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还是人文:数据新闻价值观念探析
2023-01-09郭嘉良
□文│郭嘉良 倪 万
自2009年英国卫报成立全球第一家数据新闻编辑部起,数据新闻作为一股新闻实践风潮在全球范围迅速扩散。在数据时代,作为数据技术和新闻生产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数据新闻的兴起已成为全球新闻产业变革中不可阻挡的潮流,正如互联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所言,“数据驱动的新闻代表着未来”。[1]
一、新的问题:数据新闻价值观念的迷思
作为舶来品的数据新闻对国内传统新闻产业的转型与变革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数据新闻产业在国内已形成颇具规模的生产架构体系。在此期间,人民网、新华网、财新网、澎湃网等均成立了独具特色的数据新闻栏目,数据新闻产业化发展从早期的创新探索阶段进入到量化式的规模生产阶段。
伴随着数据新闻在国内新闻业界变革中引起的震动,学界对于这一新闻生产模式和概念给予了持续的高度关注。一时间,对数据新闻作为信息图表、地图交互、实用程序、科学报告等实践的讨论风生水起,数据新闻好像无所不及又无所不能。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公众对数据新闻的画像却越来越模糊,其内涵的核心概念也越发纷杂。究其原因,过往大部分对于数据新闻的理解是站在功能—效果的研究维度,把数据新闻视为一种新闻产品层面的创新。对于这种创新的阐释更像是一种对新产品的功能介绍,因执着于数据新闻的叙事可能,忽视了其背后的创新意义与认知逻辑的建构过程。换言之,对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的过分憧憬和无休止的延展性描述致使大部分学者忽略了数据和新闻结合现象背后的意义追问和本质探寻,部分学者对于国内数据新闻发展情境的基本认知逐渐偏离了现阶段的客观事实。恰如有业者所言,数据新闻的出现不能解决传统新闻面临的所有问题,特别是渠道困境问题,数据新闻并不是万能的。数据新闻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新闻写作,其新闻内容仍然需要大量人文因素的注入。[2]
在对数据新闻的理解上,业界和学界所存在的认知偏差揭示了国内现阶段对于数据新闻的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钩的现实问题,也彰显了未来对于数据新闻的研究亟需在新的视域下提出新的问题与研究方向,从而给出不同于以往的逻辑认知与解答范式。基于此,对于数据新闻的讨论不能仅仅局限在新闻功效的角度去做论断式的评价和无根据的臆想,而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批判视角对数据新闻的价值观念和意义原点进行重新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近几年对于数据新闻的研究与过往相比已逐步发生了转向,部分学者针对数据新闻的价值观念与新闻呈现问题提出了不同以往的独特见解。其中针对数据新闻叙事机制问题的辩证思考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基本观点。一种是将数据新闻比喻为基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新闻论证,新闻中数据逻辑的科学性是数据新闻最大的新闻价值和意义所在。[3]在此观点下,“story”这一新闻叙事中的核心元素已从“新闻故事”转义为“科学报告”,数据的信息价值不需要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体现。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现今的数据新闻生产实践中,生产者对数据信息的过分关注是对新闻叙事原则的僭越,当数据脱离了故事,数据新闻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人文危机。[4]不难看出,科学和人文取向的观点对立,折射出现阶段对数据新闻价值观念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
当数据成为新闻叙事中当仁不让的符号主角,数据新闻对新闻价值的突破与重构铺设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叙事框架与认知逻辑。[5]在传统的新闻叙事框架中,人文主义观念是不变的核心议题。恰如施拉姆所言,在充满文学性的故事和戏剧性的语言描述中,帮助公众通过阅读新闻确认自己与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心理或文化的联系,从而满足大众的心理需要,这正是新闻的魅力与价值所在。基于人文主义的新闻叙事,强调的是通过故事化的写作手法将微观的个体议题与宏大的社会议题相勾连,在感化公众的过程中传递新闻的核心信息。然而时至今日,当数据新闻通过基于数据的理性思维,将虚拟的信息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不禁要问,在由数据所构建的新闻现实中,新闻的基本观念和认知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又因何而变?数据新闻的人文价值又该以何种方式去遵循与体现?这些问题不仅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也是现阶段数据新闻研究中的核心命题。
二、因何而变:数据新闻的科学进路
从新闻建构论观点出发,新闻并不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再现。恰如舒德森所言,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充斥着各种选择性,这也意味着必须由特定的人决定将什么呈现为新闻,以及如何呈现出来。[6]在新闻叙事学中,统一将从事新闻生产选择的人称为新闻叙事者或行动者。如果说,舒德森将过多的目光聚焦于新闻的个体生产者,那么塔奇曼则选择用“框架”这一概念,从新闻组织层面来阐释新闻生产过程背后的权力与冲突。在其主要观点论述中,新闻被比喻为观察世界的“窗口”,而这个“窗口”的大小、朝向、明暗等问题都是由新闻生产的框架来决定的,框架的建构则是取决于其组织内部的生产常规(亦称生产关系),新闻叙事所遵守的法则与逻辑就是在生产常规中所孕育的。[7]由此来看,新闻事实的呈现并不是一种天然的客观陈述而是一种主观的意义建构,那么在由选择和常规构成的新闻场域中,传统新闻和数据新闻形成了怎样差异化且持久平衡的生产关系,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成为解读数据新闻价值取向的关键。
1.新的仪式:生产权力的变革
在传统媒介组织的生产场域中,“记者—信源”和“记者—编辑”是新闻生产实践中两对最为重要的生产关系,也是研究新闻生产问题的两个基本层面。“记者与信源”是基于媒介组织外部环境中所衍生而出的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日常的新闻生产过程中记者与官方信源机构的沟通过程”。对于记者来说,来自官方的信源多数是可靠而稳定的,既可以规避不实消息带来的新闻报道风险,也可以通过独立的信息渠道提升新闻的报道价值。而另一对关系“记者与编辑”则是聚焦媒介组织内部生态的生产关系,主要体现为记者与编辑在组织内部对于新闻选择的协商以及两者某些特定行为对新闻场域所产生的影响。基于上述两种关系所形成的新闻生产惯习被视为一种常规的“仪式”,正是在这种仪式的规约作用下,媒介组织才可以正常从事新闻生产活动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稳定的价值观。[8]不难看出,在传统新闻的生产场域中,记者和编辑是最为核心的行动者,两者之间的勾连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新闻生产权力架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架构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从过往研究来看,媒介的组织架构、行动者的工作常规、时代赋予的技术动力是构成新闻生产权力架构的三个关键变量,其中技术要素是最容易被改变,事实上也是一直在改变的变量。如果说这三个变量不是一个静置的平行关系,而是形成了互相影响与牵制的动力机制,那么通过技术因素的介入就可以影响新闻生产的组织常规乃至背后的权力架构,从而重塑整个新闻生产流程。
从数据新闻的生产实践角度而言,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秉持着数据源到新闻制作团队再到新闻受众的基本走向,作为数据新闻内容创作的根本源头,数据不仅决定着数据新闻内容的叙事逻辑和基本框架,同时还影响着数据新闻向公众传递新闻基本价值取向的形塑过程。因此,如何建立真实可靠的数据获取渠道并全方位呈现数据的新闻价值,现已成为所有数据新闻编辑部需要解决的首要议题。鉴于此,数据新闻的生产场域中涌入了大量非新闻专业背景的数据开发人员(数据获取)和后期设计人员(数据呈现),新工种的出现促使数据新闻内部生产关系从原有的“记者—编辑”的二元结构演变为“记者—编辑—数据程序员—可视化设计人员”等生产角色共同组成的复杂网络。[9]传统的编辑与记者已不再是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唯一叙事者,数据新闻的生产权力架构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与此同时,技术的赋能致使行动者获取新闻消息源的途径和地点在物理时空层面发生了解构和重构,从具象的现实空间逐渐走向了虚拟的信息网络,传统新闻中所建立的基于消息源渠道的权力框架和生态环境均被完全颠覆,新的叙事语境和规则也由此诞生。
2.新的话语:叙事语境的转换
当新闻背后的生产权力框架发生变化,新闻的叙事语境也必然会随之而变。新闻叙事的本质是基于人类的语言系统,通过特定的编码对事实活动进行叙述和重构,从而满足公众对信息效益的诉求,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叙事话语类型就是新闻话语的语境。[10]一个特定新闻语境的形成离不开新闻叙事者的视角,叙事者观察和描绘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决定着新闻叙事文本的性质和内容。[11]
在传统新闻的生产场域中,新闻内容的呈现角度主要取决于记者本人在新闻现场的第一视角,因为受限于记者的个体能力,传统新闻的叙事语境更加依赖于记者对新闻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新闻内容的描述对象主要聚焦于个体情感和故事细节,微观的限知视角和共情的叙事语言是传统新闻的主要叙事特征。在叙事策略上,传统新闻主要依靠文学的叙事手法在时间序列上架构新闻故事,强调新闻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互动关系。因此,往往需要记者通过扮演参与者的身份回溯新闻的整体发展过程,新闻的感性色彩更为突出,新闻的结论远比过程更为重要。
不同于传统新闻,数据的赋能使得数据新闻可以跳脱出传统新闻限知视角的桎梏,在全知视角下对新闻的整体进程进行宏观的描述。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对客观世界认知行为的无差别和全天候记录,数据新闻的叙事语境剥离了对新闻细节和行为个体的盲目追求,不再单纯依赖记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对新闻真实所做出的主观推断,而是通过对半结构化数据和新闻素材的深度挖掘,以旁观者的身份架构新闻内容的主体框架。鉴于此,数据新闻的叙事逻辑不单单是新闻要素在时间维度下围绕单一叙事主体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演变为核心数据单元在时空双重维度下的相关关系,叙事的主体也不再是追求个体的情感共鸣,而是针对泛化群体的解释性说明。以澎湃网“有数”栏目对新冠肺炎疫情的400多篇数据新闻报道为例,在2020年疫情最为焦灼的时期,围绕疫情来源、防控措施、疫苗进展等公众关心议题展开了详尽的数据新闻报道。在此类的数据新闻案例中,很难看到对故事细节的挖掘和个体行为的描述,更多的是对某一群体和地区所聚焦问题的宏观呈现与预测。在新闻价值层面,数据的真实远比个体的情感共鸣更为重要,新闻叙事的理性色彩和科学价值也更为突出。
三、何以而为:数据新闻的人文可能
用数据说话成为新闻叙事普遍共享的新闻价值观念,而将数据作为基本叙事符号载体的数据新闻无疑将这一理念贯彻地更为坚决和彻底。但是,当对数据的推崇成为新闻价值的唯一向度,数据新闻中故事语境的剥离必然带来人文主义的衰落,数据也会因为不再有人文的温度而变得更加苍白和无力。需要强调的是,因为生产权力和叙事语境的转变,数据新闻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新闻的叙事语言框架,即基于数据可视化的视觉修辞框架。在此框架中数据、关系和时空三者之间的关联不仅构建了数据新闻的底层语法,也成为左右数据新闻叙事策略和阐释叙事规则的元语言要素。[12]因此,如何通过基于视觉修辞的叙事逻辑完成数据新闻从科学语境向人文语境的转换,成为未来数据新闻彰显人文价值与关怀的核心语义,而达成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叙事逻辑:从相关回归因果
从数据的本质属性来看,数据的世界等同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数据符号的宣扬带来的是对万物“数据化”的终极追求。量化一切,从而通过数据认识和把握万物,这是数据的哲学内涵和客观本质。[13]在数据被物化和可视化的过程中,作为元语言的数据,其独立性摒弃了传统新闻叙事的因果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强调的是通过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数据关系消除客观世界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基于上述观点,新闻只需通过挖掘不同数据的逻辑关联足以阐释事实的客观真相和保证足够的新闻价值。恰如有媒体人所言,“有了足够的数据,数据会自己说话”,因而“相关关系足够了”。[14]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并不是割裂和对立的逻辑理解模型,从某种程度来说,相关关系正是对因果派生关系的描述,物的数据化就意味着因果关系的数据化。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属非决定性范畴关注“是什么”,后者属决定论范畴关注“为什么”。[15]从国内数据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来看,有不少数据新闻因过分强调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陷入了内容同质化和浅薄化的陷阱,不仅忽视了数据和事实之间的现实关联,更缺乏对不同类别数据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性和预测性描述。其新闻内容只是加深了公众对已知新闻事实的印象,而没有借助数据的力量为公众提供新的阅读视角和具有深度化的数据解读方式。此类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与传统新闻相比,其内容的科学性并无突出表现,人文价值属性亦显著缺失,进而导致新闻的阅读黏性明显不足。鉴于此,数据新闻的未来叙事更应注重公众对于新闻“为什么”的信息需求,即通过挖掘数据之间的因果关联来进一步提升数据的新闻价值,从而更好回应公众对新闻事实和真相的迫切追问。需要说明的是,从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中祛除干扰信息,进而厘清数据之间的因果关联,仅依靠先进的数据分析设备和技术人员的理性思维显然是不够的。在此过程中,更需要记者发挥其敏锐的新闻直觉和洞察力来桥接数据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语境关联。例如,针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凸显的大城市少婚现象问题,澎湃网的数据新闻团队选择上海某相亲广场为实证地点,通过为期六周的实地考察,收集和分析了近千份的相亲广告案例。[16]在此过程中,技术设计人员不仅通过动态、交互的数据可视化方式向公众呈现了国内一线大城市婚恋市场的人口属性概况,更凭借记者对广告内容的敏锐观察和文本数据分析,发现人们对于房产、户口等客观条件的关注与描述程度远远大于以性格、爱好为代表的主观个体条件。当感情成为行情,对物质条件的过分追求揭示了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城市相亲活动逐渐沦为一种商品交易行为,情感因素的缺失成为国内少婚问题的主要动因之一。该案例通过团队充分的内部协作不仅向公众呈现了事件的总体概况,更通过对数据因果关系的刨析明示了造成该现象的问题本质,其新闻内容在深度和信度层面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其新闻案例的传播效度。
2.叙事语境:从宏观嵌入微观
“用数据说话”是数据新闻叙事的基本原则,而这一原则的确立也打破了传统新闻所继承的经典叙事学中结构主义的价值观念与叙事标准。对于数据的过分强调,造成基于文字符号的故事元素从数据新闻叙事中的缺席,而数据之间的强关联性也引发了数据新闻叙事语境的转向。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特别指出数据新闻的核心原则是贯彻“大叙事”的新闻逻辑,未来的数据新闻不可避免地将向宏观叙事倾斜。[17]
从叙事聚焦的理论来看,传统新闻的叙事语境更加强调通过个体故事来架设和引导新闻内容的叙事背景。而在数据新闻的宏观叙事语境中,数据的体量和特性决定新闻的质量和导向,数据作为“总体样本”的属性成为框定新闻时空与情景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也直接导致数据新闻的聚焦方式发生了改变,更为关注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关、但个体力量难以观察或容易被忽视的事实。因此,在由数据所塑造的新闻意义框架中,公众往往可以从一个遥远的视角旁观整个事件的发展和经纬,但却很难近距离感受和理解数据对个人生活的改变程度和背后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当作为个体的公众在类目众多的数据图表和纷杂关系中逐渐迷失了阅读的焦点与方向,数据新闻所希冀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念的形塑更成为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在越来越抽象与晦涩的数据海洋中,新闻与公众的距离却渐行渐远,数据和公众有效互动的机制难以建立。受此影响,数据新闻也必然进一步丧失公众的注意力,成为一种“精英阅读”的产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闻制作团队往往希冀借助炫酷多样的可视化方式来稀释数据的理解难度和重新占有公众的注意力,但需要强调的是,枯燥的数据一旦脱离了人文的内核,哪怕通过可视化方式的加持仍然只是对公众注意力的一时占有,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持续性影响,数据新闻的价值仍然是易碎的。因此,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未来的数据新闻叙事需要从宏观的新闻语境中切入一条微观的阐释途径,帮助公众从自身情景的角度出发,从而进一步理解数据背后的内容。例如,同样是关于新冠肺炎疫情,财新网的数据新闻制作团队为了缅怀在这场疫情中逝去的同胞,通过可视化的数据窗口程序将上千条冰冷的死亡数据搭建成一座具有温度的数字纪念馆。[18]为了拉近数据与公众的距离,制作团队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方式,将每一位逝者的生平以一片花瓣的形式呈现。公众在迎面而来的“花雨”中不仅能宏观地感受到疫情的无情与悲痛,还可以通过检索和点击的互动方式,以微观的视角了解每片花瓣背后所承载的真实故事和朴素情感。在此新闻报道中,数据不再是一次性的信息消费,而是变成了有温度和公众情怀的新闻作品,数据的人文属性得以彰显。
四、结语
科学是数据的本质,人文是新闻的奥义。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数据技术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新闻品类,虽然与传统新闻相比,其新闻的生产权力与叙事语境均发生了深层次的变迁与转向,但是从新闻意义传递过程的本质来看,数据新闻的价值原点仍是对社会认识论的观点输出,即新闻永远在定义与再定义、建构和再建构的社会现象中找寻自己的价值与位置。鉴于此,当我们再回想数据新闻的价值观念时,无论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价值都不应是数据新闻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对立选项,而应是无可替代的必然选择。在数据所构造的媒介现实中,不应只有数据的无言与冰冷,更应包含着彰显着数据人性光辉的故事,而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数据新闻才可以借助数据的力量为公众建构一个有深度也更有温度的新闻窗口,从而让公众直面客观的真实,让数据更具说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