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策略研究
2023-01-09☉钱奇
☉钱 奇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艺术情操、审美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活跃课堂氛围,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学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充分感受美术学习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强化人文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意识的重要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开拓创造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并形成良好人格。美术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形成的主要媒介之一[1],很多文字都是通过图案演变而来。另外,美术还可以用来传递情感意识和思想。为此,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及艺术情操的主要途径,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接受人文意识教育,能够与教师实现艺术精神层面的碰撞。与此同时,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培养好学生,就需要将学生内心潜在的美好人格激发唤醒,在美术教学时不断强化学生人文意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教授美术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美术实践能力,还要利用美术教学逐渐向学生渗透人文意识。
二、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有效师资和美术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对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比较感兴趣,但由于美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且传统教学模式下,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和感受。因此,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此外,由于美术师资力量并不充裕,部分学校采用外聘形式或者其他学科教师代教的形式,但美术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美术实践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不够完善,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学生逐渐降低学习兴趣。
(二)美术教学评价不完善
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学评价要做出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通过完善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但是,实际情况是受传统评价方式影响,教师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价都局限于作品而忽略学生日常表现、作品整体的色彩、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小学生思维活跃跳脱,无法画出符合教师要求的绘画作品,进而得不到教师的客观评价,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三)对小学美术教学不够重视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多数小学美术教学都趋于形式化,包括学生、家长及教师对于美术教育都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只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按时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即可。教师没有积极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对美术教学理念也没有深入探究,因此,对顺利开展美术教学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培养人文意识策略研究
(一)与实际生活联系,充分感受人文精神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三观价值、基本素养的重要阶段。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下,小学美术教师不能将课堂教学禁锢到传统美术教学中,而是要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带学生走出传统课堂,步入大自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内涵,加深学生对自然的感悟体验。
例如,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一改往日教学风格,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学校内的建筑布局、文化背景、基础设施等,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看到内容进行联想并画出他们认知中的学校风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对学校所凸显出的人文意识更加理解,从而逐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悬念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你们认为最美的事情?”然后,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可能是春来到,也可能是夏花浓,又或者是秋意凉,生活中的种种都能够凸显人文精神,这些内容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心灵和视觉方面的滋养,从而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二)开展多元化分层教学形式
在素质教育推动下,小学美术教育受到更多家长、教师、学校的关注。由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通常情况下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得美术教学质量始终停滞不前。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符合当代发展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人文意识不断与多元化分层教学互相渗透[2],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例如,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布置美术作业过程中可以将其设计为竞赛形式,并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绘画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与家长之间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互动,促进亲子情感。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掌握该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人文意识精细巧妙地设计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美术教学,从根本上感受人文精神,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又例如,对于美术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美术的感悟能力也会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学习感悟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耐心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人文意识渗透融入,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接纳;对于学习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利用一些更高级的绘画作品,鼓励学生思考作品所带来的含义,然后与学生在讨论作品内涵的过程中将人文意识逐渐渗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三)感受美术文化,体验艺术情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拘谨在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美术作品了解所映射出的内涵和意义[3]。此外,小学美术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知识有密切关系,将其他文化课程知识有效联系在一起,对培养学生人文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低年级语文课本上,为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更生动的理解会适当添加插画,美术课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新的角度下进行别样赏析,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插画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同时这种新颖结合也可以让两门看似不相干的学科产生人文精神的碰撞,一方面促使学生在语文、美术学科中相互联系学习,提高联想能力;另一方面则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要有发现美、收集美的能力,积极将当地的人文文化和民族文化渗透到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魅力。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部分外来文化不能很好理解学习,但对当地的人文文化及民族文化由于从小的熏陶则能够产生深刻认识。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人文文化和民族文化特点,并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具有特色的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受美术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情操,进而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便于学生从中感受各种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人文意识。
(四)培养审美情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小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对于大多事物都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价值,并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例如,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提前准备的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该作品内容进行阐述,第一层面要求学生将第一眼看到的内容讲述出来;第二层面让学生通过该作品进行联想,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层面将浅层部分和联想部分进行相互贯通。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美术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并建立起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五)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小学生的启蒙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美术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利用美术作品强化学生人文意识。学生形成人文意识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直接关系,教师言行举止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人文意识。
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第一,教师可以与学生在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指导学生绘画作品内容,并与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中的精神含义,教师与学生在讨论学习绘画作品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第二,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人文意识,教师要对人文意识内涵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并结合本班级实际情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利用美术作品强化学生对人文意识的认识。
(六)净化学生心灵,凸显人文意识作用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承担着净化学生心灵、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责任,为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三观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人文意识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文意识。小学美术教学是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小学美术教学不仅在人文教育方面有巨大作用,同时在素质教育方面也有推动作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更多的是通过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例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美术视频,让学生对我国自然风貌有初步了解;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如何画出祖国的大好山河,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祖国的自然风貌,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如何画出这幅画时,要合理融入人文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并指导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融入人文精神。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在美术鉴赏、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强化人文意识。教师要重视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解决。基于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适时将人文意识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升华,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