渐成为医院的中心工作之一,医院不只是以手术和药物治疗为中心,而且要体现医疗服务理念的新革命。要顺应卫生健康服务理念的革新,医学教育也必须进行适应性改革。

1.2 从“院内”到“院外”

大健康维护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做好医院内疾病的科学治疗与康复,更需要强调延伸到医院以外的健康维护行动,做到防治并举。应当着力实施重大疾病联防联控行动、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行动、健康文明生活培育行动、城乡健康环境提升行动,全面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重大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治防控,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残疾人健康,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推动健康社区建设,把卫生服务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转向健康教育,以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做到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由此,现代医学教育应当强化健康人文教育,加强社会医学教育,加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健康管理学等方面的教育。

1.3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大健康强调以健康为中心,因此,疾病治疗作为健康服务的终端链条,仅仅是健康服务体系中的一环,需要转变观念,突出战略前移,贯彻预防为主。2016年8月19日~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树立“大健康”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在此转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应当加强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

1.4 从关注“人的病”到关注“病的人”

大健康强调从关注“人的病”到关注“病的人”,突出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医学人文”也要扩展到“健康人文”。健康人文既要关注人的健康的全要素,如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道德等,也要涵盖人的生活方式、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既要关注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和疑难疾病的防控与康复,也要注重生命两极关怀的全周期的健康照顾。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医学发展已经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如今大健康已经发展到国家建设规划层面,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常态,演变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从国际视野来看,经济全球化也改变了健康的决定因素,催生了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的诞生[1]。因此,医学教育应当强化健康人文教育、社会学教育。

2 大健康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作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后备人才保障的医学教育,应当顺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改变而进行前瞻性改革。

2.1 顺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大健康理念的提出,医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2017年6月21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17〕4号)》[2]颁布。文件强调要深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在本科教育阶段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大卫生、大健康观念。为此,九江学院顺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创新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思政贯彻两个课堂”思路,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格局,厚人文、强能力的全程育人模式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2个课堂,严守第一课堂作为对学生道德品格养成的主要场所,并通过打造多个思政教育课外平台多渠道创新第二课堂思政教育方式,培养医学生“医者仁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增设“德先生与德医生”九医立德讲坛。在第二课堂,加强九医杏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建设,开展“医心向党”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响应与好评。

2017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3],就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做出规划,其中围绕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2020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4],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国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此,医学院校应当顺应国家战略部署的要求,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2.2 融入现代医学教育体验

由于现代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和生物科学研究飞速发展,医学科学知识呈井喷式涌现,若仅靠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则完全无法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必然。第一,英语、计算机技术等有助于提高摄取现代知识能力的教育必须加强。第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建立与完善医学基础和临床技能训练的自主学习平台。第三,优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切实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第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积极性。第五,探索建立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质量评价体系,扩大形成性评价比例。第六,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的规范化培养。严格临床教学与实习管理,本科教育阶段临床通科实习要注重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研究生教育阶段临床能力培养要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注重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

2.3 创新健康人文教育手段

首先,在本科教育阶段,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公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其次,加强人际交流能力教育,着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能力培养。再次,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遴选有效的现实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于心。

2.4 构架适宜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随着21世纪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对本科医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教育的主体,肩负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后疫情时代大健康背景下的医学人才培养,催生新医科发展要求,拓展基础科学知识,尤其是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的针对性优化,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本科医学教育知识、能力与素质构架研究的基础上,医学院校应当结合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重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内容与要求。面对健康服务体系外延扩展,在原有基础上,保障语言、计算机技术等摄取现代科学知识能力的课程体系稳定外,强化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与人文科学知识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教学等。

2.5 夯实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势所必然。随着“大健康”时代推进,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高等教育普遍重视了教学质量的评价,却仍然淡化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尤其是终端评价(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有时竟然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盲区。随着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医学教育在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是,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后备人才,故毕业生质量的好坏是医学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标准。因此,夯实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必须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体系,注重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评价,尤其是毕业后跟踪评价,完善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例如,在临床学习阶段,依据医学教育严谨性特点,建议逐步淡化考题中选择和是非判断题型,加大临床思维评价的病例分析和案例分析试题的比重。针对临床实践教学评价,应当建立规范的操作评价标准,侧重实体操作过程的规范性评价。在毕业实习教学阶段,为了保证不同医院之间实习教学的同质性,九江学院在“实习计划同一”“实习内容同一”“评价标准同一”“实习安排同一”的基础上,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专门制订了《九江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习评价办法》。4年来的实践表明,此评价办法对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意识和增强医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和动力有一定帮助,对临床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3 结语

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和医疗2个最为关键的民生问题。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大健康背景下的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既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学医、从医,也为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为基本教育,由教育部主导;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毕业后教育,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因此,基于大健康视角扎实推进医教协同、持续开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对推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向维聂: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论文撰写;杨耀防:研究指导、论文审阅;李学进:资料分析处理、教改方案设计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卫生医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保护环境卫生
卫生歌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