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归童话之根
2023-01-09□文│曾芳
□文│曾 芳
《周静原创童话丛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扎根于民间故事土壤,营造了一个神奇又纯美的童话世界。故事融幽默风趣与清新质朴于一体,呈现了乡土家园中的至真至纯至美至善,以素朴的民间生存智慧和轻盈灵动的诗性品格给予小读者人格精神的价值引领和审美品味的濡养,是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又一力作。可以看出,周静有意识地让创作回到童话这一文体的根部,回归到童话的本源。
这套丛书包括《雨娘子》《豆老爷》《河蚌小人》《聚宝盆》《魔芋汤》《木鱼游》6本,一共讲述了12个以湖湘为地域背景的童话故事。这套作品使用了民间故事常见的母题来构建情节,其中最关键、最常见的母题是“宝物”。作者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赋予了各种宝物以超凡的魔力,由此引发了故事中人物对宝物的使用和态度,于是“变形”“贪心”“惩罚”“报恩”“冒充”“巧妇”等其他母题围绕“宝物”出现。
《河蚌小人》是这一系列中使用民间文学母题最具代表性的一篇。集上述母题于一体的“母题链”架构出了这篇童话的情节,传达了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价值观念。首先,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童话里的世界是一个“复魅”的世界,所有神仙、精怪的存在都合乎自然,他们与人类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和谐共生于自然之中,形象地演绎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次,是非有别,善恶有报。书中故事告诉少年儿童,无论是精怪还是人类,都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勿贪心、不凌弱,犯了错误要受惩罚,知错就改须原谅。不只是《河蚌小人》,整套丛书里的人物面对宝物的诱惑最常见的反应是“起了贪心”,贪心既是人占有资源满足欲望的本能,也是人性的弱点,即使是儿童也难以幸免。这些故事以童话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即便是爷爷也会贪心,这令孩子更敢于面对自己;贪心导致受罚,这让孩子引以为戒;受罚后会获得原谅,则带给孩子安全感。
这套童话还运用了民间故事常用的叙事模式。首先是叙事的重复性,包括词句和相似人物、情节的重复等。民间故事惯常的“三叠式”重复尤其突出,如《木鱼游》中的3个老太婆、3件宝物,《聚宝盆》中的3次寻找、那首耐人寻味的童谣也重复了3次。此外,故事大多遵循了民间文学常见的大团圆结局,人物最终都摆脱了困境,回归本心,矛盾得以化解,误会得以解除,人类与精怪和谐相处。
童话源自民间文学,由民间童话到艺术童话,童话从口传走向了作家的创作。正如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所言:“民间童话是童话的宝库,有着无数的未加雕琢的璞玉……如果通过作家的手笔,把民间童话的精神实质,经过加工整理,这是儿童上好的精神粮食。”西方的童话发展曾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收集、整理、改编民间童话的过程,这是其现代童话获得丰厚养料的沃土。与之相比,中国文学史上虽不乏童话,但直至20世纪初期,作为一种文体的童话的自觉才得以发生。之后经历了对各国民间童话的译介和编撰,童话迅速转向作家的艺术创作。因此,中国的童话发展更需要民间文学的艺术滋养。
《世界童话史》一书中这样论述民间童话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民间童话是从古代流淌到今天的‘河流’,那么,童话作家中那些离民间童话‘河流’近些的,民间童话成分就以‘涌泉’方式进入作家的童话创作;童话作家中那些离民间童话‘河流’远些的,民间童话就以‘乳汁’方式进入他们的创作”。周静正是一位努力靠近民间童话“河流”的作家,孜孜不懈地把中华民族根底里宝贵的东西呈现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