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纸出版宣传研究*
——以《解放日报》和《新中华报》为主的考察

2023-01-09□文│王

中国出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日寇边区

□文│王 飞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下文简称“边区”)报纸出版迎来繁荣局面。边区报纸宣传报道在教育民众树立革命和战争观念、鼓舞军民士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广大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动员群众参加抗战救国实际行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的书写者和承载者,边区报纸的新闻话题设置紧密契合时局变化和抗战需求,通过揭露、讽刺、鞭挞、批判、歌颂等话语表现手法,采用激励、控诉、评论、描述等叙事模式,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形象,聚焦日寇侵华暴行,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妥协行径,通过报纸的宣传功能渗透到民众心里,形成群体的精神共鸣,有效地激发了民众对日寇的仇恨及强烈的革命精神,强化了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促使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与时代命题保持一致。

因报纸具有很强的宣传动员作用,“所以在任何一种革命时代,报纸常是站在战争的前线的”。[1]抗战时期边区报纸发挥了卓越的宣传动员作用。鉴于此,笔者以《解放日报》和《新中华报》的宣传报道史料为主,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对抗战时期边区报纸出版宣传进行研究,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陕甘宁边区报纸出版概况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交通极为不便。闭塞的地理空间、低下的教育水平,再加上愚昧落后的封建传统,故生活在这里的民众对“政治、国家意识淡薄”。[2]时任边区政府秘书长的李维汉曾在回忆录中描述边区:“知识分子缺乏,文盲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学校教育,除城镇外,在分散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文化设施很缺,人民十分缺乏文化生活。”[3]区内教育水平低、民众文盲率高,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边区报纸的发展。因此20世纪初,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纸。

边区报纸出版最早可上溯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20世纪30年代,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创办报纸进行政治方针的宣传成为当务之急。《红色西北》应运而生。作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创办的第一份刊物,刘志丹、习仲勋、蔡子伟、惠子俊等党政军领导都是《红色西北》主要撰稿人。《红色西北》主要刊登红军战讯,同时还刊登陕甘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资讯,对推动根据地的各项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红色西北》因国民党进犯南梁根据地而被迫中断出版。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恢复了《斗争》和《红色中华》,陕北报刊发展滞后的现象得以改变。随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1月,党中央从保安迁到了延安,《红色中华》也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并兼边区政府的机关报。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战方针、政策,动员、引导民众参与抗战,强化军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在党指导下边区党的各机关创办了许多报刊,边区报纸出版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各种报刊高达50多种,典型的就是《解放日报》的创办。

二、倡导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塑造边区形象

在抗战局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依托党的顶层设计,通过报纸向外界发声,以传达、强化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通过阐发党对抗战的主张、对时局的看法等宣传报道,展示边区政府建设成就,传播团结、民主、抗战、建国、进步的中共形象。

边区报纸及时关注国际局势,申明党对时局的主张,极力敦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国共第二次合作,以挽救民族国家之命运。“西安事变”后,《新中华报》以“和平解决有望”为题报道了杨虎城及党领导的游击队等最新动态,将舆论导向了和平解决的轨道,同时驳斥了国民党散发的红军将进攻中央军的谎言。及时向外界公布了红军的顾全大局,在胡宗南部攻击红军的时候,红军远退到定边一线,力避作战。“西安事变”后,胡部收缩战线撤退,红军没有派出一兵追击。[4]党以实际行动督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警告国民党,日军正在加紧进攻中国,“日本法西斯的气焰将更加浓厚,日本新内阁亦必为完全之军部内阁无疑……对华政策必益趋强硬”。[5]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党及时声明要建立一个全民族的抗战团体,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驱逐日寇。《新中华报》社论指出,“过去我们只是单面的抗战,不是全面抗战……单面的抗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6]“统一战线的结成,表现中华民族力量的伟大”。[7]面临日寇的侵略,唯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是维持中华民族免于危亡的根本。

1939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边区报纸重点宣传投降妥协派的卖国行为,并展示党积极地为彻底的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实践行为。“二年来的抗战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坚决拥护与实行国内统一团结的力量,是主张与实施抗战的各种正确政策的模范。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是抗战中一只模范的军队”。[8]为反击汉奸顽固派对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游而不击”的造谣污蔑,展示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新中华报》详列抗战三年来的战绩,“毙伤敌官兵129445名,伪官兵38905名,骡马16781匹,俘虏日军1070名,伪军24953名,骡马9674匹……”。[9]同时,边区报纸宣传不断发表社论肯定国共合作的成效,从舆论上影响国民党进行抗日,维护抗战大局。《新中华报》报道,日寇除增兵华北继续进攻各抗日根据地外,正在用其主要力量诱降,以达到其以华制华灭亡中国的目的。[10]这客观分析了日寇和投降妥协派的政治意图,明确指出当前抗战的真正危险来自于妥协投降。《新中华报》始终强调:“坚决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这就是我全中华民族继续努力的总方向。”[11]不断发表时评,申明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巩固”[12],向外界表明党维护团结抗战大局的决心和态度。

边区报纸大力宣传拥军生产运动,以展现边区民众对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向外界传达党领导下的边区成为模范的民主根据地,也以此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履行坚持抗战等各项政策的模范政党。通过成功的民众动员,党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一切物质力量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就算终日围绕厨房操劳家务的妇女,其政治觉悟也大为提高,积极参加各种抗日组织。广大民众抗日情绪高涨,踊跃捐物捐款支持抗战。如志丹县“妇女康金花曾将她自己的白菜亲自送给红三团五百斤……又号召其他妇女六家来慰劳抗日部队”。[13]在春耕中民众积极参加春耕、为红军家属代耕代种,既保证了农事顺利开展,又解前线抗战将士的后顾之忧。这样的宣传报道极大地增强了军民参战的热情,筑起坚强的民心长城。大量的关于根据地的模范和边区民众高涨的抗战热情的宣传报道,对分化瓦解敌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边区报纸宣传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动员力量,紧跟抗战局势发展的方向,及时设置新闻报道话题,将社论、通讯、漫画、时评等与抗战建国、统一战线、自由民主等时代命题紧密结合,引领舆论发展方向,成为唤醒民众民族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在呼吁全民抗战,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聚焦报道日寇侵略暴行,强化民众国家认同

抗战期间,边区报纸宣传成为各抗日根据地宣传事业的典范,引领中共抗战救国的舆论方向,引导民众对抗战走向和国际形势做出正确判断,营造有利于民族团结、共同抗战的舆论氛围。边区报纸宣传极大深化了民众对民族国家情感的认知和认同,强化了民众对民族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深切感知。

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号召“将敌人一切残暴兽行的具体实例,向全国公布,向全世界控诉,用以达到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之目的”。[14]向民众宣传党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方针政策,调动民众的抗战热情,鼓舞士气,成为边区报纸宣传的首要任务。“七七事变”后,《新中华报》及时揭露日寇侵华的野心,正确分析战争局势,指出卢沟桥事件的爆发“是日寇有计划的行动”,其目的就是在“压迫二十九军退出华北……把华北的咽喉——平津完全控制在日寇的手里”。[15]《新中华报》进一步提醒国人:“今天的形势,任何犹豫幻想,希望中日仍然能够‘和平’,实在就是等于自杀。”[16]

边区报纸用大量的篇幅、翔实的数据揭露日寇的残暴,激发民众对日寇的仇恨,鼓舞军民士气。如日寇在天津“放火烧房屋,津河北一带难民四五十万无家可归……在河东一带,日军集中难民数百人以机关枪扫射”,[17]日军轰炸贵阳“全市死伤约在五百人以上”,[18]轰炸重庆“死难同胞约数百人,无家可归者约万人”[19]。《解放日报》在1941年7月29日,分别报道了日军在山东、徐州、天津、四川的屠杀和轰炸。[20]

细菌和毒气是国际公约中禁止使用的战争手段,但日寇不顾国际公约,多次在侵华战场上用细菌和毒气残杀民众。边区报纸多次聚焦报道。从1937年到1940年,“八路军仅中毒官兵即达一万零四百七十五名”。[21]“敌寇最近在冀中定南北坦村实施毒气,我八百余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村民在地道中全部毙命……井陉煤矿数百工人被水淹,大同八百知识分子被活埋”[22],日寇这些暴行只会“更加速敌寇自己的失败与死亡”[23],这些报道从心理上对民众坚持抗战进行动员,鼓舞民众驱逐日寇的决心。

党所倡导的坚持抗战、反对妥协的主张及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通过边区报纸宣传报道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并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进而转化成民众支持抗战的巨大物质力量。边区报刊出版宣传极大调动了民众参与抗战救国的政治热情,提升了民众对民族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知,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深刻揭露,扭转引领舆论方向

抗战全面爆发后,党反对片面的抗战路线,并通过《新中华报》通电全国:“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2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军事摩擦日益加剧。边区报纸不断向外界申明党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极力揭露顽固派反共摩擦的罪行,鞭策反动派的丑恶行径,对维护团结抗战大局起到重要作用。如《新中华报》的评论《迎接一九三八年》指出:“我们每一个人民均应坚定着持久抗战,长期抗战……不屈服,不投降,继续抗战到底,最后胜利必然是我们的。”[25]针对国民党顽固派解散西安救国团体事件,《新中华报》指出,这一举动“只有更引起国内摩擦与对立,实非国家民族的福利”。[26]

“皖南事变”后,在重庆出版的国民党《扫荡报》以《新四军抗命叛变全部已遭解散》为题做了歪曲事实、误导民众的报道。[27]党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的题词和诗。边区报纸发表系列社论、通电,强烈谴责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揭露其残暴行为,以正视听。《新中华报》社论指出,“闻者心惊,读者发指,此等自毁军令,自坏国法,自相鱼肉,自损国力之举,实可谓无法无天之至”,社论回顾、赞许了自新四军奉命成立以来,以简陋的武器奉命开赴前线,抗御日寇,屡建战功,本应对新四军嘉奖,给予物资、人员的补充,不曾想却在“所谓命令移防”的幌子下遭到聚歼。社论也给出十足的证据,进而鞭挞“亲日派阴谋家和反共顽固派份子,正实行制造内战破坏抗战、制造分裂破坏团结之滔天罪行”。[28]

针对国民党报纸大量对党形象的歪曲报道,边区报纸发动舆论反击。1943年7月8日的《解放日报》对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新闻予以刊录,并加按语,“西安特务机关所制造的‘民意’,和日本法西斯匪首东条及中国大汉奸汪精卫之主张如出一辙,均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边区,毫无区别。一个堂堂当权政党之官方通讯社竟发出此种类似敌人与汉奸口吻之宣传,实在可怪已极”。[29]7月12日,《解放日报》刊发社论《质问国民党》,辛辣嘲讽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并要求蒋介石撤退胡宗南大军,取缔中央社,惩办汉奸。[30]此文发表后,延安新华书店将其印成小册子,在各根据地大量出版发行,使广大民众认清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真面目。边区报纸宣传有力反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革命企图,使之不得不暂时停止对边区的军事行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为揭穿国民党顽固派虚假宣传,边区报纸以新式劳动者话语为中介,反击虚假传闻和恶毒攻击。《解放日报》选取了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涌现的劳动英雄进行反击。如农业畜牧英雄贺保元用亲身经历驳斥敌方对中共的诋毁:“从前,豪绅地主们说红军共产党不好,老百姓却暗里说好,到底怎样他也摸不清。后来,他亲眼看到了红军,听过了红军讲的话,并得到了红军帮助,使他废除了欠租欠债,分到了土地、粮食,于是才真正知道红军是为穷人谋利益的。”[31]张成仁和马坊掌讲述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救民于水火的部队,国民党散布的是谣言 。[32]这些劳动者的自述驳斥了顽固派的诋毁,扭转并引领舆论方向,塑造了党和边区政府良好形象,增强了民众与共产党的互信度,使得民众和党在政治上保持了高度一致。

抗战期间,党领导下的边区报纸宣传事业对日寇的暴行进行聚焦式报道,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投降、破坏团结给予充分揭露,激起民众对日寇的仇恨,使民众对国民党抗战政策和行为失望至极,激发民众对党始终如一地坚持全民族的、彻底的抗战政策的高度认同,使民众把民族生存、国家独立的期望寄托在中共,这为党在解放战争中争取广泛人民支持、进行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余论

边区报纸出版宣传聚焦日寇侵华的暴行,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塑造边区的劳动英雄、抗战拥军等形象,成功设置了政治议题,达到了认同聚合的目的,在塑造民族国家意识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诸如政党、政府、抗战、建国、同胞、政治、自由、民主、进步、法律、教育等一系列元素,使抽象的民族国家概念具体化,从而激发民众对中华民族、现代国家的具体认知和认同,并转化成众志成城的抗战建国实践行动。

边区报纸宣传报道积极向外界展示党成为抗战洪流中的中流砥柱形象。1941年《解放日报》报道指出,战争“使得一向落后不被人注意的地区,变成了在抗战洪流中屹然不动的砥柱”。在妥协投降的逆流中“及时地向着全国人民发出警号,呼唤他们起来挽救严重的危机……多少地方正在倒行逆施,摧毁民族的生机,边区却坚持着前进的方向”。[33]为维护抗战建国大局,面对国民党投降妥协的逆流,党竭尽全力维护共同抗战大局,为着这一纲领的实现而奋斗。

总之,抗战全面爆发后,民族国家意识急剧地喷发,几乎成了边区宣传舆论场中集中表达的主题。党抓住时机,成功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现代国家的话语建构,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民族和现代国家的认同,民众深切地认识到自己是民族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诚如《解放日报》对边区民众吴满有政治自觉的评价,“他能够把自己的命运跟边区群众的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能够把自己的命运跟昨天的土地革命,跟今天的民族抗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是典型的抗战中的模范公民”。[34]民众对民族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其对生活的期望必然会寄托于国家的独立,这为此后党主导下的现代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民众心理基础。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日寇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不朽的抗联战士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了!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舒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