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提灯者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23-01-09□文│吕菁
□文│吕 菁
古籍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古籍善本凝聚了中华文明在造纸、雕版、印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古籍不仅具有由其外观及形式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文物价值,其内容作为历史研究的学术资料,还承载着相当重要的文献价值,为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兼具艺术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然而,因为“纸寿千年”,古籍历经岁月的洗礼,多有损毁。数量庞大的古籍亟待修复,然而古籍修复机构和古籍修复专家却是有限的。特别是有经验的修复专家,往往需要十数年的经验积累。习近平总书记素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非遗中国之古籍修复》(贵州教育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作者陈宁在上海博物馆敏求图书馆从事古籍文献修复工作近20年,正如上海博物馆敏求图书馆馆长顾音海所言,“上海博物馆敏求图书馆作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重点收藏、研究、保护部门,所藏历史文献丰富、种类齐全……实际已经构成文物类文献的特殊文献群,区别于一般古籍。这些因素使得作者所研究、修复的文献对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完整性和代表性。而信息源的丰富、权威,又使得作者的工作值得介绍出来,与其他专业人员交流”。纵观全书,不仅信息源权威独特,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抢拍”的现场工作照呈现完美性修复的独家个案。古籍与函套的基本损坏状况有鼠咬、虫蛀、老化以及残缺等,书籍由于装帧形式不同(经折装、手迹散页装裱册页、手卷改册页、印谱的装帧、拓本的装帧),损坏程度和修复方法也各不相同,因而,古籍修复师面对的每个案例都可说是独特的。在完美修复的过程中,对湿度、温度、光线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作者既要争分夺秒地进行细微操作,又要将修复过程“抢拍下来”,由于胶水很快就会干涸,所以经常来不及拍照,或者拍照质量不佳。图书中所采用的的完美修复案例,都是作者20年来,在无数次的修复和拍摄中积累下的独家素材。
图书实操性强,对古籍修复从业者和研究者极具价值。作者详述了古籍与函套损坏及修复的方法,介绍了古籍修复所需基本工具:检测工具、揭裱工具、打孔工具、染色工具、托裱工具、补洞工具等,以及制作方法。通过清晰的图式展示现代造纸法的工序,将修复纸张、布料、丝线等的染色技法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眼前,并对古籍的基本损坏状况如鼠咬、虫蛀、老化以及残缺等加以图解,对比同样损坏情况下不同修复技法的优缺点,再将修复过程如实呈现。本书或可为“实践之树常青”的又一注脚。
聚焦小众专技的“破冰之旅”与非遗传承人的淡泊自守。古籍修复技艺的门槛高,工作枯燥,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结合科学仪器检测出的“病症”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修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吃苦精神都是极大的挑战。为了让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陈宁积极开展了系列“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希望能够将阳春白雪的古籍飞入学堂、根植在孩子们心中。年近百岁,曾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谢辰生老先生为作者的淡泊自守与不忘初心所感,题“冰释泉涌,金相玉振”相赠,既是对作者的爱护,亦是为文化传承而书写的一段佳话。
如果说古籍是活化石,那么该书就是让古籍活化的一种探索,让一页页历经沧桑的文字和背后沉淀的厚重历史、传统文化能够穿越时空,经由古籍修复师之手,弥合岁月长河留下的痕迹,与读者再次相遇。