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应与现实观照: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特征、问题及趋势
2023-01-09郭荣春
□文│吴 锋 郭荣春
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包括专著、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和科普成果等,专著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专题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论述的成果形式,通常不包括教科书、工具书及科普读物。[1]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典之作通常是专著,它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重大发现的原创性学术成果,相比其他学术成果形式,具有不可比拟的崇高地位,因此,创作“经典原著”是学者坚持不懈的追求。就个体价值而言,专著是作者展示学术思想、构建学术标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路径。就社会价值而言,专著出版对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知识创新,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大有裨益。
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对该领域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闻传播学专著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作为展示作者原始创新和纵深拓展能力的突出表现,作为研判学科学术研究最新进展的主要指标,在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体系占据核心地位。文献检索显示,黄春平对近代早期新闻传播学论文和著作进行了整理研究,[2]杜骏飞对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教材、译著和论著进行了评析;[3]但近5年来,学界对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成果的年度回顾研究尚付阙如。因此,对最新年度新闻传播学专著进行描述统计、特征分析尤为重要。2020年是全民抗疫的特殊之年,是新闻媒体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面对复杂多变的传媒景象,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产出总体概貌如何?学者如何回应当下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该领域专著出版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出版趋势如何?本研究使用人工采集方法,通过检索国家图书馆、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物信息查询网、各出版社官网、当当和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的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信息,剔除教材和译著,共采集到249个样本。
一、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总体概貌
检索统计表明,我国大陆地区2020年共出版新闻传播学专著249部,整体呈现多元分布,新闻传播学高影响力作者、重点院校及少数有影响力的出版社集中度较高。
作者方面。共有222位作者出版了专著,其中,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产量高,出版2部以上专著的学者共20人(共44部),占总数的17.67%;暨南大学范以锦、四川大学李苓、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张立分别出版3部专著。
作者单位方面。以高校及科研院所、媒体机构为主,共有99家,新闻传播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专著出版量较多,是学术专著出版的主要力量,排前7位的分别为:暨南大学(17部)、中国传媒大学(16部)、中国人民大学(14部)、四川大学(11部)、复旦大学(10部)、武汉大学(9部)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7部),共出版84部,占总数的33.73%。
出版社方面。有45家出版社出版了新闻传播学专著,少数有影响力的出版社产出数量较多,出版10部以上的出版社有9家(共126部),占总数的50.60%,分别为:暨南大学出版社(17部)、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16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6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5部)、科学出版社(14部)、人民日报出版社(13部)、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12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部)和复旦大学出版社(11部)。其中,高校类出版社出版数量稳居前列,媒体类出版社产出相对稳定,一些理工类出版社挺进新闻传播出版领域,使得出版社产出分布日趋多元化。
二、特征:研究向纵深拓展,聚焦技术变革,关注前沿动向
总体而言,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在研究内容上以多样视角回应现实,基础理论、系列丛书、行业应用研究不断向纵深拓展,新媒体和计算传播学专著聚焦技术变革,关注前沿问题和最新动向,取得了重要进展。
1.基础理论研究蓬勃开展
学科历史与基础理论探究是新闻传播学的根基,在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建设中占据关键地位。整体来看,2020年有关基础研究的专著出版比较薄弱,但涌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如邵培仁的《华夏传播理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论证了华夏传播研究的新范式。同时,有学者推出了一批论文集成果,胡百精的《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记录了中国人民大学推进新闻传播学科转型的历程,王润泽的《新闻历史与理论》精选了新闻史和新闻理论领域标志性的论文成果。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成果出版受到特别重视。有的从历史维度,如陈力丹、支庭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文献研究》收集了30篇马新观经典文献的考证研究论文;有的从现实维度,如魏正聪的《电视媒体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阐述了电视媒体、电视新闻节目和电视剧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理论依据。
2.传媒行业研究报告亮点纷呈
研究报告是行业最新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的深度研究。2020年国内学者出版传媒行业研究报告30部。张立的《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用产业组织经济理论分析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态势,单波的《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20)》系统分析中国传播创新的发展过程和前沿问题,谢曙光的《皮书与智库共同体建设》专门探究皮书研创平台的积极作用,张志安的《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20)》发布新闻业的最新数据,黄晓新的《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2019—2020)》分析16家媒体单位融合创新的典型案例,卜彦芳的《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报告(2020)》特别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传媒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李玮的《中国网络语言发展研究报告》深入讨论网络语言学的影响问题等。
3.系列丛书研究齐头并进
系列丛书是围绕某一特定专题进行长期深入系统研究的连续性专著成果,是新闻传播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体现。2020年共出版新闻传播学系列丛书有7部,其中,有的兼顾历史研究与前沿探索,如刘海龙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0》对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脉络进行学术梳理和热点话题追踪研究,喻国明等的《中国传媒智库》提供传媒案例研究和智库化服务;有的聚焦不同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单波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多元文化对话的跨文化传播学术空间,谢耘耕、陈虹的《新媒体与社会》考察新媒体的社会治理问题,张晋升的《舆情与社会治理》用舆情大数据叙事社会治理问题;《新闻出版博物馆》记载了中国新闻历史事件,《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0》介绍了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总体情况。
4.新媒体研究紧扣前沿问题
新闻传播学研究是围绕媒体活动展开的,考察学术著作所涉及的媒体类型是分析专著内容特征的重要路径。媒体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础设施,[4]新媒体在加快重构新闻传播学科的体系与边界,新闻传播学研究类型向新媒体的聚积有目共睹。在新媒体研究中,抖音、微信、游戏为年度突现词。年度突现词是指在以往学术专著中没有出现过的研究词汇,可大致反映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的迁移。潘霁的《跳动空间:抖音城市的生成与传播》揭示数字技术如何影响城市构建;赵辰玮的《数据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和抖音平台用户接受行为研究》、李林容的《微信与媒介生态环境》和关萍萍的《游戏、社群与传播权力》,旨在阐明智能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环境的巨变和用户行为的变迁。
5.学科交叉趋向突出
学科交叉是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传播学应主动寻求跨学科合作借力。[5]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学科交叉趋向更加突出,涉及190部,占总数的76.31%,其中交叉较多的学科为计算机科学77部,占总数的30.92%。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指数最高,共聚共生,衍生了计算传播学等新兴学科门类。人工智能、数据伦理等成为高频词并被广泛研究,如彭兰的《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赛博格(cyborg)技术首次出现于新闻传播学专著中。赛博格是指“半机械人”实验,[6]给人装上强力手臂、灵敏度极高的人工耳蜗;赛博格化,“危险意义上的自然”,[7]引发了学界技术道德伦理热辩。人工智能在改变传媒业传统模式,如王佳航的《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闻生产——基于连接的视角》,阐述从内容生产自动化,到信息分发精准化,再到运营管理系统化等,其生态体系和影响范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8]生产伦理、数据边界等问题随之而来,如张超的《释放数据的力量:数据新闻生产与伦理研究》,白红义的《边界、权威与合法性: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等。
三、热点:媒体融合、传播治理、社会发展、话语传播、出版研究
通过对249部专著进行关键词人工遴选和内容特征分析,可以发现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的研究热点和专题集中度。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研究热度就越强,热词直观响应了新闻传播学专著研究的热点领域。热词词频指标越高,热词权重指标越大,表明研究集中度越高,研究专题集中度形象判断了学术专著选题研究的聚集程度。[9]统计表明,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研究热点和专题集中度主要在媒体融合、传播治理、社会发展、话语传播和出版研究等五大领域。
1.媒体融合专题受到青睐追捧
传媒业不断发展、调整和变化,处于多媒体融合并存的新媒体格局阶段,[10]媒体融合成为近几年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热词,2020年共出版媒体融合领域专著44部。一是领军学者引领带动,积极回应媒体融合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蔡雯的《融媒体建设与创新》探讨融媒体理论和业务创新及国外相关领域最新进展,谭天的《道可道: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研究》主要分析网络新媒体和传媒经济管理两方面的问题,高晓虹的《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区域融媒体传播》考察了区域融媒体建设现状。二是媒体机构积极示范,各级报社和广播电视台在加快构建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方面,积极行动,带头示范。《融合体系——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阐述媒体融合发展状况和经典案例,《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通过新媒体年度发展重大主题判断行业发展,《广播电视改革与创新》推介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和基层建设经验。三是研究方向细分深入,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对不同细分领域的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概括。梅宁华的《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0)》是各省市媒体融合优秀案例调研成果,石长顺的《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建构研究》分析了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融合建设的基本策略,李杰琼的《媒介融合时代的经济新闻报道》探讨融媒背景下经济新闻报道的变革实践与发展趋势。
2.传播治理成为重大现实问题
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及社会治理提供问题模型。从宏观层面,胡百精的《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探讨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范式,罗昕的《网络社会治理研究:前沿与挑战》剖析舆论生态和空间传播等话题,董媛媛的《互联网传播治理:理论探讨与国际经验》为疫情信息传播治理提供应对策略,奚冬梅的《网络热点事件中的价值引导与构建研究》对萨德、问题疫苗等事件进行历史分析,总结网络话语引导策略。从微观层面,张磊的《政务舆情回应实务》阐释政务舆情三层次内容,尉永清的《新时代网络舆情分析与对策研究》分析舆情演化对策,郜书锴的《新媒体舆论治理研究》探讨新媒体表达的合理实现途径,张鑫的《移动社交媒体舆论热点传播机制研究》构建微博等的新传播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传播话语的重写,引起了传播场域的变化,疫情传播、舆情传播成为传播治理中的研究热点。
3.发展传播学研究备受重视
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聚焦社会发展,紧跟重大议题,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邓香莲的《全媒体语境下老龄社会的阅读服务保障整合研究》考察老龄社会大众媒介的基本功能,曾娅妮的《成长影像:中国儿童视听创作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分析儿童栏目的现状和问题,李春的《澳门大众传媒研究》补充了澳门地方史和传媒史研究,李苓的《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传媒素养培养模式研究》关注我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历史和现状。可见,发展传播学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取得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专家学者紧密关注国家重大战略议题。2020年新闻传播学多部专著涉及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决策议题,谢念的《媒体融合发展时代课题的西部探索——来自贵州省的系列调研报告》提供了贵州各州县融媒体发展的经验,闻有成的《思逐风云:闻有成新闻作品集》记录了全国“两会”、中国抗疫等国家重大现实事件。近几年,新闻传播学学者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项议题研究。重庆大学等院校也积极成立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谏言献策。
4.中国话语传播得到重点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外交地位的日益提升,学术界高度关注中国话语传播,希望借助各种媒介渠道发出中国声音,通过“知识环流”走出国门,[11]传递中国正确价值、成功模式和优秀文化。中国话语传播专著共24部,任贤良的《中国崛起之舆论战》,从新疆反恐报道、中美女主播辩论、李子柒“文化输出”等典型案例,畅谈中国如何抢夺话语权;郭可的《中国媒体的世界图像及民众全球观》,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案例讨论了我国靠前新闻报道的特点。其中,国际意识专著18部,占75%,涉及美国、德国、英国等欧美国家,冯文丽的《触媒西方:外国的传媒业》从技术、理论和实务角度介绍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涉及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龙小农的《金砖国家与全球传播秩序重构》系统研究金砖国家传播理念和机制;涉及新加坡、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蒋国东的《中国“一带一路”对外新闻话语研究》主要研究新闻发言人的媒体议程设置。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中国话语传播和国际传播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发生着全新深刻的变化。
5.出版研究热度不减
不同学者、传媒从业人员从电子图书、数字报纸、互联网期刊等方面探析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出版理论方面,耿相新的《出版的边界》深入思考出版的新业态和新角色,李频的《期刊:连续出版的逻辑》探讨期刊转型和改革路径;出版制度方面,范军的《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研究》主要研究出版体制产业调整政策,蔡晓宇的《版权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分析阐述版权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和具体路径;出版产业方面,谭跃的《出版产业实践存思》探讨出版产业理念和规律,张晋升的《变革与创新:中国报业转型的市场逻辑》阐述如何以市场的逻辑应对传媒市场出现的新问题。统计显示,图书报纸期刊类研究专著共35部,其中专著名称含有“出版”的有20部,占图书报纸期刊类的57.14%。究其原因,出版界发表意识强烈,熟悉出版流程,主导出版资源,是出版领域作者产量高的关键所在;同时,出版界推动出版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愿望极为迫切。
四、出版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
总体而言,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回应了时代主题和时代需求,产生了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实现了守正创新和与时俱进。总体概貌方面,在各行业因疫情防控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全年共出版专著249部,维持了正常产出规模。内容特征方面,新闻传播学专著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足中国大地,注重理论创新发展,主动寻求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创新性交叉结合,探索新技术,聚焦新应用,解决新问题。抖音、微信、游戏等年度突现词代表了新媒体研究热点的变化,人工智能、数据、伦理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主要热点方面,媒体融合、传播治理、发展传播学、中国话语传播和出版研究等5个领域显示了年度研究热点和专题集中度,具有一定的现实观照性。媒介融合和舆论舆情等研究相互影响,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发展传播和话语传播进入高速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意愿不强、高质量成果偏少、出版评价体系缺乏等问题凸显,新闻传播学专著产出学术创新不充分、出版区域不平衡等矛盾仍然突出。为破解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难题,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做出探索,未来将推动形成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1.形成可持续出版新格局
可持续出版新格局是新闻传播学高质量出版的重要内涵。一是提升出版意愿。2020年新闻传播学者共发表中文论文58451篇,但同期新闻传播学专著产量仅249部,足见大多数学者更青睐论文刊载。同时,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专业教师约有15000名,[12]每千人出版专著仅17部,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提升新闻传播学者的专著出版意愿。二是促进区域平衡。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的区域差距较大,各地出版产出对比悬殊。华北地区产出97部,华东地区64部,中南地区52部,西南地区27部,西北地区7部,东北地区2部;北京遥遥领先,上海、浙江、广东、湖北等为第二方阵,重庆、四川等处于第三方阵,陕西、甘肃、黑龙江等比较滞后。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需要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各地出版协调发展,亟须国家、各地政策引导和出版社、编辑、作者等多方共同发力。
2.培育高质量出版品牌
高质量出版品牌是新闻传播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专业出版社生产数量和成效并不显著,专业出版社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出版竞争力和知名度,将出版品牌建设战略转化为具体举措。一是在选题策划上,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基础研究跟不上、应用研究用不上、综合研究不综合”的窘境,因此,既要夯实研究基础、着眼特色、注重精品,又要紧跟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推陈出新。二是在质量评价上,2020年新闻传播学专著存在不少“论文集”,有“凑数”之嫌,缺少在学界、业界或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现象级”专著成果。建议专业出版社主动作为,坚持精品质量导向,细化出版评审机制,包括改进专家评审流程、完善质量审稿体系等。三是在经费保障上,学术研究耗时、费力,需要政府、企业等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扶持,政府要出台更多支持办法。四是在成果推广上,著作不应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学者及单位要及时推广,主动服务社会。
3.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
一体化信息平台是促进新闻传播学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早期新闻传播学著作保存不当丢失毁坏,后人查无此书,是对学术成果的极度不尊重和遗憾;不同学者对新闻传播学专著进行手动传统条目整理,是学术研究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专著建设数据库、开放出版信息平台的需求迫在眉睫。构建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一体化信息平台,应包括至少两部分:一是专著全面信息的检索,包括专著名称、作者、作者单位、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具体的章节和内容介绍,整体试读浏览和全书下载,及时更新和在线评论等;二是国际化的网络数据库,包括参考文献、被引、下载、阅读、收藏、相关性、在线计量可视化分析等。同时,一体化专著出版信息平台,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等,各自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形成共建、共享、共生、共赢的生态体系。
本研究存在一些研究局限。一是由于数据分散,可能存在遗漏;二是对专著评论的理论框架缺失,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注释:
[1]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
[2]黄春平.中国新闻学论著整理研究的百年进展与反思——基于学科发展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8(12)
[3]杜骏飞,曲飞帆,王成军.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论著评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12)
[4]郝振省.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概念的再讨论[J].出版发行研究,2020(6)
[5]徐清泉.流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应当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S1)
[6]Greiner S.Cyborg Bodies-Self-Reflections on Sensory Augmentationsr[J/OL].Nanoethics,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569-014-0207-9
[7]Kull A.The cyborg as an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ature[J/OL].Zygon,https://doi.org/10.1111/0591-2385.00339
[8]王佳航.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闻生产——基于连接的视角[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2
[9]吴锋.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反思(1988-2011)——基于对516篇新闻学博士论文的评估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4(12)
[10]吴尚之.积极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实现中国出版业繁荣发展的新未来[J].中国出版,2014(17)
[11]周蔚华,杨石华.新中国70年来国外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引进及其影响[J].国际新闻界,2019(9)
[12]吴锋,潘英杰.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职位遴选行为的解释框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