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深度学习指导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023-01-09☉施

小学生 2022年31期
关键词:深度数学知识知识点

☉施 洁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自我数学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发展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且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1]。在深度学习视角下,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思维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逻辑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利用逻辑思维及逆向思维等解决数学问题[2]。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同时,利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测量》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就要求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测量。教师在学生测量时可适当提出“同学使用的桌子、课本有多长?”“一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等问题,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就会结合所学的知识对物体进行测量,再回答教师的问题。当学生亲自对物体进行测量后,就对厘米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还可以将厘米很轻松地转换成毫米,第二个问题也可以回答了。学生通过测量既能了解周围事物的具体长度,而且能准确掌握测量相关的知识。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受圆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圆的过程,画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圆,而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直径,就此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小圆的直径是多少?圆的直径与圆的面积是什么关系?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比起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阅读,通过这种绘画图形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圆的相关知识点,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二、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深度剖析数学教材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了解学情是教师取得教学预期目标的根本。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形成空间观念,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所以,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剖析现有的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认知情况。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教材内容,透过教学现象去看其本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达到开展深度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因为学生刚接触圆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目的是让学生对圆形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如你生活中见过有哪些物体是圆形?圆形有什么特点与作用?通过提问,学生对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根据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着重讲解圆的性质与圆的画法。首先,引导学生充分解读教材,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圆的概念;其次,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制作圆的模型,目的是让学生对圆的基本特性有初步的了解,感受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圆规画出一个标准的圆,总结圆具有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在经历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就会实现深度学习。

三、巧妙利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师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具有启发与引导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为培养创新思考奠定基础。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有必要利用好课堂提问,认真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让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深度学习具有启发性、针对性与创造性。这样,学生的深度学习目的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3]。例如,在教学《面积》时,教师不是直接讲授面积的概念,而是要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让学生看一看和摸一摸窗外树上的树叶,对比大小不一样的树叶,感受哪一个更大一些。观察不同学科的课本,看看哪一个页面更大一些。然后,教师再进行提问,引出面积的概念。如,用什么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呢?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呢?这样,面积这一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来了。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不同的物体如何计算面积呢?”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同物体的面积计算,就在黑板上画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四、巧设生活情境教学,营造深度学习氛围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是建立在具体的知识情境中的,尤其是熟悉的生活场景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需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因为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表现得千差万别,很多学生面对困难会产生畏惧心理,这不利于深度学习活动的进行。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可以营造一个日常的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教学情境。例如,学生周末和家长一起逛商场时,看见了一件衣服很喜欢,一看标价是156 元,家长看中了一双鞋子,标价是256 元。然后教师可以这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例子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假设,家长想把鞋子和衣服都买下来,而钱包里只有300 元,请问钱够不够?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计算。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计算之后给出答案。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事物开展教学,并把所教学知识延伸至生活中去,才能使得数学教学活动更加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既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也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

五、结合数学教学目标,建立数学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多视角看待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从多维的角度在各个知识点之间进行灵活转换,通过形象的事物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表象。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后,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把教学内容进行深化。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在备课环节关注教材内容,把视角从单元学习转到知识脉络的学习。教学内容要符合教材提纲,并且要适用于学情,再按照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例题与关联知识点之间的区别,把例题作为知识点适当地拓宽,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将类似的知识点进行灵活转换运用。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小数的乘除法”时,其实不管是小数还是整数的乘除法,其实运算方法都是一样的,而在运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类似。所以,教师需要结合相关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目标,建立教学的知识结构。比如学生已经熟悉了小数点,明白了小数点在数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开展乘除法运算学习,能很快掌握小数运算的法则与技巧。

六、开展小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首先,教师可以先进行小组的分配,通过合作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其次,小组合作应符合科学的原理,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分组,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交流讨论,让不同成员之间实现思维的碰撞,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开展小组学习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要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把握好交流的进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内容后,就乘积的小数点确定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进行习题演练。在学生的讨论中发现,有些练习题小组成员不能正确地给出结论。此时,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老师给出的计算步骤进行交流讨论,让做错的同学向做对的同学进行提问。这样,可以让做错的同学知道自己在这份练习中有哪些题是不会做,错误原因是什么,解题思路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了新的收获,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就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点拨,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出小数乘法运算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规律,提高学生的认识。

七、结合实际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深入的探究,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这一教学目标。同时,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1/2”的含义,于是就把一块蛋糕分成两半,且大小一样。接着,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示如何分蛋糕。等学生用各种画法分好后,教师讲述“1/2”这个分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所有平均一分为二的方式都可以用1/2 来表示。因为分蛋糕的做法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再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于是理解了分数的意义。随着教学内容难度的进一步加大,学生也能很快理解1/3、1/4……感受了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了深度学习的需要,教学中教师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某个数,而是出示了1/100与1/1000这样的数,学生理解了分数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实践证明,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也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八、引导学生课后反思,巩固数学知识要点

布鲁姆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反思是巩固教学效果的保证。同样,反思对于学生学习活动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深度学习活动的进行。首先,要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反思,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尤其在认知方式上是否科学合理,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认知的偏差;最后,对自己整个学习活动的反思,通过有效的反思,不仅能查漏补缺,还能深入思考问题。这样,就能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流程梳理所学的知识。首先,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种类;其次,反思判定三角形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反思过程是对自我认知活动的检验;最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后该如何在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能给人们带来哪些便捷。此时,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素质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好数学,教师要采用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养成深度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有针对性、创新型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猜你喜欢

深度数学知识知识点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