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使用教育编制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23-01-09大连市委编办
●大连市委编办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大连市委编办从供给侧发力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编制结构,妥善处理严控机构编制与满足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跨区域流动,提高编制使用效益,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市区两级共同努力,自2018年以来,市本级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调剂编制625名,城区挖潜事业编制546名,引进年轻优秀教师2487名,消化超编教师2015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58个“大班额”全部消除。超编地区与缺编地区生编比、生师比差距明显缩小,城区义务教育资源趋于均衡,义务教育学校编制和教师结构显著优化。
一、深挖症结,多部门联合精准施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人口不断迁入新城区,致使老城区生源减少,义务教育学校编制和教师资源相对“过剩”,而新城区因生源增加出现教育资源“紧缺”。同时,外来人口相对集中流入新城区,进一步加剧了“紧缺”程度。通过研究分析,我市城区间教职工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区间生师比不平衡。比如甘井子区、高新园区等新城区人口流入较多,教师紧缺,中小学平均生师比达到17:1、16:1,远高于中山区的9:1、西岗区的10:1和沙河口区的11:1。二是校际、学科间教师资源不平衡。一方面,老城区热点学校学生数居高不下,教师整体超编超过20%;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和学科存在结构性缺编。三是教师交流难。市区两级缺乏推动教师跨区域或区域内跨行业流动的激励举措、渠道和平台,教师流动顾虑多,实际流动的教师少,难以形成有序流动态势。面对“过剩”与“紧缺”并存的复杂局面,市委编办以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提出“瘦身”与“健身”相结合、区域统筹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会同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牛鼻子,联合印发统筹使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促进教职工合理流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和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创新义务教育学校编制管理,有压有保,稳步推进,促进教职工跨区域合理流动,不断完善优化义务教育学校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二、聚焦统筹,把准工作方向持续发力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通过全市统筹使用编制、城区内部交流、跨区域调剂等方式,推动各城区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可及性服务,提高机构编制和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一是统筹使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超编地区(即核定前教职工编制总数超出核定后编制数的地区)高于标准核定的教职工编制相应核减。同时,可按“退三进一”原则,引进年轻优秀教师解决因改革、队伍建设等出现的结构性缺编问题。缺编地区(指核定前教职工编制总数低于核定后编制数的地区)所缺教职工编制,则通过本地区事业编制挖潜和市级统筹等方式逐步核增到位。二是积极引导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跨区域流动。依托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建立市级教师跨区域流动交流平台,规定缺编地区从核增的教职工编制内预留不低于30%的岗位,用于接收超编地区流入教师,并优先保证流入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评优等方面的待遇,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从超编地区向缺编地区流动。鼓励超编地区富余教师向缺编地区流动,因此产生的结构性缺编,可按“减二增一”原则,核增年度教职工补充额度。三是推进“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各区市县加强领导,细化“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强化分工合作,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区市县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依据课程方案、班额、生源以及学校布局、交流轮岗等情况,调剂使用本地区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报各地区机构编制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实现教师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为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
三、市区联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效
一是市级统筹得到强化。从市本级调剂编制,用于鼓励缺编地区从教育部直属“六大师范”院校、“985”院校招聘引进年轻优秀教师;用于在缺编地区最大限度挖潜基础上,按照地区挖潜数量1~3倍,核增当地义务教育学校编制;用于缺编地区引进超编地区教师。对超编地区因鼓励教师流动造成的结构性缺编问题,允许其提高年度招聘教师的额度。二是地区编制潜力得到发挥。各城区最大限度挖掘本地区事业编制潜力,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编制需求;核减压缩义务教育学校领导职数、工勤编制,全部用于配备一线教师;全力实施“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和紧密型教育集团建设,全面优化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师考核管理,推动超编、不胜任教师调整至其他事业单位或引导提前退休,清理借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